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文德书院的理念与实践

2022-04-20 01:46张昆将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2年2期
关键词:黄先生通识儒学

张昆将

(台湾师范大学 东亚学系,台北 100646)

近20年来随着大陆国学复兴,书院的成立与研究成为一股风潮,例如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主编的《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在2021年3月出版,该丛书含括书院历史、书院教育、书院经费、书院精神、书院建筑等五方面总结传统书院精华与价值①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深圳:海天出版社,2021)。;再如2021 年9 月28 日至29 日由中国文化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在北京敬德书院召开“书院传承与教育改革创新高峰论坛暨第七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集中探讨“书院文化传承”“教育实践创新”“六经重诠与国学教育”三个主题,从这个书院高峰论坛已经连办七届看来,可以想见大陆对书院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又如2019年韩国以“韩国新儒学书院”成功地申请到了世界文化遗产,九所朝鲜时代遗留下的书院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化焦点,见证书院作为东亚文化的软实力,掀起韩国书院文化的热潮。可见,书院文化在当代的中、韩两国正以复兴之姿,蓄势待发,特别是大陆出现的书院风潮依然方兴未艾。

相较于以上大陆及韩国的书院风潮,台湾的书院文化反而呈现退潮之势,据笔者最近调查过去清代保存的台湾书院,大部分皆消失不存,其他保存的书院不是被古迹观光化就是地方宫庙化,尚保存纯儒风主体的书院仅有彰化和美镇道东书院、鹿港镇的文开书院,还有金门的浯江书院②张昆将,张溪南:《台湾书院的传统与现代》(2022)。。不过,在台湾书院文化退潮之际,陆续也有新兴的民间书院成立,传承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为主的经典,其中最早的应属爱新觉罗毓鋆成立的奉元书院(1987年由“天德黉舍”改为“奉元书院”),还有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一些弟子成立的鹅湖人文书院(2003年成立),另有以讲易学为主的马叔礼先生主持的日月书院(2004年成立)。相较于上述讲国学经典的书院,台湾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儿童读经书院,以孩童读经教育为主,传承文化经典的种子。台湾新兴书院中,令人注目的是2017年成立的文德书院,因有山长黄俊杰先生的主持,别树一帜,其中所激发的学术能量与文化影响力,值得关注,颇为疲振乏力的台湾书院文化注入清新的健动活泉,也令人期待未来书院的文化与精神不仅可扮演两岸共同的沟通桥梁角色,也能成为东亚文化和平的共同元素。

一、文德书院的成立

文德书院山长目前是台湾大学退休的黄俊杰教授,1946年出生,高雄县大寮乡人。书院座落于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号2楼之2(台湾大学侧门之对面)。黄先生是国际知名的儒学研究学者,推动儒学研究的国际化不遗余力,催生了“东亚儒学”的学术研究风潮,在担任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2008-2017)期间,汇集各方学者出版了超过200本有关东亚儒学的专书,为东亚儒学研究开风气之先。此外,黄先生有感于当代学术界流行的诠释学(Hermeneutics),必须与中国思想传统有所互动,所以长年关注“儒家经典诠释学”研究,也在学术界引领风气,山东大学特在2018年为黄先生提出的儒家经典诠释学方法论,主办了一场“诠释学与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的创造性开展”研讨会,会议论文集结成册,致力于开启儒家经典诠释学方法论的新视窗。①此一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的讨论,会后论文收入傅永军、陈治国主编《中国诠释学》第17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20)。

2017年黄先生退休,民间文德药业集团总裁朱茂男董事长将其在台湾大学对面的公寓改装成书院,敦请黄先生为山长,取名“文德书院”,黄先生诠释“文德”两字乃自《论语·季氏》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及著名唐代欧阳询手书魏征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文所说“终以文德怀远人”之寓意。文德书院创办人朱茂男董事长是朱熹第三十代裔孙,在事业有成之际,矢志弘扬朱子学,因景仰黄先生的儒学底蕴,常夜访黄先生,在黄先生书房商谈朱子学及其推动策略,二人相知相惜,共同为朱子学在两岸及东亚的推动而努力。朱董事长是国内极少数弘扬儒学的成功企业人士,不仅出钱出力,且发奋学习朱子学,堪称身体力行的儒商典范。

