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下水文引领学生习作探讨

2022-03-18 04:58刘娅红
读写算(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水文习作笔者

刘娅红

利用下水文引领学生习作探讨

刘娅红

(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江苏靖江214500)

从“写话”到“习作”,这是一个大的跨越。老师的下水文,对学生起着很好的搀扶作用,能让学生告别痛苦的“无米之炊”,学会捕捉“精彩瞬间”,真切感受一篇习作的诞生过程,慢慢领悟、掌握习作的金钥匙。

下水文;写作教学;增强习作信心

低年级“写话”,中年级“习作”,光从名称上看,就知道不是一个级别,要求也明显不同。低年级写话,以激发表达兴趣为主,内容多为看图写话,孩子写出想说的话就行;中年级习作,是基于对生活的观察,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孩子要能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老师关于习作教学的备课应该进行“训练点——写作知识——教学知识”的三步转换。在孩子习作起步时,老师写下水文就是最完美的备课方式,这样,老师可以引领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到作文的金钥匙,让学生有兴趣成为一个好的写作者。

一、提供“米源”,帮助学生成为“巧妇”

作文是什么?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讲故事,讲生活中的故事,讲自己经历过的有趣的生活故事。生活多姿多彩,变幻无常,深厚又鲜活,如同涓涓细流永不枯竭,作文只有根植在生活的基础之上,才能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恐惧,语文老师都深知这一点。但事实上,中年级学生作文起步时,常常被“无米下锅”困扰,一是不知写什么内容,二是不知如何表达。老师跟学生朝夕相处,既了解他们的生活,又清楚他们的语言积累,如果能写一些下水文,那么,就解决了学生的“米源”危机,有效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

(一)下水文能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找到合适的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留心观察的人会觉得,美在生活中无处不见:缥缈的晨雾、绚丽的晚霞,张扬的桂花、无言的小草、勤劳朴实的奶奶、嬉闹逗乐的小弟等等,只要怀着好奇之心,细致连续地观察,就会捕捉到很多有趣的镜头,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不用为“下锅的米”发愁。但是,中年级的学生仍是以无意观察为主,即使身边有很多可下锅的米,面对作文时仍会觉得没什么好写,因为他们还不会立意,还不会选材。作前指导时,如果老师写过了下水文,充分回顾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指导时自然能从“生活”出发,通过真实具体的场景再现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

例如校园秋季运动会,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或驰骋赛场,或加油助威,或静坐默观,或伺机而动,众生百态,尽显可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的作文告别“千人一面”,笔者充当起了赛场记者,仔细观察运动赛场的内外。比赛扣人心弦,运动员奋勇拼搏;老师奔跑于赛场之上,为运动员助跑、助威;救护员穿梭于场下,严肃紧张地为运动员“保驾护航”,拍打小腿放松肌肉、揉捏崴了的脚踝……除了这些“大美”,还有很多“小趣”:重“友”轻“班”、为别班运动员加油的同学遭群攻;帮运动员保管衣物的同学警觉地防备着周围的“馋猫”偷零食;“调皮蛋”捉来小虫子戏弄别人;还有一些人偷偷离开了观看区,寻找西瓜虫、四叶草,探险办公室、小竹林……细致深入地观察、了解,使得笔者在指导学生写运动会时能够更加贴近学生,主题不再局限于老一套的“展现运动会的热闹”“歌颂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最美的人”多了,“作文主题”丰富了,学生的习作也变得灵动活泼了。

(二)下水文能强化学生运用语言的意识

学生写作文时,常有顾头不顾尾的现象,只顾着单线条地叙事,将事情写清楚明白,却顾不上多方面地描写,运用语言积累写生动,所以,老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在完成作文后修改。然而,学生修改作文,往往局限于改错别字和病句,并不能根据语言环境巧妙地“引用”甚至“化用”精彩语言。老师很清楚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果写一写下水文,就能提醒学生在什么地方学习什么样的描写方法,在什么地方运用什么样的语言积累,学生的“米源”丰富了,作文内容也就充实、生动了。

《安塞腰鼓》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凝练的短句、大量的排比,释放着奔放的激情,读起来特别带劲,酣畅淋漓。笔者在写关于运动会的下水文时发现,运用这种语言风格展现运动会的激烈与热闹,再合适不过,所以就要求学生这样做了。学生兴致盎然,一边读《安塞腰鼓》,一边回想运动会上的精彩瞬间,再下笔时,短句多了,人与景也能融合了,请看——

翘首以盼中,咱班的“巾帼英雄”——钱宝仪登上了跑道。看,她弓起前腿,蹬起后腿,多像一只蓄势待发的猎豹。此刻,时间仿佛凝固了,几十双灼热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她。我虽被挡在赛场之外,但悬着的心一刻也不敢放松,仿佛自己也在参与比赛。“砰——”只一瞬间,她的后腿猛地一蹬,昂起头,挺着胸脯,以离弦之速冲了出去。她发力了,双腿像上了发条,手臂一前一后有节奏地摆动着,头发也在风中飞扬起来。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速度带来的震撼效果;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力量带来的视觉冲击。

