应用转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

2022-03-17 02:21许长城
教育现代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重构办学

许长城

(莆田学院,福建 莆田)

近几年来,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按照国家的号召和要求,积极进行应用转型,在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育目标、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深入改革。但是由于应用转型改革的先行先试及其改革效果评价的滞后等原因,原有的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应用转型改革存在明确的脱节乃至冲突状况。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与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相适应,是为落实办学思路、实现办学目标而构建的。应用转型高校重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促进应用转型发展顺利深入进行有一定的保障意义。

一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而构建和实施。每个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都围绕自身的办学定位、目标和现状,在学习研究借鉴其他高校的基础上,已经构建和逐步完善符合自身实际的整套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应用转型是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所趋,也是自身避免高校发展趋同性的发展所需。根据《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应用转型发展包含专业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服务社会和学校治理等多个方面。[2]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而言,应用转型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改革系统工程。

应用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原有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已经不适应应用转型的发展要求。为适应应用转型发展要求,引导并保障应用转型的专业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服务社会和学校治理等各方面工作能够对标对表落实到位,应用转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重构。

二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构原则

应用转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是在原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架构下,对构成系统的要素内涵进行修改、整合和补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构在满足全面质量管理原理基础上,还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 能力培养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学规律,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教学评价为手段,以组织建设为保障,[3]按照全面质量管理原则建立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时代在发展,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转型发展要求应用转型高校围绕理论知识的应用进行转型,侧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构必须坚持能力培养原则,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构建和完善各种能力培养所应配备的课程、师资、实践条件等的教学建设质量标准、评价指标等内容,从而保障应用转型人才培养过程能实现学生能力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 承认差异原则

应用转型高校应该实事求是,承认差异,主要是指应用转型高校内部及外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点存在差异。一方面应用转型高校内部不同学院、专业之间因为办学历程及条件不同及其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等原因,如文科、理工科、艺术类、医学类等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在教学各环节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点还是存在较大差异。应用转型高校应该调动二级学院办学积极性,充分尊重二级学院的意见建议,实事求是,承认差异。另一方面应用转型高校外部是指在应用转型高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工作中,应用转型高校与合作行业企业所承担的角色不同,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差异,在教学内容上的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差异性较大,其相应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有所不同,教学质量评价中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侧重点差异性较大,从而在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点必然存在差异。承认差异有利于在学校内部、校企之间在教学质量保障过程中求同存异,协调发展。

(三) 持续改进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和完善需要一定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和内容如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质量评定表等,在重构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求应用转型高校不断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常态、新业态、新变化,通过应用转型具体的实施、应用和检验的实践过程而持续改进,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从而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构的主要方面

管理是为目标服务的,应用转型高校的转型发展,必须在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全面进行改革,从而引起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产生深刻变化,要求其所包含的教学质量标准系统、 教学质量组织保障系统、教学条件保障系统、教学信息收集系统、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五个方面的内容等各方面必须全面进行重构[4]。

(一) 教学质量标准和制度系统方面

教学质量标准和制度系统包含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和人才培育方案、教学管理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等。[3]如在教学管理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方面,《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应用转型高校必须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促使应用转型高校原有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必须进行全面改革,从而引起教学管理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的变化,同时结合破“五唯”要求,进而制订或修订高校内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认定标准、线上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高校授课条件认定标准等。

(二) 教学质量组织保障系统方面

教学质量组织保障系统包含学校及二级教学单位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等。《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应用转型高校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治理结构,应用转型高校在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中必须聘请一定数量的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同时行业企业要深度参与高校的教学实践管理。

(三) 教学条件保障系统方面

教学条件保障系统包含师资队伍保障、教学经费保障、教学资源保障等。《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应用转型高校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2],要求应用转型高校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经费投入,在加强教学硬件建设经费投入的同时,着重加大教学软件方面的建设与提升,建立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验室及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突出产业学院的构建并理顺其运行机制,同时主动走访调研与自身学科专业相关行业企业,积极主动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及毕业综合训练等。

(四) 教学信息收集系统方面

教学信息收集系统包含收集教学质量标准、教学条件保障等的相关信息。因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应用转型高校教学过程,应用转型高校教学信息收集的主体除了高校自身应有的教学管理部门外,还包含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相关部门或人员。同时,教学信息除了应用转型高校内部教学过程产生的各种教学信息,还包含在校企合作行业企业的教学过程产生的各种教学信息[5]。

(五)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方面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教学质量组织保障系统依据教学质量标准和制度系统、教学条件保障系统和教学信息收集系统的相关质量评定表、专项评估等开展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诊断、结果运用的过程。上述四个系统方面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如教学质量标准系统和教学条件保障系统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质量标准系统及教学条件保障系统的相关质量评定表、专项评估要素等必须相应修订或重构,如课程教学及考核内容中应用知识所占比例,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及其授课课时比例,毕业综合训练应用性论文(设计)比例等。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诊断是应用转型高校与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结果运用同样适用于应用转型高校和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保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成闭环管理。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是一个全面深入的重构过程,要求在各个系统内的各个方面围绕应用转型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进行全面进行重构,在保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严谨性、科学性的基础上,同时要保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保障应用转型有序开展。

