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思考

2022-03-18 04:58梅志俊
读写算(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法三角形知识点

梅志俊

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思考

梅志俊

(上海市洋泾菊园实验学校,上海200120)

初中数学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同样也是开发思维的关键阶段,只有从根源上提升学生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才能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原有的基础上将问题导学法引入到其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减轻压力,缓解心情,让其加深并且强化相关知识,还可以激发他们自身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自己在课堂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本文针对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和应用进行重点分析和解读,提出教学建议。

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运用

问题导学法的根本原理就是让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以正确地指导,可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分析、质疑的能力,让其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的设立不仅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学习过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加以验证和应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给予其充分思考和分析的时间,使得他们可以在不断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其在解答问题时可以树立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不再将自身的思维局限于教师的传统观念和数学课堂中,从根源上提升综合能力。

一、问题导学法的含义

问题导学法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将课堂中的“导”和“学”进行有机融合,“导”是为“学”服务的,是隶属于“学”的,由此可见,“学”才是问题导学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导”是问题导学法中的基础组成部分。问题导学法就是将教材中存在的相关知识点转变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加深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同学们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兴趣的培养。

问题设立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问题导学法实施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作用和价值,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快速地解决问题,提升自身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问题导学法存在的作用

将问题导学法引入到课堂中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具有活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以此促进其自身的思维能力的进步,同时也转变学生不敢提出问题、提出质疑的观念,让其在课堂中可以逐渐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给同学们的印象大多都是严格和严厉,以至于他们在课堂中不敢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问题,这样就减少与教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由于问题导学法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从师生关系变为朋友关系,将“导”和“学”有机融合,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其在自主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需要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问题提出的方式,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树立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积极主动地反思相关问题,以此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问题难易程度

由于数学知识较复杂和烦琐,问题设置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问题的内容,问题不能太过简单,也不能过于困难,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其自身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根源上提升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就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教师总是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让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以及重点公式。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身的数学成绩和综合能力,但是长此以往,他们就会逐渐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从而丧失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其自身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大大下降。因此教师在开展问题导学法之前,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其在相应的情境中解答相关问题,以此加深并且强化对于相关问题的记忆和理解,围绕相关问题和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从而提升课堂的质量和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以解析《旋转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为例(沪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旋转对称、中心对称等相关知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需要让其学会利用中心对称、旋转对称的性质进行作图。当学生掌握上述技能后,教师可以为他们设立以下问题:①如何旋转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②旋转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③在26个英文大写字母中,哪些字母是中心对称图形?④旋转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在提出问题后,需要给予同学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让其享受解题的过程,提升在课堂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将自己学习过的知识在问题中加以验证和应用,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和解题能力。

(二)选择恰当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已经将问题导学应用到其中,但是却没有改善相应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因为大部分教师并没有结合教材内容就设置相应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自我怀疑的心理,认为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困难,使得他们不能快速地运用相关知识解答问题,这样不仅会大大打击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还会限制和制约其自身的发展和成长。所以教师在开展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挑选一些重点和难点,设置相关问题。

以解析《函数的概念》为例(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结合函数相等的判定方法、函数概念的本质、函数符号f(x)的意义等相关知识点,为同学们设立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的初始阶段,需要为学生设立一些较基础和简单的问题。在讲解相关知识的关键阶段,需要为学生设立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增加自身知识储备量,打开自身数学文化视野。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其明确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掌握函数定义域的求解过程以及求解函数值的过程,从而提升自身归纳推理的能力,发展数学抽象思维。

(三)分层进行合理提问

采取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于自己的学生有所了解,知晓他们每个人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以及其自身的整体学习水平和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他们近期的学习状况和对于学习态度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将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分为A层、将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分为B层、将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分为C层,对于同一层次的学生提出与其自身认知水平相符合的问题,使得每一位学生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在自身学习能力基础上有所进步。

以解析《分式的基本性质》为例(沪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教师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因此在讲解相关知识的同时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为他们设置有关类比分数基础性质的问题,让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性质;针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可以设置有关类比思想的问题,让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类比转化的思维能力;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在掌握基础性质后,为其设置分式变形有关问题,以此在解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运算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收获相应的满足感和喜悦感,加深和巩固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通过数学课堂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加入问题导学法,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于相关知识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对于数学课堂有着全新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相关的知识点和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以解析《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为例(沪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理解并且知晓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并且需要让其学会使用符号表示三角形,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着三角形三个边之间的关系以及三条线段构成三角形的条件进行深入的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近一步地知晓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以此从根源上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五)培养问题意识

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只是为学生设立相关问题是不能满足其自身的个人需求和需要的,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正确的问题意识,在提出的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并且敢于质疑教师,可以自主将问题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和归纳,建立完善的数学知识框架和体系。

以解析《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为例(沪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教师需要让学生们联系之前学习的三角形概念和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找出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区别,并且可以简述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当学生们大致对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有所了解和认知后,教师可以让他们自行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后,指定相应的同学进行解答。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明确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以及产生的背景,从而认识到全等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让学生快速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以此提升问题意识。

(六)细化导学过程

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时,需要着重的关注导学这一环节,因为在导学这项环节中,教师需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其依赖教师,等待着教师公布相应的答案。因此需要让学生们针对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解读,在此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分析,联系到自己学习过的知识点,快速地解决相关问题。

以解析《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例(沪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借助游戏导入相关教学内容:“在教室中一共有32个座位,从前面到后面一共可以分为7排,从左向右可以分为5列,大家的座位都对应着一个位置,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点将的游戏,你们是将,由老师进行指点。当老师报出其中一名同学的姓名时,学生需要起立说出自己的座位号或者是老师说出相应的座位号,对应的同学需要起立。”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座位号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和精力都集中在课堂中,保证自身听课的认真程度。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激发学习潜力,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结合相关知识点提出问题,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和讨论。如果学生还是没有得出相应的结论和结果可以在后续的课堂中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进一步带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针对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和实施进行深入的解析和探究,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提升课堂的质量和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完善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细化其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将自己思维带入到其中,以此从根源上提升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认知,使得问题导学法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其自身价值和作用。让学生对于数学课堂有着全新的体验和感受,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1] 蓝家灿.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5):28.

[2] 郑富宝.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0):239.

[3] 章锦萍.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5):112.

[4] 王美玲.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6):177.

[5] 沈亚妮.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J].科技资讯,2020,18(28):140-141+144.

[6] 朱引兰.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7):9+196.

G632

A

1002-7661(2022)05-0103-03

猜你喜欢
学法三角形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