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兼论2022届高三备考策略

2022-05-07 04:03广东刘大鹏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宗室断句答题

广东 刘大鹏

综观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特别是2021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在命制中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了对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四翼”的考查要求。202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题型看似几乎没有变化,但实际上试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下面,笔者就解题技巧进行分析,并为2022届高三备考提出复习建议。

一、试题分析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共四套,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和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文本均为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史书的体例之一,创始人为南宋袁枢。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将重要史实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其中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和新高考Ⅱ卷的文言文阅读文本均出自《通鉴纪事本末》,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文本则出自《宋史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史书检索更加方便,弥补了编年体史书与纪传体史书的不足。

纪事本末体文言文与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相比,虽然文体不同,但都有对事件的详述,这种不同不会带来陌生感和突兀感,文本依然保持浅显易懂的特点,符合高考命制浅易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要求。

从试题来看,2021年这四套试卷的文言文阅读命题格局与以往相比没有大的变化。全国甲卷和全国乙卷依然保持三道客观题、一道翻译题的题量;新高考卷较全国卷还是多设置了一道3分的简答题。那么,怎样才能拿到文言文阅读高分呢?下面,笔者就来具体谈谈试卷中每道小题的解题技巧。

二、解题技巧

1.断句题

文言文断句题除了要通过大量阅读培养较强的语感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理解文本大意是断句的前提,同时也要注意句子开头的发语词、结尾的语气词、表示说的词语“曰”、时间词、年号或干支纪时等。断句时要从句子结构、句式、语气等方面着手分析,还要注意文言特殊句式等。因此,文言文阅读断句题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答题时要综合运用文言能力进行分析判断。高考文言文断句题的答题原则是:该断的一定要断,不该断的一定不能断。掌握了这个原则,在答题的时候,综合考虑,采用直选和排除相结合的方法,再结合选项进行判断。

例1.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0题: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选项中,“初”是个时间词,意为“从前”“当初”,引出下文追忆往事,其后一定要断。“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中,“以镇天下”是“上皇欲强宗室”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如果按照A项或D项那样断句,目的则是“镇天下故皇”,显然句意不通。“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是偏正短语作主语,前后皆断开表示强调。“虽童孺皆为王”是一个完整的让步假设句,“虽”的前面要断开。如果“虽童孺”连着“兄弟之子”,则该句子既不合语法,意思也不通。从语感上判断,“遍封宗子”是陈述事实,后面要断开。“于”的意思是“对”,不能理解成“在”,“于天下利乎”翻译为“对天下有利吗”,所以“于”的前面一定要断开。

2.古代文化知识题

高考中,这类试题不会太偏太难,考查的一般是常见的内容,但也有一定难度,会对知识进行细化或者深化,否则就会影响区分度。答题时,要综合检索、辨析,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还要结合语境,在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意进行判断。

综观2021年这四套高考全国卷所考查的古代文化知识,试题的考查范围非常广。详见下表:

试卷考查内容归类2021年新高考Ⅰ卷甲子、宗室、海内、庶务历法、宗法、地理、官制2021年新高考Ⅱ卷京口、遗民、部曲、传檄地理、称谓、军事、公文2021年全国甲卷衅鼓、庙社、闰月、辎重兵祭、庙祭和社祭、历法、军事2021年全国乙卷犯颜、抵极刑、减膳、大理丞劝谏、司法、膳食制度、官职

例2.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1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该题中“甲子”纪日这个考查点,对考生来说不甚熟悉。学生比较熟悉干支纪年,但干支纪月纪日纪时的用法未必全都清楚。因此,教师要将知识点讲解落到实处,重要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细化、深化、具体化。

“宗室”是宗法制社会的特有产物,具有鲜明的宗法文化和政治文化特征。古代社会中,与君主同一宗族的血亲被称为宗室,即历代皇族均为宗室。

“海内”这个词语考生不陌生,在古代诗文中多次出现,比如“海内存知己”。“海内”的意思是国境之内,也就是指九州、天下、整个华夏大地。

“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但并非“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因此,D项不正确。

做古代文化知识题时,要认真分析每一个选项,要特别关注每个选项中的关键词,一般来说,每个选项中的设题陷阱大概有两到三个,要运用所学知识细心辨析。

3.文意理解题

文意理解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梳理和概括能力。分析近几年的文意理解题,命题人往往将错误设置在某个细节上。针对试题注重细节的特点,考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就要特别关注细节,在选项中发现疑问后要认真比对原文,做出准确的判断。文意理解题常见的错误类型有扩大范围、张冠李戴、时空错位、无中生有等。答题时,要抓住每个选项中的关键信息,根据文意进行辨析,一一排除,直至找到错误所在。分析时,思维要聚焦到某个词语上,判断它的正误。

例3.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2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这道题目中,A项的关键信息有“赞同”“应该养育”“不应”“有功者之外”“全都”等。B项的关键信息有“制止”“用重法”“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等。C项的关键信息有“询问政事”“君王专权”“下谀上蔽”“分任贤能之臣”“能够大治”等。D项的关键信息有“隋朝的旧臣”“敢于进言”“谏诤”“认可和当众表扬”等。要认真分析这些信息是否准确。如果考生的阅读能力较强,对文章信息的把握较好,那么通过分析判断,很容易发现B项中的“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原文中唐太宗是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的,而该选项用的是假设句,表示假设用严刑峻法的结果,与原文不符。