四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构思路

(一) 制定方案,推进改革

应用转型方案是应用转型办学理念及思路的直接体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为落实应用转型方案,保障应用转型方案顺利实施而构建,应用转型方案质量直接制约应用转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质量。应用转型高校要围绕应用转型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学习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精神要义,全面转变办学思路,秉承开放办学、服务社会思路,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联系,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学校治理体系改革,促进应用转型高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

1.制定总体应用转型方案。通过学习研讨等方式,准确领会把握《指导意见》文件精神要义,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布局状况,深刻剖析自身专业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服务社会和学校治理等各个方面存在的缺陷、难点和堵点,对照《指导意见》要求,准确把握本校教学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服务社会和学校治理等应用转型各个方面的方向和重点,明确应用转型改革的“路线图”“施工图”和时间表,科学制定学校总体应用转型方案,指导学校应用转型改革。

2.分工协作推进应用转型改革。应用转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单位及二级学院围绕学校总体应用转型改革方案协同创新,推进应用转型高校深层次应用转型发展。一方面是教育教学管理单位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规矩决定方圆。应用转型高校要深化人事制度、教育教学、资产管理等方面改革,在绩效分配、人才培养方案、资源分配等涉及学校管理各方面,围绕《指导意见》的精神,破除壁垒,开拓创新,全面深化应用转型教育教学改革。人事部门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引进及培养,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管理部门要主动联系地方行业企业,在注重纵向课题研究的同时,加大横向课题研究力度,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管理部门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及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共建实验实训产地建设,推动校本教材建设,加强应用型实践教学改革等;财务资产管理部门创新共建实践实训场地的财务资产管理;学工团委等部门要注重第二课堂改革建设,推进学生能力素养考核改革等。另一方面是二级学院“一院一策”,深入实施应用转型改革。二级学院作为应用转型实践实施单位,要围绕学校总体应用转型改革方案,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制定本学院应用转型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应用转型各方面改革的具体“路线图”“施工图”、时间表和责任人,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应用转型改革,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及课程体系改革,学科竞赛、建立产业学院、共建实验实训室、互聘专家、横向课题合作、培养行业企业专班应用型人才等多种方式,多渠道、深层次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努力实现无缝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

(二) 分类指导,科学严谨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就是将应用转型方案的目标要求、主要任务等应用转型主要内容通过文件要求和指标分解,以定性要求和定量指标的方式融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指标体系是文件要求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通过指标体系,方便考核,直观比较。

1.指标构成的分类指导。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的侧重点和关键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标构成上要根据应用转型高校自身现有的学科专业布局情况,区分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不同教学阶段,分类指导,科学论证,对症下药,明确各自教学质量保障的侧重点和关键点,有利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正常科学运行。当然,在制定重构指标体系过程中,可以在同一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涵上区分不同学科,也可以按照不同学科分别制定重构指标体系,只是在指标体系的说明中需要明确不同学科所对应的相应学科专业。

2.指标内涵的全面阐述。教学质量保障是为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目标服务的,应用转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必须根据《指导意见》文件要求,结合高校自身办学实际重构指标内涵,引导办学过程围绕办学目标循序渐进、有序开展。为此,一是在指标内涵要求内容中,在专业建设上,要求专业突出应用型,专业体系要求组建专业群,与相应行业企业联合组建产业学院,保证专业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要求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引导行业企业专家积极参与应用型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突出建设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注重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量;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上,突出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校内外实验室和实训场所,注重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考量。同时,突出评价各方面指标的行业企业教育教学的参与度等。二是在指标内涵的具体表述上注重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科学设定,要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同时,在定量指标中考虑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有机结合。

3.指标分值或权重的科学设定。在大数据时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信息收集、评价及结果运用,需要以量化评价的方式来体现才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为此,在指标内涵确定后,需要对各项指标赋予分值或权重。指标按照其在同级指标构成中的重要程度分为一般指标和核心指标,一般的核心指标的分值或权重较大,一般指标分值或权重较小。核心指标一般是应用转型主要内容所指向的衡量指标,也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点,一般以量化指标及绝对指标为主。当然,每个应用转型高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各异,学科专业发展也是不尽相同,围绕应用转型要求所开展的工作侧重点也是有所不同,因而在确定核心指标及其分值或权重也是有所差异的。

(三) 全员参与,持续完善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是全员参与的重构过程。无论是应用转型高校内部的教学二级学院、教育教学管理的人事部门、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后勤保障部门及师生,还是应用转型高校外部参与教学过程的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应用转型高校都应该全面动员利益相关方,围绕各方的职责范围、工作重点及关注点,积极征求各方的建议意见,共同参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及持续完善工作。

1.沟通协调。应用转型高校内部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对应用转型要求及工作内容一般会存在一定的工作交叉与重叠,同时应用转型高校外部不同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之间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性,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沟通协调,互相补台,扬长避短,避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文件要求、指标体系及考核出现相互矛盾现象。

2.持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文件要求、指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运行,应用转型高校各方面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内涵建设水平质量的持续提升,与时俱进,持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五 结语

总之,理念引导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应用转型高校要围绕应用转型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以应用转型办学理念为指导,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准确把握应用转型发展的目标要求、主要任务,科学制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在教学质量保障运行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从而有利于推进应用转型高校转型发展各项工作,有力保障应用转型高校顺利实现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重构办学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