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专题片画面编辑的再创造

2022-03-23 19:44费文静王义文
传播力研究 2022年30期
关键词:专题片节奏人员

◎费文静 王义文

(临邑县融媒体中心,山东 德州 251500)

对于电视专题片的画面编辑而言,其是编辑人员结合拍摄获得的画面进行再创作和加工的过程。一部高质量的电视专题片将会直接受到拍摄素材质量的影响,但画面编辑的再创造对于最终的节目效果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画面编辑是一种针对各种拍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再如何美好的电视专题片拍摄素材,只有通过提炼和再创造之后,才能够制作成高质量的电视专题片。电视专题片画面编辑的再创作,不仅能够将部分素材的缺陷进行弥补,同时专题片的艺术表现效果也能够得到强化。本文通过研究探讨电视专题片画面编辑再创造策略,以期为今后电视专题片画面的合理剪辑、连接提供参考。

一、电视专题片内涵概述

电视专题片是一种对各种社会重大事件以及现象进行报道的纪实影片,即便报道内容单一,但展现方式上却具备着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创作人员可以将自己的观念在影片拍摄创作中直接进行阐述[1]。作为电视专题片重要组成部分的画面、解说和字幕,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与否将会对电视专题片的叙事节奏以及艺术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电视专题片的拍摄素材相对较为广泛,并且展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和特色化特征,能够有效地激发人们对于影片的观看兴趣。电视专题片阐述的各种社会热门事件和现象,以及创作人员给出的反思,也能够引发受众群体在情感方面的共鸣。从电视专题片的风格来看,其可以分为写实性、写意性和写意写实综合性三种类型。从内容层面上看,电视专题片则可以分为城市形象、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三种类型。从文体类型来看,电视专题片则可以细分为新闻性、纪实性、广告性和科普性四种类型。

二、电视专题片画面编辑再创造的基础原则

(一)真实原则

电视专题片作为一种报道社会热门事件的纪实影片,在画面编辑创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电视专题片必须要通过画面展现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在画面编辑再创造的过程中,编辑人员需要严格遵循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合理地进行剪辑,避免顺序颠倒给观众带来思想方面的误导[2]。电视专题片的编导人员可以在精准捕捉社会生活典型人物和事件的前提下,通过素材的合理拍摄,为电视专题片的编辑人员提供完善的素材支持。编辑人员需要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地使用各种画面表现手段,对画面进行科学剪辑以及衔接,做到在客观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同时,准确向人们报道其关心的各种热门事物,更好地发挥电视专题片的教育、鼓励作用。

(二)节奏原则

电视专题片与其他影片一样,每一集内容都有着时长限制,如果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事情要点进行全面叙述,则要求编辑人员在画面编辑再创造的过程中严格遵循节奏性原则。一般而言,电视专题片的画面编辑可以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两种,内部节奏主要是叙事性节奏,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画面本身组成的节奏[3]。考虑到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逐渐加快,人们对于电视专题片的节奏要求也明显提高,需要在固定时间内将尽可能多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这也意味着画面编辑再创造工作需要促进画面信息量的扩张。比如,在《春蕾》的结尾,编辑人员将特写镜头全部应用其中,将当时音乐学院附中孩子练琴以及花蕾的特写进行连接,剪辑的速度逐渐加快,代表着孩子们如同春天的花蕾一般保持蓬勃向上的状态,进一步点明了全片的主题。

(三)构图形式、内容的全面统一原则

电视专题片如果想用完美且真实的画面对思想内涵进行表达,要求在画面编辑再创造工作中,相关人员遵循构图形式和内容方面的统一原则。电视专题片的画面构图是以社会真实事件的情节要素作为出发点的,通过使用各种造型技术手段组成画面的表达形式。构图形式和内容统一原则要求编辑人员尽可能地使用多种方法形成完美的构图,有利于电视专题片中思想内容全面表达。对于电视专题片后期编辑的再创造而言,画面构图具体可以分为画面的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前者是静止状态的画面,是以拍摄对象的运动和前后景共同组成的画面构图,后者则是在运动中对于前后景结合拍摄对象的活动进行处理,保障画面构图具备连贯性。