虽是一段掠影,但语句简洁明快,结构整齐,铿锵有力,气势雄壮,表达出了热烈的内容和情感,读后余味悠长。这样的模仿、创作,大大激发了学生运用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内容,有语言,充足的“米源”,让学生摆脱了“无米下锅”的烦恼;老师在写了下水文之后再做前指导,能帮助学生找到喜欢的“米源”,做出独特的“米饭”,渐渐成为“巧妇”。

二、找准素材的“精彩瞬间”,指导游刃有余

从观察体验到动笔习作,老师亲历了全过程,自然能检测出孩子习作的真实性,并且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注、描述关键的精彩瞬间,提高做前指导的有效性。

鸡蛋浮起来的实验,相信绝大部分三年级的语文老师都曾将它作为习作素材。笔者在带领孩子们做实验之前,亲自做了一遍。情绪的升腾跌宕,鸡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让笔者一下子就把准了习作的精彩瞬间,也就是情绪变化最大的时刻:①盐差不多饱和时,随着筷子的搅拌,鸡蛋悠悠升起,可随着水波的平息,鸡蛋又渐渐回落;②盐饱和时,鸡蛋冉冉升起,在水面探出头来,按压它玩赏一番,别有情趣。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好实验过程和现象,以自己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是最合适的。所以,笔者一边带领孩子做实验,一边指导他们观察、表达,每到关键节点,就让孩子们说说水、蛋的样子和自己的动作、心理。笔者相机勾画思维导图(心理曲线图上写出实验阶段和心理感受):①鸡蛋刚入水中,好奇、怀疑、期待;②加入第一勺盐,期待、失落;③一勺又一勺加盐,着急、怀疑;④鸡蛋“浮”起来又落下,惊喜、失望、不甘;⑤鸡蛋真的浮起来了,激动、喜悦。

孩子边做实验边观察、表达,兴趣盎然。虽然与笔者做实验时的表现不尽相同,但随着实验的进程,客观存在的实验现象还是一致的,所以,笔者指导孩子将“精彩瞬间”说生动时就有了底气:要么引导他们将自己的动作说准确,不仅说清一连串的动作,还努力说清动作的力度、方向等;要么引导他们加上联想,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要么引导他们说好自己的心理活动,是对鸡蛋有想法,还是对自己或老师有想法……由于指导精准,孩子们习作时都特别有话说。

“我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提袋、倒盐这两个动作,仿佛一个机器人似的。水浑浊了,水面漂浮着白色的沫子,可那个懒蛋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稳如泰山。唉,我气恼,却无奈,不禁在心中念叨:‘蛋仙,蛋神,你行行好呗,可怜可怜我们组,就起来吧。给我个面子呗,好歹供奉了你这么多的美味食盐,你也给我意思意思,显个灵,翻个身,让我们开心开心吧。’这一招还真灵了!懒蛋挪窝了,由平躺变……变成了半躺状,似乎下一秒就‘嗖’地一下‘飞’上水面了!”读着这段文字,你是不是觉得趣味横生?眼前是不是浮现出一个孩童着急、可爱的模样?

写实验类习作,学生容易写得平淡如白开水,客观陈述着实验过程和现象,却忽略了主观感受的融入,所以,文章少了“情”和“趣”。如果老师写一下下水文,就能清楚实验中的“精彩瞬间”,从而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描述,如此一来,课标要求的“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不就落实了吗?而且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增强“捕捉精彩瞬间”的意识,而避免作文的流水账。

三、再现习作的“加工过程”,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众所周知,习作是生活的源泉,只要善于观察,就能发现生活的美,但是,能发现“美”,并不代表能写出“美”。对于习作刚刚起步的孩子来说,他们思维单一,只能单方面地描写,这就造成描写的画面不丰富、不生动。如果老师能写写下水文,给孩子再现习作的“加工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增强多方面描写的意识。

例如欣赏了冰心的《吹泡泡》后,笔者和孩子们也一起玩了吹泡泡,并用手机拍摄了一组有趣的“扇泡泡”镜头,而且化作了一段细腻的文字:

