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悦降脂穴位贴辅助治疗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的临床观察※

2022-03-22 11:45王博深李金牛李跃华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5期
关键词:降脂脾虚胆固醇

王博深,王 翠,李金牛,李跃华

(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3.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北京100190)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过剩的问题普遍存在。2012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血脂异常的总体患病率已达40.4%[1]。国内有研究显示,中老年人群血脂异常的发病率则更高,血脂异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疾病及许多急症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2]。老年人群血清胆固醇在体内积累过度将会导致2010—2030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现况较为严峻,导致与其相关的各种慢性疾病发病同时上升,加重社会和医疗负担。中医强调,“病在于内,症见于外”“有诸内,必形诸外”。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药物在特定部位吸收和腧穴经络刺激而具有双重作用[3],不仅渗透力强,使用简便可靠,且药力柔和持久,易于被患者接受[4]。目前,血脂异常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人群趋于年轻化,中老年人仍是血脂异常的重点防治人群。本研究探讨欣悦降脂穴位贴辅助治疗中老年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门诊收治的92例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的中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24例;年龄50~80 岁,平均(61.63±8.79)岁;病程5~20年,平均(10.33±4.70)年。观察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48~79 岁,平均(63.11±8.34)岁;病程3~17年,平均(9.62±4.1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医学伦理要求。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的诊断标准[1]。患者在正常饮食的情况下,其血脂水平符合以下内容之一:总胆固醇(TC)≥6.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1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 mmol/L,三酰甘油(TG)≥2.3 mmol/L。

(2)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5]。主症:头晕胸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次症:头重如裹,肢麻沉重,体胖痰多,疲倦乏力,心悸,饮食减少,口淡,呕吐痰涎;舌象:舌胖,边有齿印,苔滑腻;脉象:脉弦滑,或虚而无力。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45岁;与研究人员配合无障碍者;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过敏体质者;皮肤有伤口或出现破溃而不能进行贴敷治疗者;正在进行其他中医疗法治疗且可能影响本次研究结果者;因各种原因未能按规定进行治疗,无法对研究效果评定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原有常规调脂药并维持原用法用量不变。

2.2 观察组 在此基础上予欣悦降脂穴位贴治疗。欣悦降脂穴位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药剂科统一调制。方药组成:芥子、茯苓皮、猪苓、炙黄芪、焦槟榔。制作方法:上述中药按2∶3∶3∶2∶1比例配伍,混合研粉,过80 目筛,搅拌拌匀,用适量白醋和蜂蜜调成丸,药丸每颗重量为1 g,独立密封包装,配用的外用贴胶布(由西苑医院药剂科统一制作)尺寸为5 cm×5 cm,与1颗药丸组成1个穴位贴,用时将药丸开封取出,即开即用。每日下午2:00贴在双侧阴陵泉和丰隆穴处,每次贴后用手轻轻按揉3 min,睡前揭掉。揭掉后如有药物残留,可用清水清洗。若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需待皮肤痊愈后再行贴敷。28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血脂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TG、LDL-C及HDL-C水平。②中医症状积分。根据《血脂异常中医诊疗标准(初稿)》附录中的症状分级量化表进行积分量化[6]。症状指标包括头重如裹、眩晕、胸闷、倦怠乏力、肢麻沉重、呕恶痰涎、畏寒肢冷、形体肥胖等30项,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积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③不良反应与随访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目眩、便秘、泄泻等不良反应情况,并详细注明出现时间、持续时间、程度、处理措施等,评价不良反应的出现与本次贴敷治疗研究的相关性及因果关系。疗程结束后随访1个月,记录患者证候改善等相关情况。④临床疗效。

3.2 疗效评定标准 ①综合疗效。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标准评定[5]。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血脂检测结果达到以下任何1项者(TC下降≥20%,TG 下降≥40%,HDL-C 上升≥0.26 mmol/L,LDL-C/HDL-C下降≥20%;有效: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何1项者:TC 下降10%~<20%,TG 下降20%~<40%,HDL-C 上升0.10~<0.26 mmol/L,LDL-C/HDL-C下降10%~<20%;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血脂结果不符合以上标准者。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中医症状疗效。根据《血脂异常中医诊疗标准(初稿)》[6]评定。痊愈:疗效指数降低≥95%;显效:疗效指数降低70%~94%;有效:疗效指数降低30%~69%;无效:疗效指数降低<30%;疗效指数=(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10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G、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观察组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mmol/L,)

表1 两组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mmol/L,)

注:1.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3)综合疗效比较 观察组TC水平异常者(34例异常)总有效率为97.1%(33/34),高于对照组(32例异常)的75.0%(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观察组TG 水平异常者(31例异常)总有效率为83.9%(26/31),显著高于对照组(34 例异常)的41.2%(1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观察组LDL-C 水平异常者(17 例异常)总有效率为76.5%(13/17),高于对照组(18例异常)的38.9%(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3 两组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总胆固醇综合疗效比较[例(%)]

表4 两组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三酰甘油综合疗效比较[例(%)]

表5 两组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综合疗效比较[例(%)]

