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剪草才能出马蹄
——十年高考比喻考查的述评

2022-05-07 02:23湖北吴神兵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喻体比喻赏析

湖北 吴神兵

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从2012年到2021年,全国累计有一百多套高考试卷,其中有七十多套试卷考查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足见命题者对这一修辞手法的青睐。本文试以识别、理解、分析、赏析、运用为线索,通过梳理十年来高考各类试卷对比喻的考查,来总结一些共性的东西。

一、梳理

(一)识别

一般来说,选择题在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时,会让考生判断题中是否运用了比喻或运用了哪种类型的比喻。但已有试卷题目单独考查识别判断的不多,往往与理解分析共同出现,这种情况将在理解分析的部分中谈及,此处只谈选择题中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如2015年上海卷第14题:

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C.“电掣”句用金蛇、灵鼍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词中上阕涉及景色描写的语句是“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万叠,汹汹欲崩空”。这道选择题的B项和C项考查这两句诗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属于典型的识别判断题。如果考生对这一修辞手法的特征认识不清,就很容易纠结。“山神”句并不是用碧霄龙来比喻雨,而是说山神有意为作者安排“奇观”,并唤来碧霄之上的云龙,所以B项是错误的。因理解有误导致判断错误,这在古代诗歌阅读中是常见的“拦路虎”。

(二)理解

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往往要结合语境。语境给出的背景更大,设置的限制更多,在此情形下,比喻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理解难度提升。

1.比喻词语的理解

比如2017年江苏卷第26题:

请分别解释文中“滞销的奢侈品”与“畅销的牙膏”的含意。

想要正确回答此题,考生必须先正确判断这两个短语在文中所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再结合语境对短语分别进行解释。

2.比喻句子的理解

如2013年江苏卷第3题: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这个题目是“反其道而用之”,不是用形象的语言来“改造”平实的语段,而是用平实的语言来表述语段。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就必须明确本句的表达特点,即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找出与喻体对应的本体,从而找到答案。具体来看,“保护自己的脚”指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穿上一双鞋子”比喻改变自己,“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比喻改变世界。再组织恰当的语言表述,可以得出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3.比喻语段的理解

如2018年江苏卷第4题: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本段的话题是偏见,共三句话,每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确提炼文意的前提是正确理解文意,正确理解文意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句中比喻的修辞手法。本段第一句话引出两个对象——偏见和思想,并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放假”联系起来。第二句是理解的钥匙,具体解释“放假”的含义:对于没有思想的人来说,因为视野狭窄,目光短浅,说话做事不过大脑,对事情常常怀有偏见,几乎不可避免地成为“家常日用”;但对有思想的人来说,偏见则是“星期日娱乐”。第三句是进一步的阐述,用“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两个喻体来表达不带偏见、“随时随地”“客观公正、正经严肃”给人带来的束缚。这两个喻体的选择颇有暗示性:没有“卧室”就不能让人休息,浴室这种私密场所的摄像头更让人心累,回扣第一句话中的“放假”。考生可以从文中理解出,偏见其实也是“放松”的不错选择。结合选项,就能判断D项是正确的。

以这种形式考查修辞手法的还有2013年的广东卷,试题以一则寓言为材料,要求考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并按要求表达出来。

4.古诗中对比喻的修辞手法的理解

将修辞手法隐藏在理解中,使之成为理解的障碍。这种考查形式虽然不直接考查修辞,但是要想正确回答问题,仍然绕不开对修辞手法的正确认知和理解。比如2015年浙江卷第22题: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 张伯淳

本题是一道诗歌分析题,要求考生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从题目要求来看,与修辞手法无关,但是上片在正面描写音乐时,用了“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来比喻音乐旋律的复杂变化,如果考生理解不了这些语句,是难以进行正确分析的。涉及同样考查方式的还有2018年全国卷Ⅲ古代诗歌阅读的第15题,2021年上海卷语言积累第2题(1)对对联的理解。

