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以音乐舞蹈学为例

2022-04-07 13:10李阳阳
河北画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硕士创新能力音乐

李阳阳

(广西艺术学院)

一、新时期我国艺术硕士需要具备的能力

(一)专业实践能力,是具有完善的学科知识,能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较好地完成专业活动的能力

对于音乐舞蹈学的艺术硕士来说,专业实践能力首先是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也就是能够以主专业的技术活动为载体在舞台上表现音乐内涵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简单的舞台活动模仿,而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客观解读之后进行主观的情感加工最后所呈现在舞台上的创造性活动,是艺术硕士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也是艺术硕士的培养目的。其次,专业实践能力还应该包括服务社会文艺建设的能力。目前我国还有许多文艺工作岗位迫切需要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例如音乐信息化管理、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创新、社区文化建设等等,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产生出的新的工作岗位,都对艺术硕士提出了新时期的新需求。

(二)研究能力,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研究生,其根本的学术意义依然在于“研究”

《(2020)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中明确规定了必修主干课包括实践和理论两大类,其中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包括理论分析和文字阐述能力。随着新时期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对行业人才的需求已经越来越高学历化了,艺术硕士教育如果仅停留在技能层面的学习上,将不能很好地完成职业阶段的实践和创新工作,因此,行业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具有高层次研究能力的人才。同时,由于艺术硕士的研究方向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所以对艺术硕士通过实践活动更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培养其研究能力的关键环节就是要培养其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在实践中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能够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的能力

2020年9月在习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强调“要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国家对艺术人才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培养艺术硕士的规格。文艺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这是人民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外在需求,也是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是培育“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也为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不断提升的动力源泉。这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为艺术硕士“综合能力”的长效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为艺术硕士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提供了学术保障。

二、深化艺术硕士教育改革的主要方面

(一)招生考试缺少针对综合能力的考试内容

在目前的招生考试环节里,音乐舞蹈学科主要有专业公共课和专业技能课两方面的考试内容。例如,中央音乐学院2022年的招生考试办法中规定,表演专业初试业务课一是中西方音乐史,业务课;二是和声、作品分析(和声50%,作品分析50%)。复试科目是专业主科。这也是我国艺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主要模式。其中没有针对创新能力的相关考试内容,对研究能力的考试内容也没有上升到思想和艺术层面,只是停留在音乐本体的分析上,这样会导致招生不能从宏观上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对今后的人才培养埋下了隐患。

(二)招生目录滞后社会行业分工,不能完全满足行业需求

从2021版的艺术硕士培养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国家对艺术硕士的需求是应用型的人才,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在音乐行业领域中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以广西艺术学院声乐专业的艺术硕士为例,招生目录设有声乐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与教学、民歌演唱与传承这三个方向;中央音乐学院设有声乐(歌剧表演方向)、声乐(音乐会演唱方向)、声乐伴奏艺术(双导师制)、民族声乐表演方向。这些方向都是在声乐研究领域内对不同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区分,对声乐外围的相关领域缺少具体的培养方向,这样容易使学生在入学考试的过程中就将自己定位成表演或者教学二者其一的局限之中,进而在培养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演唱水平、演奏水平、教学能力,而忽视了社会中与音乐相关领域里的教育和管理能力。在社会分工日益扩大的新时期,艺术硕士不仅可以选择去艺术团体做文艺工作者,也可以选择从事其他与艺术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用自己在校学习的知识去服务人民大众对公共艺术的需求。反观目前的招生目录主要由表演类(演唱、演奏、指挥、视唱练耳)和音乐科技(电脑音乐制作、录音等相关专业)这两大类组成。有些院校在这两大类的基础上做了更细化的招生目录,同时还设立了音乐康疗方向的招生,显示出对社会行业发展的高度关注。但大多数培养单位的招生目录还存在着低于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这不仅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报考艺术硕士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而且社会行业分工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没有得到足够供给。

(三)课程设置中缺少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

根据《(2021)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核心课程包括实践与理论两大类。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上,实践类课程是以主专业课和音乐会为主要课程内容。理论类多围绕研究方向的史学和论文写作开设。这样的设置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缺少相关的课程内容,将会影响今后职业发展的内动力。从音乐舞蹈学科的教学模式分析,师徒模式的教学传统使导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容易使学生过分依赖导师,不仅养成被动型人格,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艺术硕士的教育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上都需要尽快建立创新性的课程体系。

(四)导师缺乏深挖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教学能力

自2016年开始我国启动了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从思政课程改革开始逐渐形成目标清晰、目的明确的全方位、全科目的课程改革体系。同时不同时期的重要会议都对课程思政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思想: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1年4月习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深入领会学习各项会议精神,导师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尽快调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深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育心灵。就目前艺术硕士的课程设置来看,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艺术实践课这三个板块中思政教育没有形成规范的课程设计,音乐舞蹈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上尚处于起步阶段,显性教育仍处于主要地位,主导课堂教学。这是受到艺术类教育的“技能型”特点所影响的,从课堂的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导师的主要关注点仍处于“技能提升”层面,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融入课堂。要想达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自然融合,并成为常态化授课模式需要不断提升导师的教学能力,也需要各培养单位加强培养措施的设计,积极创造培养环境。