(4)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44/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8%(16/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6。

表6 两组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例(%)]

(5)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所有受试者随访1个月,观察组失访3例,对照组失访2例,原因为电话号码无人接听或空号,其余接受随访的受试者通过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均未见病情或症状加剧情况。

4 讨论

血脂异常患者主要有原发性高脂血症,少数患者还有继发性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脂血症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主要由基因损伤引起,后天由各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超重、肥胖、抽烟、酗酒等诱发或加重;继发性高脂血症主要由全身各种系统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脏肾脏相关疾病等)长期受损引发[7]。长期用药也会对血脂造成一定影响,如长期使用避孕类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苯妥英钠等,基因多态性也可以影响血脂水平,使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8-9]。高血脂可导致自由基的产生,破坏自由基清除平衡状态,使其降低清除能力,而脂质过氧化产物和自由基的增加又会促使血脂水平升高[10]。李超等[11]认为,高脂饮食会使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加剧脂质代谢紊乱,形成恶性循环。肿瘤坏死因子-α、高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细胞因子也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12]。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如家族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因素、生活及饮食方式、多病共存和多重用药等[13]。对于这一可调节的老年多种慢病危险因素,防与治均不可忽视。良好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是预防血脂异常的基本措施,也是治疗的基础。多吃蔬菜、水果和高纤维、高蛋白质的食物,减少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减少碳水化合物和热量过高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量,维持健康体质量,均有利于控制血脂水平,且简单有效。西医临床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方法以他汀类和贝特类等降脂药为主,需长期口服,方法单一且易出现肝功能损伤。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具有多靶点、疗效好的特点,且治疗方式多样,如汤药、膏方、针灸、贴敷、拔罐等。

血脂异常属中医“脂浊”“血浊”等范畴。《医学正传》言:“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灵枢集注》言:“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脂丰满。”营养全身的正常脂质本应补益脑髓、脏腑、皮肉,但因久坐少动、饮食不节、情志刺激或年老体衰等,肝、脾、肾功能失调,运化失常,聚而为痰,滞于营中,浸淫血脉,排泄不畅,成血脉痰浊之患,故而致病[14]。李跃华教授基于脾虚痰浊的病机创制欣悦降脂穴位贴调节血脂,收效良好。穴位贴敷疗法是运用贴敷药物与人体皮肤穴位相应,通过皮肤的吸收及穴位经络的刺激循行,最终调理人体内的五脏六腑。该疗法充分体现了药物归经和腧穴经络调理作用。欣悦降脂穴位贴方由芥子、茯苓皮、猪苓、炙黄芪和焦槟榔组成。方中芥子利气散结豁痰,通经通络行滞。《本草经疏》曰:“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药品化义》言:“专开结痰,痰属热者能解,属寒者能散。”茯苓皮、猪苓利水渗湿,健脾消肿。《本草纲目》言茯苓:“其味甘淡,性平,归肾经,长于利水消肿。”炙黄芪利水消肿,益气健脾。焦槟榔消食导滞。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行气、祛痰行滞、化浊降脂、通利脉道之功,故脂浊难生。研究表明,黄芪主要成分黄芪多糖可明显降低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还原酶的表达水平,明显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具体很好的降HDL-C 作用[15]。茯苓皮和槟榔均具显著的降脂作用,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中的胆固醇、LDL-C和TG 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16-17]。猪苓活性成分猪苓多糖有降低血脂及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理作用[18]。

穴位贴敷疗法具有双重功能,不仅可以通过药物本身的功效作用调节机体,还能通过药物对腧穴的刺激达到循经调节脏腑的作用。腧穴作为脏腑气血汇聚之所,是沟通内外的通道。阴陵泉穴为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又“合治内腑”,能够健脾益气,推动脾脏运化代谢水湿,有燥湿健脾、畅通三焦、益气行水消肿的功效。作为胃经的络穴,亦是除痰要穴的丰隆,通脾、胃二经,具有运脾消痰、祛湿理气之功。两穴相配,标本并治,攻补兼施,相互联络,共同消散血内湿浊痰瘀[19]。研究发现,腧穴与药物相互感应,可显示出明显的感应性和放大作用,而经络作为一个散布于人体的低电阻通道,在药物效应刺激时,能明显调节相关联的皮肤、淋巴、血管和神经等部位,并通过血液循环迅速对相关组织器官产生特异性的药理效应,并根据情况不同起到单向或双向调节作用[2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TC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G、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观察组HDL-C 水平高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TC、TG、LDL-C水平异常者总有效率均高于同类型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过程中及随访1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均未见病情或症状加剧情况。综上所述,欣悦降脂穴位贴可以辅助调节中老年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水平,特别是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方面有较好疗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特色,且操作简便,临床值得广泛应用。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少,缺乏对远期疗效的观察,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降脂脾虚胆固醇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谈谈胆固醇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上)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下)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中医观点:脾为什么重要 脾虚症状的自查与调理方法
胆固醇稍高可以不吃药吗等7题…
脾虚表现的五大症状不可不知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与炎症因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