三、电视专题片画面编辑再创造的策略

(一)深入研究电视专题片的内容

编辑人员在针对电视专题片进行画面编辑再创造时,需要对于拍摄的脚本和素材进行全方位研究,所用的各种拍摄素材都需要以节目主题作为核心。一旦编辑的画面内容与电视专题片的主题发生了脱离现象,就意味着电视专题片本身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会受到明显影响。在这种脱离电视专题片主题要求的前提下,即便编辑人员选择了优美的镜头、良好的构图和生动的材料,也只能够为人们带来一种不自然且庸俗的感觉,并且在电视专题片的思想表达方面也会产生明显的负面作用。同样的,如果编辑人员使用较多的画面,针对同一个问题反复进行表现,很容易使观众在电视专题片观看的过程中过分沉迷于某一个故事细节,导致主题反而不够明确[4]。编辑人员需要在画面编辑再创造中明确观众在电视专题片看过之后需要掌握的内容。

在编辑人员针对电视专题片的拍摄脚本和素材等内容进行全面研究之后,需要对每一组画面巧妙进行结合以及灵活应用,使用简洁易懂的画面语言对电视专题片的主题进行表达。即便一个良好的镜头在沟通和表现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但如果无法与其他镜头进行有效的组合,在电视专题片的意义表达上同样不会具备明显的优势。科普类型的电视专题片为了保障社会受众可以很容易理解电视专题片的主题,在画面编辑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各种过分专业化的术语,使用各种简洁素材和语言对于无法清楚表达的问题进行转化,真正实现科普类电视专题片在艺术和科学方面的辩证统一。比如,有关树木嫁接方法的电视专题片,要在画面编辑再创造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嫁接方法的各个步骤形成一定的特写镜头,并给出详细的说明及注意事项,确保观众能够在观看电视专题片之后,真正地了解不同嫁接方法的使用用途和注意事项。

(二)合理利用细节画面

电视专题片作为一种集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传播元素于一体的纪实性影片,细节画面是其中重要的表现元素,但在之前画面编辑再创造的过程中,编辑人员通常会忽视各种细节画面。实际上,一些鲜明、独特的细节画面能够为受众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并且能够使得人物的性格和事件的发生经过变得越发丰富和生动[5]。对于电视专题片进行画面编辑再创作时,编辑人员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种细节画面,确保受众能够在电视专题片观看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审美体验,满足受众在视觉冲击力方面的要求。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在后期画面编辑的过程中,更加关注细节画面的运用。为了展示厨师切豆腐时的精湛刀工,将豆腐放入水中,散开之后如同银针一般。这种细节画面的加入使得受众在视觉方面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对厨师的刀工感到惊叹的同时,也会联想到菜品在加工完成之后清新爽口的感觉。在《舌尖上的中国》画面编辑的过程中,从北方菜品到南方美食,从食品的加工制作以及美食细节等各个方面都配备了相应的细节画面,体现了我国不同地区的特色饮食文化,对于人们的视觉和味蕾都会产生无形的刺激,使受众能够真正体会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画面编辑人员在使用细节画面进行编辑再创造时,需要将单个的镜头合理地进行组织,从而产生相应的蒙太奇效果。因为这种镜头的组合处于一种时刻变化的状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会对电视专题片的风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编辑人员需要合理地使用艺术结构、解说、内容和画面等元素,对电视专题片主题思想进行客观表达。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关于制作挂面的情节,母亲在揉面时苍劲有力的双手、父亲拉面松弛有度的技术,以及孩子在园子中晾晒挂面时的幸福表情,不仅会让受众在观看时对于挂面的制作手工艺产生相应的感慨,而且这个细节画面也会引发受众对于家庭生活的回忆。