5.作文材料中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比如,2014年浙江卷第26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题难度不大,门“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这是审题立意的关键所在,要理解这个关键,首先要理解“门”的寓意,“挡住你的脚步”的门是人生路上遇到的限制、束缚、困难、坎坷、挫折、屈辱等。在面对它们时,人们应该如何抉择,是立意的重点。

2013年福建高考的作文题也是如此,作文材料选择的是顾城的诗《忧天》。从考生的角度来看,《忧天》是用比喻意象写成的,考生需要理解意象的本义,才能进行立意写作。

(三)分析

这种分析不是对比喻句在语境中作用的分析,而是对比喻句内部结构的重点分析。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19题: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这道题目要求分析比喻的相似性,这是考查比喻句的内在关系,也就是本体和喻体存在于一句的基础。这种考法初看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需要考生明确本体和喻体,再确定本体和喻体存在哪些相似性,还需要考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展开联想。从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来看,就不同类的事物,作本体和喻体的有三对:路与河、车流与河流、缓缓与黏稠,找到三对本体、喻体,再分析它们各自的相似性。考生基本上就能直接得出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与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这种考法也出现在2020年新高考Ⅱ卷中。这类题型最初见于2011年福建卷:

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2016年和2019年上海卷也涉及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从对比喻修辞功用的考查转向对比喻本身内部深度认知的考查,从对知识掌握的角度来看,它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必备知识的要求:掌握并形成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从这个意义来看,这种考法还是有“前途”的。

(四)赏析和探究

1.作为诗歌意象的赏析

如2018年全国卷Ⅱ第15题: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作者写醉中作草书,宛如临阵杀敌,蓄势、疾书、书成的整个过程及其踌躇满志的神情分明可见。本诗的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作者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2.作为文章标题的赏析

如2014年天津卷第19题:

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小说两个拟选标题都是喻体,要选择其一并说明理由,首先要对小说的主题有所把握,再结合两个喻体各自的内涵进行分析。如果认为“枣香醉人”好,可从“枣香”是线索,对文章结构的作用,渲染主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爷爷奶奶对“我”的影响等方面答题。

参考答案:认可“枣香醉人”。“枣”是情感寄托物;“枣香醉人”实际是亲情“醉”人,有助于表现文章主题;文章以“醉枣”起,以“醉枣”终,首尾呼应。

如果认为“根”这一标题好,则从“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主题——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以及对“我”的影响等方面答题。

参考答案:认可“根”。“根”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所在;“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老房、老树、老人构成“我”的生命之根和精神依托。

又如2015年四川卷第17题:

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参考答案:①“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②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③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3.作为诗歌构思要素的赏析

如2020年天津卷第20题:

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

脊 梁

罗长城

一条力的弧线,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条飞来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峦。

虽然题目要求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但实质上是对诗中比喻的解读与赏析。全诗以比喻来架构和表达,本体是“脊梁”,喻体分别是“弧线”“犁圈”“彩虹”“青峦”。在赏析时,充分挖掘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读懂了这首诗的意思,再结合喻体前的修饰成分,推测后面意象所代表的生活涵义,进一步理解其象征意义,如“犁圈”象征劳动,“彩虹”象征美好,“青峦”象征厚重等。

参考答案:诗歌没有具体写“脊梁”是什么,甚至没有具体的形态,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线条”“形态”来比喻“脊梁”。如称它为“一条力的弧线”,展示出有力的曲线;再运用间接意象作比喻,点出其象征意:以“彩虹”喻“脊梁”,赞美多年与自然奋战的劳动者的力和美;用“犁圈”喻“脊梁”突出了劳动的重要;以“青峦”喻“脊梁”,赞美了劳动者的厚重品性。意象间的联结,构成了整体意象的鲜活和厚重之美。

参考答案:①“力的弧线”是对脊梁的整体概括,是审美的焦点,这条弧线蕴含着劳动者无尽的力量,是对劳动者力量的赞美。②“破土的犁圈”“飞来的彩虹”是劳动成果的象征,是我们情感和审美的载体。③“厚的青峦”是我们主观精神注入的象征,表达了对劳动者厚重品性的赞美之情。

