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政教育贯彻下“精准资助”工作的有效方法

2022-03-18 01:26山西工商学院
成才 2022年9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贫困生资助

■ 山西工商学院 晋 捷

1 研究背景

当前,党和政府十分关注贫困生的就学问题,也多次调整并完善了自主政策,从而使更多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高校资助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伪造贫困证明、诚信缺失和不公平现象最为突出,这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均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无法保证和谐校园的建设效果。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同时在2015年11月党中央出台的文件当中更加细致地阐述了精准扶贫思想理念,充分强调了加强教育脱贫的工作目标。精准扶贫工作需要以思政教育的有效落实作为基础条件,正确认识并把控精准资助的核心环节,加强认定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发挥出资助资源的最大作用,扩大资助资源的覆盖范围,从而更好地体现资助育人的积极作用。基于新常态,高校精准资助工作需不断完善机制及程序,以此加强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 思政教育贯彻下“精准资助”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2.1 针对性不强,方式不科学

内容的针对性不强。高校生源分布范围较广,城市和农村均有,贫困学生的个体差异较为明显,部分学生一方面要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认知偏差和焦虑情绪。因此,高校应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部分贫困学生由于无法获得正确的指引,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而诸多高校的思政工作中均以整体视角组织教育内容,并未充分考虑贫困学生的主要特点,这使得贫困生无法接受精准的思政教育,无法提升学生自身的修养。

2.2 尚未建立完善、可持续的反馈评价机制

首先,社会参与有待加强。精准资助中,思政教育以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为主要目标,而精准资助下的思政育人则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不过由于周期及反馈时间较长,所以在工作开展中经常会因为一些问题的影响,降低实际作用,其中反馈机制不健全是较为明显的问题。该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导致工作的可持续性降低,社会参与度小。政府是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的重要主体,社会资助资金的占比较小,因此社会对高校精准资助的贡献也十分有限。社会参与度较小,容易在精准资助工作中出现高校育人目标与社会发展不符,难以做到与时俱进,无法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持续性跟进存在明显的问题。高校精准资助具有长期性,但是很多高校均无法长期、持续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学生毕业后,学校便不再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无法对思政育人的实际效果予以了解和掌握,再加上人文关怀上的缺失,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和处理。与此同时,反馈机制的滞后性,使得高校无法引导贫困生开展奉献工作,极大地削弱了思政育人的效果。

3 思政教育贯彻下“精准资助”工作的有效方法

3.1 推动资助与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高度落实保育人核心目标

首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资助与思政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重视顶层设计,资助工作的主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解决经济困难和服务保障方面,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加强资助与思政教育理念的有效融合。资助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与重点。教育部在2017年首次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之中,这也可推动资助与思政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高校应在院校的章程中明确资助育人的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更好地融入资助育人,引导资助与思政工作者高度认同该理念。邀请资助育人的知名专家学者为一线资助干部和辅导员讲解资助和思政教育融合中的理论知识,加大探索力度,或者也可由全国资助中心牵头组织召开研讨会,创建线上培训讨论平台,积极协调刊物开辟专栏,从而引导一线工作者树立资助与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理念,并加以落实。其次,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资助与思政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创建资助育人实践平台,成立学生社团,设立发展型的实践项目,高效策划与此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落实社会参与的育才计划,以此促进资助工作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创建资助与思政教育一体化协调机构,积极整合并调整资助服务,提高资助育人的整体水平。如成立大学生资助与思政教育实践融合指导委员会,以专题讨论为基础,大力贯彻和落实资助与思政工作融合的具体方案和思路,基于育人的角度,按照规定要求,履行自己的职责,全面做好本职工作。

3.2 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

首先,充分保证思政育人内容的全面性与针对性。高校贫困学生具有相似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高校开展贫困生精准扶贫资助工作中,应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参照学生的个体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思政育人模式。基于全面性的思政育人,高校需要充分保证精准资助和思政育人的公平性,学生的生源地及家庭情况差异不作为评定贫困生的唯一标准,只要学生符合国家对贫困生的认定标准,便可接受学校的资助。其次,切实完善思政育人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保证贫困生实际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需结合社会发展所需,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在实际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务必全面加强教育的全面性与科学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现阶段,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还存在十分明显的问题,遇到了诸多挑战,其与文化多元性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个体生存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精准资助工作需要加深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和掌握,进而给出针对性的育人方案,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思政育人方式方法的创新。高校应借鉴现有的经验和教训,对精准资助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根据时代特征完善精准资助下思政育人的相关内容和要点,组织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可以在思政教育中合理应用先进技术。如利用微信平台密切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加大思政宣传力度。定期发布时事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研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改善学生的素质水平。此外,还可构建互联网平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利用网络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这样也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

3.3 优化思政教育的评价反馈机制

首先,不断提高社会参与度。精准资助工作中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社会参与度。为此,高校需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设置基金会等机构,鼓励社会参与到扶贫资助中来,丰富贫困生资助的资金来源,同时也可为贫困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打造更加完善的学习环境。高校组织开展思政教育时,需要全方位结合实际发展所需,开展扶贫教育工作,建立实践平台,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及社会实践的机会,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仅如此,也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推动学生的个人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促进现代社会的进步。除此之外,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实际情况,明确其在文化素养培养中的作用地位,在社会需求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措施及策略,以此为社会培养并输送思政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其次,全程动态跟进思政育人的成效。开展精准资助工作中,应考虑自身实际,主动跟进思政育人的成效,保持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贫困生的思政教育内容。采取问卷等多种方式对思政教育后的整体效果和成效,为日后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及方法提供良好的条件。解决现阶段较为凸出的思政育人问题,优化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推动高校内部相关作业的顺利开展。且加大学生的关注力度,了解毕业后的思政育人情况。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的长期性,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引导学校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与此同时,学校还可要求毕业的优秀贫困生重回学校演讲,凸显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贫困生的思想素质。最后,完善和优化评价机制,展开思政育人的科学评估和完善工作,以此作为评优的关键要素,为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 结语

高校在精准资助工作中应全方位学习和借鉴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加强精准资助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以精准扶贫资助为前提的高校思政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打造健康的校园环境,强化高校思政育人的整体水平。由于精准资助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故而要求专业人员采取多种措施,在加强物质资助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优化评价反馈机制,从而减轻贫困生负面情绪,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