(三)合理掌握画面编辑的节奏

对于电视专题片的编辑再创造而言,画面的节奏是引领受众跟随事情发展经过产生情感共鸣的必然因素。节奏原本是运动的产物,影视作品中的节奏同样也是如此。电视专题片的节奏能够通过不同类型视听元素的有效结合和变化体现出一种间歇性连续的运动。电视专题片画面节奏变化能够对观众的情绪产生明显的影响,确保受众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结合电视专题片中的相关内容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编辑人员在进行画面结构处理时,需要始终遵循动静结合的基本原则。实际上,运动的主体、摄像机的运动、景别和声音等元素都会对电视专题片画面的编辑节奏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编辑人员特别关注运动、景别和剪辑频率对画面节奏产生的影响。编辑人员在画面编辑再创造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画面主体动作和运动镜头之间的联系,从而挖掘动作的规律性与镜头之间的时空关系,严格遵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和内部规律合理地调整画面编辑的节奏,确保能够对社会事件进行准确描述。在运动速度基本维持一致的情况下,景别和运动节奏感之间保持一种明显的反比例关系。编辑人员在剪辑景别相同镜头的过程中,可以保证画面节奏的一致性,形成平缓流畅的叙事节奏。但如果景别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可能会产生一种跳跃的节奏感。编辑人员在表现电视专题片中一些较为宏大的场面时,需要将各种较长的镜头进行剪接,那些较短的镜头则可以在表示动感或者欢快的气氛时使用。

总体而言,电视专题片画面编辑再创造中的节奏安排,需要以激发观众对影片的观看兴趣,产生情感共振作为最终目标,保证屏幕中画面内容能够与观众的心理情绪发生同化。观众在电视专题片观看中的心理情绪是画面节奏的作用点,也是编辑人员对画面内容进行控制的出发点,需要综合考量观众在心理情绪方面的需求和变化,保障电视专题片的画面节奏变化幅度与强度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四)实现画面之间的合理连接

电视专题片作为纪实性影片,后期画面编辑的再创造同样需要关注画面之间的合理连接。在画面连接时,需要保证各画面始终围绕电视专题片的主题,对于那些主题表达作用可有可无的段落,编辑人员需要全面摒弃,以尽可能少的镜头说明各种问题。同时,在镜头的切换和内部运动时,需要注意将各种不必要的过程和镜头全面省略。对于那些在拍摄电视专题片过程中产生的内容相同或者是相似的镜头,需要尽量避免使用。编辑人员需要尤为关注片头和片尾的精细化,借此全面发挥片头、片尾在电视专题片叙事结构方面画龙点睛的作用。电视专题片画面之间的连接必须要以镜头之间原有的内在联系作为基础,保障镜头画面的连接呈现出一种有目的的连贯性。具体而言,编辑人员在电视专题片画面编辑再创造的过程中,需要保障镜头画面之间的连接全面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以及观众在影片观看中的思维逻辑。

这里所提到的生活逻辑就是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思维逻辑则指的是人们在正常认知下对于事物发展规律形成的看法。编辑人员在电视专题片画面的编辑再创造时,需要保障镜头之间的连贯转换拥有客观的逻辑关系,确保画面的连接能够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比如,在对百米赛跑起跑线上运动员就位之后、裁判举起发令枪、观众观看等画面进行剪切时,如果发令枪响是第一个镜头,则后续的镜头就应该是运动员起跑,如果在发令枪响之后插入观众的反应镜头,则会直接破坏了时间的连续性。这主要是因为发令枪响与运动员起跑在现实生活中基本处于同一个时间线上,观众观看镜头的插入使得运动员起跑这一画面有所延后,完全不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认知。但如果是将裁判举起发令枪作为第一个镜头,但尚未枪响,后续将运动员和观众的表情进行剪辑、添加,再衔接发令枪响的画面是完全合理的。这主要是因为在发令枪举起和枪响之间有着明显的时间间隔,观众席镜头的插入可以渲染比赛现场的紧张气氛,但镜头的插入时长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镜头长时间表达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各种思维和逻辑关系。

四、结语

总体而言,电视专题片作为一种客观反映社会热门现象和世界的纪实影片,画面编辑的再创造将会直接影响到电视专题片的艺术效果。编辑人员需要在严格遵循真实、节奏以及构图形式、内容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对于电视专题片的拍摄脚本和素材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掌握画面编辑的节奏以及彼此之间的合理衔接,确保观众能够在电视专题片观看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审美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猜你喜欢
专题片节奏人员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YOUNG·节奏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