二、书院山长以儒为志业的学术与教学成就

黄先生在高中阶段即自学《史记》,志在钻研史学,1965年大学联考以第一志愿考上台湾大学历史系,此后进入研究所攻读硕士,钻研中国古代史。1973年取得硕士学位后,负笈海外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从知名政治思想研究者萧公权(1897-1981)先生与陈学霖(1938-2011)先生问学,1980 年获得该校历史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即担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职。由于先生治学甚勤,不仅著作等身,亦担任台湾与海外多校的讲座教授或客座教授,先后获得杰出人才讲座、胡适纪念讲座、中山学术著作奖、台大学术研究顶尖专书奖、“教育部”学术奖、“教育部”“国家讲座”等。2019年更得到国际学者的肯定,获选为欧洲研究院院士(Member of Acedamia Europaea)。①“欧洲研究院”是由具有400 年历史的英国皇家学会为主要发起单位,并与其他欧洲国家的科学院共同筹建,成立于1988 年。该研究院包含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所有的学术领域,院士包括欧盟及各国学者。该院已有黄先生专属网页:https://www.ae-info.org/ae/Member/Huang-Chun-Chieh。

黄先生不仅学术研究杰出,更热衷第一现场的教学,常抱持的教学信念是学生能在生命的黄金季节里选择来上自己的课程,这是非常难得的因缘,所以每堂课均用全副心力备课,以引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更着重于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因此黄先生的教学成就也有目共睹,曾获台湾大学优良教学奖。更因为关心通识教育,自己也以身作则投入通识教育的教学,不仅得到台大绩优通识课程奖,更获得“教育部”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2011)。笔者在学生时代担任过黄先生的课程助教,确实见证了黄先生从过去的纸本教案的设计教学,到无懈可击的PPT 影视教学制作,往往教材一改再改,思虑再三,融古铸今,将理性知识带入感性亲切的呼唤,使其学术专业转化为条理层次分明的系统知识,在最后结论都能用一种唤醒精神灵魂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振奋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力量,从而发现自己的潜力及无限的可能。由于黄先生的通识课程大受好评,因此台大校方从2015年起,请黄先生将课程录像,放到在线共享教学课程平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缩写为MOOCs,音译为“磨课师”),成为“台大磨课师MOOCs”的优质经典课程之一,以供全世界学子可以在线学习到既深且广的儒学课程,这对于儒学经典的传播具有很大的意义。黄俊杰MOOCs课程如表1所示。

