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
——以2016—2021年高考真题卷为例

2022-05-07 04:03湖北王丽平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设题文学类现代文

湖北 王丽平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令人津津乐道,从文本的选择、设题的形式、考查的方向等角度加以琢磨,有许多可资研讨和借鉴的内容。本文试以高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为例,浅谈对语文模拟命题和复习备考的建议,以供各位同人在高三复习中参考。

一、文本选择:把握时代脉搏

近几年来,高考语文卷的现代文阅读文本特别是文学类文本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即紧贴时代脉搏,与前后贯通的国家大事件和主旋律同频共振。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阿成的革命文学作品《赵一曼女士》,革命先烈为建立新中国浴血牺牲,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遥相呼应;2019年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鲁迅的《理水(节选)》,大禹在治理水患这一历史痼疾上勇于变革,创新的壮举冲破传统守旧的藩篱,让人联想到改革开放40周年(2018年)这一重要时刻;2020年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海明威的《越野滑雪》,以乔治和尼克相约滑雪的经历,展现爱好与工作、生活冲突下的坚守等多重主题,与因疫情取消的国际雪联高山滑雪世界杯延庆站比赛(2020年),以及即将举办的北京冬奥会(2022年)关联密切;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Ⅱ选择了卞之琳的《石门阵》,写木匠王生枝在村民面前讲述抗战军民反扫荡的故事,艰苦卓绝却走向胜利的抗战往事能激起读者心中的革命乐观情绪和必胜信心,与庆祝建党一百周年(2021年)、全面开展党史宣传教育的社会大背景密不可分。

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文本选择,高考真题为教师指明了方向。鉴于此,在进行2022年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备考时,教师可实施以“小说类文体为主,兼顾其他文体(散文、现代诗)”的复习策略,重点选取文本内容紧跟时代特性,能够以小见大的名家作品。在篇幅的限制下,选文可以是独立成篇的微型小说,也可以是中长篇小说的节选。根据考查意图,所选文本需要具有相对典型的艺术特色,且为了尽量与近几年的考点互补,文本的考查要素切忌千篇一律,这需要选文具有相对的独特性。故而,当文学类文本以试题的样式出现在考生面前时,它体现的更多是命题人的表达意图,这也是有些作家在解答以自己的作品命制的阅读题时频频出现失误的原因。

二、设题形式:倡导守正出新

文学类文本阅读隶属于现代文阅读体系,命题思路带有“守正出新”的特色,通过对近几年全国卷Ⅰ和新高考Ⅰ卷的横向比较,能更加明确地感受到文学类文本阅读在设题形式上的沿袭与变化。梳理统计如下图:

维度试卷 设题位置题量总分值题型单题赋分比2016年全国卷Ⅰ古代诗文阅读后425分多选+简答+简答+简答5∶6∶6∶82017年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阅读后314分单选+简答+简答3∶5∶62018年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阅读后315分单选+简答+简答3∶6∶62019年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后315分单选+简答+简答3∶6∶62020年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后315分单选+简答+简答3∶6∶62020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后416分单选+单选+简答+简答3∶3∶4∶6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后416分单选+单选+简答+简答3∶3∶4∶6

从设题位置看,2016年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在古代诗文阅读后;2017年调整了这一设置,把文学类文本阅读放置于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间,现代文阅读从而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整合后的现代文阅读,与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及写作一起构成高考语文试卷四大考查板块,此后这一格局基本稳定下来,但现代文阅读这一板块构成仍有微调,如2019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被移至实用类文本阅读后;2020年新高考Ⅰ卷开始将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整合为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与现代文阅读Ⅱ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平分秋色。

从题量、总分值、题型及单题赋分比看,文学类文本阅读设题更加理性,赋分及题型设置渐趋稳定。自2017年起,连续六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总分值保持在14~16分。而多选题变更为单选题后,2020年新高考Ⅰ卷增设一道单选题,反映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从笼统到精微、从不分梯度到由浅入深的设题理念。主观题分值在微调的同时,兼顾考生的答题期许,实现了层次清晰、区分度高的考查目的。

