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溯源:促进高中文言文教学转型

2022-05-07 02:23浙江沈冬梅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言古人文言文

浙江 沈冬梅

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教学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方式。鉴于此,通过优化文言文教学方式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文言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为依据,以“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在“文化溯源”的视域下探寻文言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文化溯源”教学法的含义

传统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在了解文言文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要在教授文言文时加入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这一理念真正落实起来较为困难,往往无法切实地贯串到教学中。笔者结合多年的文言文教学经验发现,对学生而言,在落实字词时,越是接近本源的知识,越是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涉及文章写作背景或者作者生平介绍时,学生总是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由此,笔者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从文化本源的角度去创设文言文教学的新型课堂。

《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由此可见,要想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避免用现代意义曲解古义,就需要从文字的根源上去解读文言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拓展文言文,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文化溯源”教学法并非忽视对知识点的讲解,也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讲解,而是从文字本源去解读文字,并把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课堂中,深入浅出,趣味横生。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将是一次次文化之旅,每一次学习都向终点更进一步。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偏重文言知识传授,缺乏本源上的“文化元素”

在教学中,教师教授的内容偏重对文言知识的讲解。为了应对考试,教师经常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知识反复教学。在应试教育下,有着优秀文化内涵和丰富情感的文言文变成一个文言知识的“空壳子”,没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填充,也没有文化情感的共鸣和互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以建构起来的知识框架体系也是僵化的,无意义的。

2.教学方式偏重字字落实翻译,缺乏思维上的“文化意识”

文言文课堂教学一直以来以串讲翻译字词为主,这种枯燥单一、古板无趣的传统课堂无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备课时缺乏文化意识,授课时就不能对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信手拈来,更不能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所以在传统的文言文课堂上,有参考书的学生甚至能知道教师下一句讲什么,这样的课堂难以启发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文化气息和文化情怀。

3.评价方式侧重传统考试检查,缺乏趣味性的“文化体验”

文言文教学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常以听写、默写、考试等方式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句式的掌握情况,缺少对学生文化情感体验的考查,使学生成为“刷题机器”,无法产生获得知识、征服知识、感悟知识的成就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个性化的“文化体验”,也让学生对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文言文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想通过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就无从谈起了。

综上,笔者通过观察和访谈的方式,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文化教育”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虽然深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困难。下面,笔者通过一些实践,尝试从“文化本源”的角度,寻找优化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三、“文化溯源”视域下文言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1.追溯文字起源,增添“文化元素”

翻译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在疏通字义的过程中,教师一字一词仔细讲解,学生一字不落认真记录,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就很难完全掌握这些枯燥的知识点。根据记忆规律,运用理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图形记忆法等方式教学,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记住知识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引导学生追溯文字的起源,展现汉字的演变过程,感受汉字形与义之间的关联,能够深化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古今沟通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文言背后的造字文化,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字词的理解更加透彻,才能学以致用。

分析汉字的本源,从字形本身出发,有助于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在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迁移。通过造字解字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义,就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回归教材本身,挖掘文化本源,文言文的课堂学习才不会只是文言知识的罗列、堆积,而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也不再停留在应付考试的桎梏里,而是徜徉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

2.回到历史现场,树立“文化意识”

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处处渗透着古人的风俗习惯、礼仪文化、精神世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内容,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时空界限,回到历史现场,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精神文化。现代汉语在语言习惯上与文言文存在差异,这是时间和空间所导致的语言隔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文化意识”,用传统文化来解读文本,真正让学生的思想“穿越”到古代,引起内心的共鸣,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如《陈情表》中“慈父见背”一句的译文是“父亲去世了”。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见背”就是“背弃我”,“见”的意思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或者“对我如何”,这样的讲解未免太专业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传统文化方面去解释或许能让学生豁然开朗;教师可以通过“见谅”“见笑”“见怪”等古人使用“见”的语境来解释“见”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中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主要以历史人物传记为主,如《屈原列传》《苏武传》等。在本单元的研习任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领会其中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在教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屈原、苏武等历史人物做时间年表,把握好这些人物的生平经历,理解这些人物的人生境遇,就能更深入地体会他们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站在这些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中去思考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树立“文化意识”,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能随时援引相关文化知识,将对文化的理解渗透到文言文的讲解中。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时代的影响,像是被蒙上了一层面纱,理解起来不甚容易,而“文化溯源”的教学方法就是帮助学生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走进文本深处,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真正让学生理解文本、理解文言。

3.演绎户外课堂,体验“文化审美”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中演绎古人生活场景的视频的方式,将文言文“可视化”,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通过播放中国古典音乐帮助学生在文言文中寻找“知音”,实现与古人共情共振。

教授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让学生围坐在操场上,分别由四名学生饰演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教师饰演孔子,教师的参与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四名学生根据课文,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结合角色特点进行演绎。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师生深入文本,剖析文本,才能将人物演绎得更好。比如,对“侍坐”的座次安排、对“率尔而对”“哂之”等的表现等,都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以及对其背后的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四名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演绎一段数千年前的故事,表演结束后再由其他学生点评其表演是否符合设定的身份。在这一评价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人的言行进行分析,然后得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再结合表演,评价角色诠释是否到位。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讲述一些子路、曾皙等人的事迹,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这些人物。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古人的生活场景,参与古人的“流觞曲水”,感受古人的忠孝之情,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别开生面的户外课堂和情景,这样的课堂能使学生在和风中感受儒家的情怀,在欢声笑语中体会古人的旷达,在日光下品味历史的意蕴,从而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和古人的距离,与古人产生共鸣。

猜你喜欢
文言古人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会背与会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