4.翻译题

文言翻译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翻译时要综合运用添字、转换、保留、补充、调换语序等方法,对句子进行准确翻译。还要注意采分点,一般每个关键词翻译正确都可得1分。下面,笔者以表格的形式对翻译方法进行说明。

翻译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具体操作方法添字法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80%以上的实词可以用添字法翻译根据语境,恰当添字,把单音词变为双音词。如:初—当初、最初;强—加强;镇—镇守转换法有些文言字词现已不再使用,需转换为现代汉语根据语境,转换成意义最接近的词语。如:敦睦—友善和睦;力役—仆役;齐—规范保留法专有名词不用翻译专有名词直接保留,如人名、官名、地名、器物名、爵位名等补充法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的情况,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地名前省略介词“于”等,被省略的部分需要补充完整将被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调换法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需要调换语序将句子的成分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调换到相应的位置意译法不能直译处,用意译结合语境,准确理解不能直译的词语、句子,然后用意译的方法译出大意,不宜增加过多内容导致节外生枝,也不宜因内容太少而造成意义缺漏

例4.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3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第(1)题可采用添字法(上—皇上;吏—官吏;多—大多;受—接受;密—秘密;试—尝试;赂—贿赂)和转换法(患—担心、忧虑;赇—贿赂;使—派;左右—身边的人、近臣)。

第(2)题可采用添字法(君—君王;恶—厌恶;过—过错;忠—忠臣;佞—佞臣;直言—正直的言论)和转换法(闻—听;化为—变成;乐—喜欢;则—就)。

此外,还要注意句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翻译时也要按照要求把这些内容译出来。词类活用情况比较复杂,要认真分析,准确翻译。如果有被动句式,翻译时一定要加上“被”或“受”等表示被动的词语。如果是判断句式,翻译时一定要加上“是”。

最后,还要注意句子是否通顺,也就是说至少要做到“信”和“达”,保证译出来的句子尽可能接近原意、表达准确、通顺流畅。既不要随意添加内容,也不要漏掉重要信息。

5.简答题

新高考试卷中的简答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关键内容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考生要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在文中找出与题目对应的语句,并加以概括,分点作答。

例5.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4题: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这道题有两问,一是问“道理”,二是问“目的”。答题时首先要结合文中对应的句子,阐明“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的意思,特别是要准确解释“表”和“景”这两个词的意思。通过分析、梳理和提炼,最后组织答案,分点作答,语言表达要准确、流畅,关键信息要答出来。

三、2022届高三备考建议

1.注重训练方法

必要的训练不可少,但要控制好训练量,高耗低效的题海战术不可取。不仅要注重必备知识的建构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在训练中掌握方法技巧,做到有效、高效备考。首先,教师要选好训练试题,分析比较复习资料的优劣,挑选命题素材新颖,质量较高、命题规范,难度接近高考、充分体现高考命题导向的试题,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其次,教师要注意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总结高考重点知识和答题规律。从命题的角度分析试题,更能把握命题规律,有利于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2.梳理文言知识

重点归类梳理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等。学会知识迁移、举一反三,遇到新问题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特殊语法现象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命题人在命题时,一般先选定两句语法现象比较丰富的句子设置翻译题,然后再命制选择题。做翻译题时,要特别关注这些语法现象,得分点往往会设置在重点实词和特殊语法现象上。因此,做题时应先进行识别,然后准确翻译,防止遗漏关键信息。

3.梳理古代文化知识

古代文化知识内容庞杂,但考虑到考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高考试题不会太偏太难,而会对常识性的内容稍作细化和深化。平时学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梳理,对于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了解要更加具体化、清晰化和细致化。比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考查的“部曲”一词,文言文阅读中经常遇到,但具体意思很多考生不甚了解。再如2021年全国乙卷考查的“抵极刑”,只是罪行达到了可被判处死刑的程度,并没有“尸体示众”的意思。教师在备考中要帮助学生将重点古代文化知识梳理清楚,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此外,教师还要训练学生根据语境答题的习惯,把考点带入到语境中进行分析判断。

4.重视朗读和口译

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加深理解,积累文言字词和语法知识。除了做题以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朗读。笔者总结出“三步读译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非常有效。对于做过试题且教师也详细讲解过的文言文文段,第一步大声朗读,第二步口头翻译全文,第三步再次大声朗读原文。在第二步翻译的时候,不懂的地方可以看看译文,以求理解到位。这样精读八到十篇,文言功底将会得到提升,答题的准确率也会大大提高。

猜你喜欢
宗室断句答题
答题、拍照、必微博、求关注…… 减了老负担,又练“新技能”
挑战答题
“夏译汉籍”中的断句情况考察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熊孩子爆笑答题集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玄宗朝节度使封王的主要原因
浅析《廿二史札记》中涉及的“陈朝宗室”
妙用标点巧断句
金代宗室的礼仪行为方式与民族融合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