三、考查方向:精选核心考点

小说阅读是近几年全国卷Ⅰ和新高考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高频考查内容,主要涉及考查小说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及情感态度等。但纵向比较历年真题,不难发现,每年的考查方向与以往既互有交叉,又各具特色。命题人的考点选择主要体现三个特点:

一是涵盖要素,突出“全”字。试题先以客观题的形式,针对小说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进行考查,实现概括作品形象、分析主要情节含意、赏析语言艺术的考查意图。借助选项,考生也能够初步感知小说的艺术特色,为进一步走进文本、触发解题思维创造条件。然后,小说用主观题的形式分别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塑造形象的手法等方面设问,来促进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理解,进而激发其探究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从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方面解读文本的动力。在小题量中渗透大考量,让每一位考生从多点触发得到阅读核心要素,是真题所折射出来的价值光辉。

二是规避套路,突出“新”字。近年来,试卷反套路、反刷题的意图非常明确,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试题也印证了这一点。2019年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第8题从文体特征和关联名言“中国的脊梁”入题,考查考生对小说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塑造技巧的分析;2020年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则以关键情节和“冰山”创作理论入题,引导考生紧密结合上下文和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心理,以及从情节构成、表现手法、人物形象、读者效果等角度探究小说情节的写作手法和作用;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以反复手法及文本中多次出现的“门”的含义入题,引导考生结合语境分析作品的写作手法,以及文学形象的内在价值。以上真题考向各不相同,切入点不同,既有助于引导考生借助情境展示自身对文本的分析鉴赏能力,又规避了术语的机械运用,使“从不同角度和视角解读作品”具有了可操作性,更能真实地反映考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是结合文本,突出“准”字。在命题导向影响下,一方面文本选择紧跟时代主题;另一方面,时代主题在试题中的考查受文本制约,两者相辅相成、互利互导。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学类文本《石门阵》为例,作品把关注点从战争本身移开,选取小人物视角,用说书的独特载体和形式,把原本残酷的抗战场面描绘得妙趣横生。这种淡化战争属性的小说,与海明威《桥边的老人》、卡尔维诺《牲畜林》等外国小说如出一辙,更便于考生从紧张跌宕的情节发展中,由浅入深地展开思考。第9题,命题人充分挖掘文本中多次出现的“门”,从手法作用和显隐含义角度设问,在紧扣文本的基础上,完美地切入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

四、复习指津:融入创意解读

在二轮复习中,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复习,有的师生会再来一次“原地踏步”,即以一轮复习的各个小专题为纲,重复进行巩固讲练,以为这样就能夯实基础,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殊不知这是徒劳无功之举。实际上,此时更多的师生把关注点放在临场发挥、分点作答等应试方法上。从实施策略看,后者较前者更为有效,也能够体现二轮复习与一轮复习在教学方法上的明显差异。但就文学类文本阅读而言,这是二轮复习中的主基调吗?还有其他更高效的复习提升举措吗?

结合前文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方向的分析,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关于作品的创造性、思辨性、批判性阅读。且看《石门阵》这篇文本,以说书人说书开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林黛玉进贾府》中描写王熙凤出场时,也是这样“先闻其声”。鬼子兵用望远镜侦探时的自问自答,足见他们的小心翼翼、胆怯害怕,在引导读者认知的同时具有批判性。文末“我这双手呵”言约意丰,“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正是基于一种复杂心理的思辨,这其中有木匠王生枝对自己一双“巧手”的骄傲,有对没能参战的遗憾,有对未来参战的憧憬……

关注近几年的新题型,还能够发现创意解读的重要地位。在设题时,命题人有意识地调动考生的应答思维,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准确说明理由。有的考生由于缺少相应的训练,把这种融入创意解读的考查方式误解为谈个人的看法,常常脱离文本,随心所欲侃侃而谈。用这样的思路作答主观题,往往不易得到高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紧扣文本是基本前提,运用阅读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各类文学类文本的比较阅读是具有针对性的实施路径。

猜你喜欢
设题文学类现代文
文学类文本“文本二”的前世今生——“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点评题命意溯源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抓住文本细节,把握形象特征
——文学类文本人物形象概括
梳理文章写作思路——现代文阅读结构类题型指津(二)
文学类
年度图书
揭秘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在哪儿设题
初中物理实验的有效使用策略
浅谈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现代文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