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传播视角下的地方节日发展

2022-04-07 13:10杨倩倩
河北画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表演者村落信仰

杨倩倩

(兰州大学文学院)

詹姆斯·凯瑞分别提出了传播的传递观和传递的仪式观。传播的传递观指的是信息在不同的空间中传递的过程,如果说,传递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在地域范围拓展讯息,那么在传播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则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1]。拉扎节主要盛行于临洮南部的村落里,关于拉扎节的形成,当地最普遍的说法就是庄稼收获了,村民们借此机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参加村庄上举行的集会,感谢诸神对自己一家人和庄稼的保佑,庆祝庄稼的丰收和犒劳自己的辛苦。从传播的仪式观来看,通过仪式的举行和人们的参与建构了文化传递的场域。拉扎节正是通过感谢神灵和犒劳自己,将亲朋好友们召集在一起举行节日,其传递出的信息正是传播的仪式观的核心。

一、仪式传播视角下的拉扎节

(一)传播中的仪式主体

詹姆斯·凯瑞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形式,以仪式的角度来看,传播是人们以仪式参与者的身份,通过仪式的象征性、过程性展演来建立一个有共同仪式规则、相似文化隐喻的仪式媒介且能够引起人们想象共同体的文化场域。仪式的举行和完成依赖于各方面的支持、参与以及互动,所以这个文化场域是由参与仪式的主体与客体共同建构的。

仪式的传播离不开参加仪式的主体,无论是以什么身份来到节日现场,在节日期间,都形成一个文化传播的共同体。传播中的主体,也就是仪式的参与者与表演者,将拉扎节整体看作仪式,节日期间参加节日的人们都是作为仪式主体的存在,并且可以将其分为三种:节日期间的表演者、当地村民、客人。这三方首先是以个体的身份参与到节日仪式的体验中去,仪式的传播离不开其中每一个角色的存在,节日的顺利进行要依赖每一方的到场,不同的个体以不同的身份参与进来,形成各自一方的心理场域,在共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下,完成节日中文化和信仰的共同传播。节日期间的表演者主要所指的就是师公。拉扎节的产生与当地信仰和文化相关,节日的目的之一就是感谢当地诸神对这一年的保佑和庆祝庄稼收获的喜悦。节日期间,由专业的师公表演者进行表演。主家,即是举行节日、策划节日的一方——村庄中的村民们。为了拉扎节能够顺利地举行,节日之前就开始准备节日期间所需要的食物和与师公商讨跳神的种种细节,在当地人们的心中,拉扎节是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被主家邀请的亲朋好友们首先以观赏者的角色进入节日中,欣赏法师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然后以客人的身份参与到当地的饮食文化中。节日期间由专业的师公表演者进行表演,感谢当地诸神对这一年的保佑和庆祝庄稼收获的喜悦。

不同身份参与节日的人们以各自的任务为主切入节日,但是在举行节日的期间,根据节日期间的规划,集体参与到节日中仪式的展演过程中,按照各自的角色持有各自的任务,共同完成了节日的成功举行,也共享了当地民俗文化的体验与想象。

(二)传播中的环境

传播环境指的是传播行为可以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各种条件和各种因素总称,如文化、语言等大环境。在拉扎节节日展演期间,举行节日期间所处的社会环境就是乡土社会,表演依赖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二者产生互动和影响。从仪式的角度定义,传播一词与分享、参与、联合、团体及拥有共同信仰这一类词有关。这一定义反映了“共性”“共有”“共享”与“沟通”。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完整的节日展演环境,需要背后支撑的文化体系和举行节日的文化空间。

节庆作为村落认同方式的角色仍然相当突出,但它也提供了操演分支角落的统一和分化,创造了外部联系的社会场合。这个节庆活动产生的文化空间即传播中的社会环境[2]。节日的举行和传播不是独立于社会而产生的,并且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临洮拉扎节在2006年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成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举办不仅开始正式化,并且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在相应的文化体系的支撑下,拉扎节也成为临洮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

1.人际环境

人际环境是参与节日展演的人们共同构成的,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举行节日的村庄的主家都会邀请亲朋好友在节日期间来参加节日,参与者不仅仅局限在当地的村庄里,也有隔壁村庄或者当地县城的人们受到邀请去参加节日,分享收获的喜悦。节日期间的表演者一般都是当地村庄里从事表演的人员。节日期间营造出来的环境也是基于当地村庄的文化、民俗文化和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也体现着农村村庄的社会特性,也反映着当地村民、村落之间的关系。

节日表演期间过程中参与者和举办者也会进行互动,举行节日期间村庄里的人都会自愿加入到节日展演的过程中,很多村民会依据自己擅长的事情来帮忙。通过仪式,不仅加强了村庄之间的联系,也加强了表演者、举行者和观演者之间的互动,加强了地缘之间的联系,维系了社会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乡村社会。在仪式传播的视角下,三者的共同参与形成了稳定的人际交往。

2.文化环境

如上述所说,传播的最高境界,不是信息的共享和互动,而是通过文化的共享来维系一个稳定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人们共享意义,交换意义,以此来维系一种社会情感和秩序。

拉扎节作为具有浓郁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在节日展演过程中,人们也会想表达丰收的喜悦和感谢诸神的保佑,以及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虽然拉扎节是临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都聚集在衙下集镇和南屏镇附近的村落里,只有这附近的村落才会进行大规模的拉扎节文化展演。临洮县城乃至定西市都对“拉扎节”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在文化展演的过程中,参与节日的三者都会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形成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共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更多的人关注拉扎节,并且参与到拉扎节的节日过程中来,气氛也十分欢快,不仅可以体验到拉扎节节日期间所营造的文化氛围,感受其背后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对于维护家族和谐、村落稳定、社会稳定以及在文化的共享和传播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拉扎节的节日功能