三、深化艺术硕士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招生考试内容的调整

在社会行业高度发展的新时期,国家需要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在招生时应该重点考量考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建议增加主专业考试中的中国作品比重,同时增加作品理论述评和文艺工作潜能的笔试,这两科替代目前的专业复试面试的口答环节,这样可以更全面客观地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试卷作为更为科学的判断依据。

①建议增加“中国新作品”的考试内容。音乐作品是时代的号角,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反映其社会文化、人文精神、代表人物的优秀作品,新时代的艺术硕士在考试的内容上应该引导考生关注我国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不能一味地停留在西方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里,这些是人类的音乐宝藏,但也要立足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行,演绎好“中国新作品”,了解中国的文艺发展动态,用自己的专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②建议增加“对作品理论述评”的考试内容。在专业考试的作品中,选择一首中国作品进行文字述评,重点考查学生的文字功底、专业知识的宽度和广度、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能否从本专业的角度对自己演唱的中国作品的类别、创作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征、二度创作的设计等方面做出文字的表述。这对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也是今后培养过程中的总结和研究潜力的重要判断依据。

③建议增加“文艺工作潜能”的考试内容。新时期需要应用型高层次文艺工作者,需要具有服务地方文艺建设的工作能力,为此艺术硕士的招生需要在服务社会的工作能力方面有优秀的潜能,这样选材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不断地增加艺术硕士的社会活动参与度,在实践中提升其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我国培养高层次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因此,在考试内容上有必要增加对我国文艺发展和主流音乐的关注度、对社会文艺活动制定工作计划等相关内容的考试,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文艺工作潜能、文艺工作的主观意识、对自我未来的职业规划等。

(二)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招生目录

根据新版的培养目标,培养单位可以增加更多服务于社会艺术场馆、文化展馆、各种媒体、政府、企业文化行政部门的研究方向,积极调整招生目录。这不仅扩宽了招生的方向,同时也拓宽了就业的渠道,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音乐艺术的工作中,更增加了高校与社会的密切供需关系。像这一类的研究方向在报考的条件要求中可以打破学科的壁垒,不仅局限于音乐舞蹈类的本科毕业生,把报考的条件放宽,会有更多的人才加入音乐文化建设的研究领域。例如,在综合类大学中有很多非艺术类专业的同学也都是音乐爱好者,他们在校内组织社团、举办活动,用音乐的力量活跃校园文化,彰显了自己的音乐才能和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加之本身学习的专业,很可能会在交叉学科中产生新的创造性成果。而目前的跨专业考研对于他们几乎是不可能的,音乐类专业硕士的各个研究方向都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入学考试的要求,倘若跟专业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同场竞技,更使得有志于从事音乐事业的跨专业考生望而却步,不能将自己对音乐的热情转化服务社会的能量。在这一点上,很多专业院校的本科生由于平时大量的时间用于琴房技能训练、赛场内外竞技的比拼,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不高,缺乏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因此,建议增设与音乐公共事业的相关的招生方向,使很多立志考研的学生从本科阶段为此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招生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社会经历和学习背景,设置相关的音乐理论和公共音乐文化建设的相关考试内容,重点考查学生的音乐修养、教育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三)增设创新性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是新时期艺术硕士培养中重点打造的核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三方面共同进行改革。

①授课模式的创新。由于艺术硕士的学科特点强调专业性、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应该更注重对作品二度创作的能力,也就是创新的表演能力。表演来自于个体对音乐作品的主观意识,是一种个性的表达,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个音乐作品的内心观照都有所不同,这种基于客观存在的差异是由人的生活背景、想象力、创造力的差异所产生的。就像许多世界著名的乐团都录制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但却各有千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版本”,版本的本意是指对同一事物的不同介绍方法,具体到音乐艺术上来讲就是个性化地表达同一个音乐作品。“版本”之间并没有好坏之分,反而会激发艺术工作者不断地挑战前人的艺术成就,激发自我创新能力。因此打破传统的艺术专业的小课教学模式,采取小课与小组课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适时地选择同一个音乐作品,启发每个同学个性地表达自己的“版本”,并利用现代化教学平台进行综合比较。在这样的授课模式下,同学们能从其他人的理解中受到启发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导师从传统的主导地位变成了启发者、引导者,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②教学内容的创新。创新能力来源于思维的创新也就是能够突破自己思维定势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尽可能多地关注理论前沿和表演前沿的最新科研成果,对国际重大的演出赛事需要有足够的关注度。教学管理部门需要积极地与导师协调教学内容,做到与世界接轨,同时,创新也来自于对传统的继承。没有传统的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们中华民族更是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厚的艺术积淀,从古到今,各类音乐舞蹈的艺术作品从皇宫走向平民,从中国舞台走向国际舞台。但由于很多艺术作品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的变迁,渐渐被历史淘汰,但不可否认它仍具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些都是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我们需要从中取其精华,用创新的方式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使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具有中华民族的特征、符合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在培养艺术硕士的创新能力的时候,不能只盯着学科的前沿,也要扎根在厚厚的中国文化的土壤里汲取养分。

猜你喜欢
硕士创新能力音乐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集聚类型、城市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