表1 黄俊杰教授在台大磨课师MOOCs的六门课程

除此之外,黄先生长期拒绝媒体的采访,但为了将儒学传播到全世界各地,在台大退休之后,唯一答应台湾公益团体大爱电视台的邀请,制作一系列以孔孟思想为主的课程,全部共有37 集,每集用10 至15 分钟播出,分成“一种说法”(共24 集)及“当孔子遇见佛陀”(共13集)两种系列。①大爱电视台的“一种说法”的视频网址如下: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2f8Xq8liEsEvw-Ww63aCy6zutwzAyTwrx 。“当孔子遇见佛陀”的视频网址如下: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2f8Xq8liEsGui7fpe0F3iL8ODy35xpz9。“一种说法”系列集中于将孔孟思想应用在当代的活用解释,讲说内容从个人身心修养到全球化议题,从儒家生死观到与道家、佛家生死观的比较,从原典儒学到失真儒学的对比等,将孔孟思想潜藏的“致广大而尽精微”道理运用到淋漓尽致,既通贯古今又融合中西,既富于善巧譬喻又长于历史典故,使《论语》以一种深厚的学术基础,崭新地活跃在国际舞台,改变向来讲《论语》只停留在心灵鸡汤的层次。“当孔子遇见佛陀”系列,则关注在中华文化两大文化思想领域之间的会通与诤辩过程,透过儒佛两家经典与历史发展之比较,用一种活泼的对比方式,呈现两家之文化特色。这种对比有“人文观”“身体观”“知行观”“时间观”“世界观”“譬喻思维方法”“说故事方法”及“终极学习观”等重大主题比较,若能全部观览,当对儒佛两家之异同有一整体性的把握,因黄先生总能提纲挈领,用善巧譬喻或说故事方式,故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如实言之,要通儒家经典已是不易,还要去对比更多浩瀚的佛经更是难上加难。黄先生虽以儒学研究为专业,但自年轻时亦接触诸多佛经,读书而穷理,观变以知常,潜心于两家经典深造自得多年,故每讲多能将其研究心得融会贯通,并提炼一针见血的深刻见解,往往发人深省。以上两系列均透过大爱电视台在全世界播出后,又在凤凰国学网转播,在两岸华人世界引起广大回响,为儒家经典在现代活用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书院山长的学术关怀与文化使命

黄先生主要的学术关怀有三大领域②有关黄俊杰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之介绍,可详参张昆将《融东亚儒学于一炉而冶之的黄俊杰先生》(《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2期)一文的详细介绍。,其一是东亚儒学思想史领域,黄先生数十年研究孟子思想(已有《孟子思想史论》卷一、卷二及英文的《孟子诠释学》研究成果,2022年又将出版卷三及卷二增订新版),历经30余年儒学思想史的钻研,进一步扩展到日本、韩国的儒学研究。东亚儒学思想史领域目前是黄先生最为关注的学术课题,20多年前黄先生即与一批优秀的人文研究学者,共同针对“经典诠释”课题进行团队研究,不仅开启人文学研究的合作先例,同时也有开拓“东亚经典诠释传统”之企图心,这可从黄先生自1998年起主持台湾大学的校内整合型计划、“教育部”《东亚近世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2000-2014)卓越研究计划,延续到“教育部”“迈顶计划”(2006-2016)成果窥知,如今超过200 本的研究成果著作,已经由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堪称学术界的一大盛事,也颇受海外学术界所重视。①有关黄俊杰先生20年来推动的东亚儒学研究之整理研究,参张昆将《近20年来台湾的“东亚儒学”研究取向与发展特色》,收入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编《东亚文明的历史与展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由于黄先生近几年所推动的“东亚儒学”研究,成果斐然,其著作受到中日韩学者的重视,纷纷翻译出版其著作,广加宣扬。

黄先生第二个学术关怀是战后台湾史的领域,除了前面所提及早年对台湾农业、农村、农民的关心与研究之外,由于近十几年来目击台湾处在风狂雨骤的历史变局中,黄先生别有会心,发挥“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太史公自序》)之慧识,以中英文分别出版《战后台湾的教育与思想》《战后台湾的转型及其展望》《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Taiwan in Transformation:Retrospect and Prospect(New Brunswick, N. J.:Transaction Publishers,2014增订新版)。另与友人合编《光复初期的台湾:思想与文化的转型》、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台湾的文化发展:世纪之交的省思》、Postwar Taiwa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等书。上述有关台湾史的著作,从书名稍可略知黄先生特别重视历史与文化上的转折点,将之放在东亚或世界的视野,窥探出每一阶段台湾新文化格局的动态精神。