4.作为文章意蕴载体的探究

如2014年江苏卷第15题:

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句话是作者对安娜一生的总结,只是没有明确说出来,而是借助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蜡烛由明亮到熄灭的过程,也是安娜死前回光返照到生命消失的过程。考生一方面要抓住蜡烛燃烧的特点,结合安娜卧轨前的心理活动,找出两者的相似点;另一方面还要感受作者对安娜的态度进行作答。

(五)运用

1.仿写句子

这类试题的考法通常为:指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句子;分析所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继而参照所给句子的特点进行仿写。所给句子往往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这种考查在2011年至2014年间较常见,不再赘述。

2.综合写作语段

如2018年北京卷第23题①:

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该题既考查修辞,又考查经典篇目阅读。

二、小结

十年高考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考查,可谓形式多样,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隐藏,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如果沿着时间线来观察,高考对比喻的考查,体现了稳中求变的特点,稳的是注重考查比喻的鉴赏运用能力,变化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比喻的考查越来越注重在具体语境中进行

根据粗略统计,比喻的考查在2014年以前多出现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主要是用指定修辞手法进行仿写或造句;2014年以后,比喻则多在具体语境中考查。如2018年山东卷、2020年新高考Ⅰ卷和Ⅱ卷、2021年上海卷,在这些试卷中,是以小语境来承载的。此外,比喻的考查也出现在实用类、论述类等文本和作文材料中。

2.对比喻的考查逐渐注重对其内部结构的分析

从2011年福建卷,到2016年和2019年上海卷,再到2020年新高考卷和2021年浙江卷,这类题型的出现频次明显增加。

3.对比喻的考查越来越具有隐蔽性

从2019年到2021年,考查过比喻修辞手法的试卷有十多套,除了明确提到“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试题外,其余试题大都将其融合在词语解释、句子理解与分析、语段鉴赏与探究类试题中进行考查。

4.对比喻的考查越来越注重多样化和综合性

考查的多样化既指考查载体的多样化,也指命题形式的多样化。考查的综合性既指命题的综合性,更指考生能将不同层面的知识、能力、素养横向和纵向融会贯通。如2021年浙江卷第11题: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

题干提示从“比喻”和“象征”两个角度进行赏析,将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考查,考生既要分清两者的不同,又要注意两者的相通之处。又如2017年上海秋季卷第8题:

把帐篷比喻成“小舟”形象生动,而从第④段画线句整体来看,“小舟”这一喻体的选择还另有妙处,请加以赏析。

这道题把喻体作为一个重要意象,考查在人物表现和艺术构思方面的作用,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三、学习和备考建议

1.确知知识

明确掌握知识结构,基础打牢,提升才有高度。修辞手法在语文教材中出现很早,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师一般都会讲授修辞手法这一知识点;每个学生都知道一些修辞知识,但又没有完全掌握。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做到对知识“知根知底”,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哪里好”“怎么用”。

2.提升思维

比喻之所以被命题者青睐,自是有其独特之处:一是使用丰富,易于选取命题材料;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事物之间微妙联系的能力。比喻的复习,表面上是对知识的掌握,实际上是思维能力的提升,这是我们在复习时要牢牢把握的。

3.情境训练

在高考卷中,情境的设置多种多样,涉及从识别、理解到赏析、探究的各层次,我们在备考时,要充分分析这些高考真题设置情境的特点,并能创造性地设置新的情境,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训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指出,具备良好创新思维的学生能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善于独立思考,大胆创新。2020年上海卷第8题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第⑧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她买她的花裤子,她买她的红番茄,然后,俩人你提着我的花裤子,我拎着你的红番茄,再次进入诊室,脸上荡漾着番茄红。还好,她俩的病情不一样,否则我真怀疑她们刚才把病也交易了。

猜你喜欢
喻体比喻赏析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比喻
买椟dú还珠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喜马拉雅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英语中的明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