“我向好哥们邵溢瞥了一眼,他立刻心领神会,拿吸管蘸了点泡泡水,然后便憋着小红脸慢慢吹起来,我则拿着一本英语本侍立一旁,准备展开‘扇泡泡’的行动。邵溢一提吸管,一个超大版的泡泡便脱离了‘母体’,飘在空中。它清澈透明,发着耀眼的白光,只有边缘有一圈五彩缤纷的光晕,如同天使滚动的铁环。泡泡在空中时起时伏,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扭来扭去,还不时‘伸展手脚’,‘舒活筋骨’。可能我用力过猛,它们像直升机一样无声地窜向天花板,朝横梁迅速冲了过去。我不禁心头一颤,仰着头,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盯着它,真恨不得找架梯子,用本子把它往下面扇。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默默地祈祷上苍保佑它平安无事。幸好幸好,它很善解人意,轻悠悠地‘直线下降’了。我忙跨成马步迎接它,然后像一台永不停息的人肉扇风机,不停地为它送去柔和的微风。但实在可惜,我的精心呵护并没有让它成为永恒,不久以后,它破了,变成几滴肥皂水,滴落在教室的地板上,踩上去滑滑的,黏黏的。”

这段文字就是学习冰心的写法,描写自己吹泡泡的真实情形。学生品读着这段文字,脸上涨溢着光与彩,那灼灼的目光流露着他们的心声:“好有趣呀!我也会写!”事实证明,孩子们确实能将人物与泡泡双线交织着描写,做到内容充实,达到了习作训练目标。

四、呈现习作的“成品形象”,降低学生的习作难度

低年级孩子初学写话时,老师不仅会指导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还会用追问的方式引导他们将自己观察到的、想象到的内容表达清楚,最后让孩子进行填空式写话。如此一步步指导,从看到说再到写,孩子凭借语言感受力就能轻轻松松地完成一篇写话,如果有较强的记忆力、想象力和较丰富的语言积累,那他的写话就更精彩了。

低年级写话几乎是听写,可供参照的有图也有文,如果到了中年级,老师直接放手让孩子习作,没图也没文,一下子将两个拐棍都抽走,可以想象,有多少孩子能顺利地登上台阶?有多少孩子不害怕,不摔倒?所以,笔者认为,中年级习作起步,在指导观察生活的基础上,给孩子呈现习作的“成品形象”,可以降低习作难度,消除他们对习作的畏惧心理。老师的下水文既能在孩子头脑中留下一幕幕生动可感的生活画面,使他们觉得有话可写;又能为孩子送上精彩的语言,使他们体会到运用新鲜词句的成就感;还能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一篇好的习作应该怎样有条理地叙述、生动地叙述,结构上怎样呼应,如何开头结尾、连接过渡。

老师将自己的下水文呈现给孩子,能更好地实现课标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习作起步时,孩子没有运用语言的意识,不知道努力将精彩语言“塞”进习作中,但如果老师示范了,他立刻会感觉到:嘿,加上背诵积累的语言,不仅作文字数多了,还变精彩了呢。慢慢地,他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并在尝到甜头后用得更勤快。

老师的下水文是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更多地选用学生积累的语言,所以能有效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习惯,激起学生的习作共鸣,降低学生的习作难度。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老师的下水文,是给学生范例,而不是束缚学生的思路,助长学生的思维惰性,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创造,说自己想说的话。

五、展现老师的个人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有很多相同的经历,老师的下水文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可写的人和事多了去了。

例如三年级第一次习作《猜猜他是谁》,笔者挑选了一个特点鲜明的孩子,通过描写外貌和展现生活细节,让孩子们猜猜老师笔下画的是谁。

“在班级,乃至年级里,他都算得上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因为他知识面广,脑瓜又灵,同学们可羡慕、敬佩他了!不过,他也很调皮,我们的方老师戏称他是‘孙猴子’。别说,他确实有几分猴样:瘦小的身材,小巧的脑袋,整天在教室里大呼小叫、上蹿下跳,你常常会听到他嘶哑着嗓子还在乱吼乱叫。”

“如果你扫描一下三(6)班同学,一定会找出我要为你介绍的人物:他,肥头胖耳,红润润的倒挂脸上,眼睛被挤得只剩两道缝,一看就是营养过剩。因为太胖的缘故,他的行动非常缓慢,尤其是跑步,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受刑,他蹒跚地迈着鸭子步,远远地落在班级后面,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恐怕下一秒就要累趴下了。怎么样,找到了吗?对,他就是咱三(6)班的重量级人物——费钲云,是不是和日本相扑运动员长得很相似?”

孩子们一边聚精会神地听,一边兴致勃勃地猜,笔者还没描述结束呢,孩子们已经全激动地喊出了这个同学的名字。

在快乐的猜名字的游戏中,孩子们都觉得笔者对同学了如指掌,还觉得笔者的文字鲜活、有趣。他们看向笔者的目光里,流露的是崇拜、膜拜。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仰慕、信赖,对老师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呀,它会让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从“写话”到“习作”,对孩子而言,是一个大的跨越。老师的下水文,如同一根结实有力的拐棍,搀扶着孩子大胆地、自信地摸索习作的技巧,从而渐渐走上独立习作的道路。

G632

A

1002-7661(2022)05-0198-03

猜你喜欢
水文习作笔者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老师,别走……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水文
习作展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