斐迪南·滕尼斯指出,共同体的创立应该是在原始的群落(亲情)之间呈现的,是一种联合体。他认为这种联合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地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的记忆之上的,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 共同体之间,处于共同体之内的人们从共同体之中获得文化的认同和身份的认同,从而获得自我的归属感。拉扎节日期间,三方的共同参与就构成了一个共同体,三方都在各自的文化活动中得到文化参与和文化共享,同时文化的参与和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文化共同体。拉扎节节日展演是整个村落文化的共同记忆,是整个拉扎节文化的表现形成,在整个节日期间形成了以文化为基础的共同体。

(一)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前提,身份认同是个体在群体认同的基础上形成身份认同。身份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这种文化倾向性会作用于个体,产生文化认同,并且不断地强化身份认同。身份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这种文化倾向性会作用于个体,产生文化认同,并且不断地强化身份认同。吉登斯将自我认同归置于现代性的视域之下,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认同不是个体与生俱来的自然特质或特质组合,而是个体通过自身所经历的社会实践,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最终在内心形成一种我是谁的自我意识和总体认识。

与繁华的大都市相比,衙下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在政治、经济和地域等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村民之间相互关系的联结与维系主要取决于相同的血缘关系和共同的文化传承。节日展演是文化共享和信仰共享的过程,在仪式中传播的是相同的一种文化,大家之所以会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是基于相同的文化认同。个体之所以会融入群体中,也是对群体文化的文化认同,也正是不同的文化认同,才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族群。拉扎节承载着当地人的记忆,同时当地村民通过拉扎节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的集体记忆。在拉扎节的节日实践中,村民们在不同的时代变迁中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集体记忆,在表演者与观演者的参与中形成了新的集体记忆。在节日期间,参与的人们一起吃饭,一起表演,感受着相同的文化,产生共同的信仰。在相同的“场域”下,人们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获得身份认同。

(二)人际关系与村落稳定

在拉扎节的表演中,表演者、组织者和参加者三者共同参与,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主家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后期的表演阶段都与表演者产生大量的交流与互动,巩固了村民之间的关系和村落间村民的联系。受邀来参加拉扎节的人与主家更多的是熟人之间的关系巩固,并且在节日期间大量的人参与到拉扎节的表演中,有利于陌生人之间关系的建构。

物质基础的形成又需要稳定的社会结构和观念,个体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让个体又有了新的发展。拉扎节是整个村落举行的节日,作为大型的民俗表演活动,许多个体都可以参与其中,对于社会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社会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村落里的人们开始进城务工,在城市里开始新的生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尽管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但是在拉扎节期间人们都会回到村落里参加节日,让节日能够顺利举行,整个过程不仅让人际关系得到完善,增加了村落人们的归属感,同时强化了农村社会的关系。在集体节日的氛围下,每个人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感受到来自集体价值观的影响,这种集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村落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来实现的。

三、拉扎节的发展困境

作为传统民众生活文化体现的民俗文化,其传承和传播对于国家、民族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都有巨大的意义。拉扎节一直具有娱神与娱人的作用。但是,现在拉扎节的举办不像从前一样受到大家的追捧,变得冷落了起来。拉扎节蕴含着当地深厚的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的历史也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拉扎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的发展也遭遇了困境。笔者认为主要有节日期间的表演活动和观众参与两个方面。

(一)表演活动

早前村落的人们将精神寄托在神与菩萨的身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信仰,年轻人不相信信仰的力量和背后的逻辑,更愿意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拉扎节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其背后的娱神与娱人的共同存在,年轻人信仰力量的淡薄,并不重视其背后的文化和信仰,只注重娱人,忽略娱神的方面。在对节日的访问中,表演者说因为经济原因,一部分表演者放弃表演,去了经济较为发达的南方打工补贴生活。因为表演的不确定性和低收入不能负担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开支,表演艺人都不愿意从事法师职业,也因为青年人信仰的缺失,少有新鲜力量的加入,人们对一成不变的表演产生了审美疲劳。

(二)观众参与

娱乐项目的增多,人们选择休闲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年轻人们更多地选择电子游戏或者手机作为自己的娱乐项目,不愿意参与到村子中的活动中去,其次大家更加注重拉扎节期间的娱人作用。拉扎节举办周期为一年一次,长时间的周期让当代快餐时代的人们不能接受,不能保证大家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人们更多的是“凑热闹”式的参与,没有了新鲜劲头之后就离开。拉扎节的发展,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和信仰,但是在新时代的发展之下,仍然只有之前的人们在持续进行,新的受众难以融入,拉扎节的辉煌也不如从前。

四、结语

将拉扎节的展演放到社会环境之下,通过仪式传播的观点,将拉扎节看作是传播现象的仪式,新的研究视角为民俗传播研究提供机会,对于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进行重新定义。从仪式传播的视角来看,拉扎节是一个文化共享的仪式,所有参与其中的人不仅仅是简单的庆祝丰收,更多的是在进行文化和信仰的共享,在文化共享的情境下,拉扎节的举行巩固了民间信仰,完成了人际交往和社会的稳定,但是其背后的文化和信仰需要传承和保护,更应该加以重视。

猜你喜欢
表演者村落信仰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信仰的旗帜
信仰之光
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提升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论信仰
手称扑克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