黄先生的第三个学术关怀展现在大学通识教育的领域。这是近30年来,黄先生在专业研究工作之余所衍生的学术成果。30余年来黄先生参与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工作、大学校长遴选工作,每年主办或参与有关高等教育或通识教育之学术研讨会,以在野之身,与同好催生了“通识教育学会”,并担任第二、三届理事长,目前是名誉理事长,持续关心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黄先生先后出版了《转变中的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现况与展望》(2006)、《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挑战》(2004)、《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台湾经验与启示》(2002)、《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1997)、《大学之理念:传统与现代》(2015),另编辑了《二十一世纪大学教育的新展望》《二十一世纪大学教育的新挑战》《大学理念与实践》《大学理念与校长遴选》等书,其中《大学之理念:传统与现代》迄今已经第六刷出版。综观黄先生上述有关通识教育的专著,若与其他谈通识教育的学者相较,其最大的特色在于能够“结合传统与现代”“赋古义以新诠”“镕铸中西学说”,故而人文学者读之,可以促其思考及应用传统学术如何与现代接轨;自然科学学者读之,也能欣赏古典哲人对教育与人文思想内涵的深邃。黄先生治学能有如此功力,不仅得力于对古典学问的深耕,而且也同步吸收西方有关大学教育的最新学术研究。2017年黄先生退休之际,《通识教育学刊》编辑专刊,评论黄先生儒学专业与通识教育的贡献,计有《黄俊杰孟学研究之初探》《黄俊杰中国历史思维观之探讨》《永恒的乡愁:黄俊杰教授通识教育理论浅析》《黄俊杰教授〈大学之理念:传统与现代〉》等文。②这些论文均刊于《通识教育学刊》2017年第19期的专刊。诚如书评中黄藿教授所归纳黄先生的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他的通识教育理念要以生命教育作核心,以期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最终的目的是要唤醒学生心灵的觉醒。”①黄藿:《黄俊杰教授〈大学之理念:传统与现代〉》,《通识教育学刊》2017年第19期。黄先生常指出“大学是人格培养的场所,不只是职业训练所”,并点出资本主义对大学教育日渐商品化的伤害,他说:“资本主义的幽灵正在世界各国大学校园游荡,所有的现实主义者与功利主义者,都组成了神圣同盟,随时准备攫取大学的灵魂。”②黄俊杰:《大学之理念:传统与现代》(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因此,为何大学教育中“生命教育”是如此迫切与重要,而生命教育中又以能唤醒学子的“心灵觉醒”为主,黄先生几乎在各种对年轻师生的演讲中都念兹在兹,勤勤恳恳,殷殷劝导,宣扬大学教育本是“提升生命伟大的志业”,如对北区大专院校的新进教师研习营,以及对成功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主办的演讲,对这些将来要成为教师与医师的菁英们期勉再三,为之注入教育良心的镇魂剂。③现任“通识教育学会”理事长庄荣辉教授,曾经以《大学教育是提升生命的伟大志业》为题,发挥黄先生推动通识教育的志业介绍及对自己的深刻启发,该文刊在《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年第5期。

以上所述三个学术关怀,实以儒学研究贯穿其中。若深究黄先生的学术传承,实深受第一代新儒家熊十力、马一浮及第二代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的著作及文化使命感所影响。大学时代黄先生即能背诵熊十力《读经示要》之序文,每诵其中之文曰:“念罔极而哀凄,痛生人之迷乱。空山夜雨,悲来辄不可抑。斗室晨风,兴至恒有所悟。上天以斯文属余,遭时屯难,余忍无述?”每每诵之再三,感念先贤先儒事业,以承担文化使命自期。

自文德书院成立以来,来访者络绎不绝,亦有大学包游览车集体来书院上课,或有世界各地单独来访学者。2019年疫情开始,黄先生更是在线讲学与邀约不断,目前书院也固定有读书会、学术研讨会及讲学的功能,曾举办多场学术活动,包括《东亚思想交流史国际研讨会》(2019,与名古屋大学高等研究院合办)、《通识教育研讨会》(2018)、《人文学院院长圆桌论坛》(2017)等学术活动。由上述可知,文德书院堪称目前台湾书院中学术能量最为丰盛的新兴书院,黄教授近三年重要演讲如表2所示。

表2 黄俊杰教授近三年来重要演讲列表(2019-2021)

续表2

文德书院成为黄先生读书、写作、接待访客及办理境内外学术研讨会之处,至今依然弦歌不辍,仍为学生上课。黄先生在退休当天发愿成为台大“义工”,将毕生所学奉献母校,获聘为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依然孜孜不倦地为学生开授新的通识课程,有《深扣孔孟》《儒佛同调与异趣》等通识课程。由于书院位于台大新生南路侧门对面,所以书院作为授课场所,学习氛围相当活络。2021年8月,黄先生在书院还举办“台大夏季学院”暑期在线的通识课程的系列演讲。目前书院亦由“台湾儒商文化协会”运作,该协会在2017年12月成立,黄先生担任理事长,朱茂男董事长担任副理事长,为台湾企业界结合儒学,催生亦商亦儒,以提升人文素质,宣扬儒商精神,建立伦理观念,提倡企业社会责任为宗旨。

“终以文德怀远人”是文德书院取名之由来,黄先生以其学术上卓越业绩,赢得海内外学术的殊荣,2011年获“通识教育终生贡献荣誉奖”,2018年获得大陆国学成果奖,2019年获选欧洲研究院院士等殊荣,都是在事后通知方晓得奖。文以载道,道以德显,黄先生的日常生活极为俭朴,迄今仍勤于讲学上课、著书立说。黄先生事母至孝,不聘外佣,亲自照顾年已百岁的母亲,或送医就诊,或亲自下厨、洗衣,每天必陪母亲吃饭,20年来如一日,“文”与“德”实至名归。退休之后继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推展努力不懈,发挥文德书院的“文以载道,德以乘风”的文化使命及其精神。

四、结 语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明代儒者顾宪成(1550-1612)于东林书院门前所写的一副对联,点出书院文化蕴藏的精髓。书院在传统中国扮演的角色,既是立志于圣贤的人格养成之地,也是孕育治国平天下栋梁之才的场所,更是传承优良文化的堡垒。因此,书院基本上不是职业训练场所,而是人格的养成之地,所以书院的教育精神与目标诚如黄俊杰先生所说:“传统书院的核心价值在于相信教育能使人的心灵觉醒,注重‘自我’的觉醒与‘他者’的互动。”传统书院的教育目标是“学生主体性的觉醒”与“完整人格的建立”,可称之为“全人教育”。①黄俊杰:《传统书院的“全人教育”与现代大学的建立》,收入氏著《大学之理念:传统与现代》(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黄先生更强调这种“全人教育”包含三个价值理念:使学习者的生命达到“身心一如”“成己成人不二”及“天人合一”的状态。以上三理念即是从“自我转化”开始进而完成“世界的转化”及追求“自我与自然”那种即自然即人文的天人和谐之境。从以上介绍黄先生的学术关怀便可知他所承继与发扬的正是传统书院这种“全人教育”理念。

传统儒学虽然历经“五四”的反传统文化,并且脱离了科举考试,加上西学教育制度及知识系统严重的“以西摄中”,冲击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与学习方法,但随着当代中华大地国学复兴,逐渐寻回过去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所以成立了许多书院。不过,书院并不在于其规模大小,其关键在于山长的德行与学术高度,过去传统有名的书院,皆因山长而闻名,并非因书院的规模大小,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书院山长彷如山的灵魂一样,也如“仙”字一般,人站在高高的山上,视野与格局够高深、够远大,气象与胸襟够恢弘、够辽阔,他们能体知中华文化之美,也深信中华经典潜藏的仁爱与智慧,透过传递这种先人的仁爱与智慧,必然可以解决现今人类中人与人、人与国家、人与世界等诸多现存与潜藏的危机。

猜你喜欢
黄先生通识儒学
合同到期未入住,空置费谁承担?
儒学交流在路上
朋友能继承孤寡老人遗产吗?
存钱路上现金“变”假币广东惠州警方破获一起诈骗案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千手观音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