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论语》教学探究
——以《论语》中的“士与君子”为例

2022-05-07 04:03北京许姗姗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圣人论语君子

北京 许姗姗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论语》是高中必学必考的作品,如何推进《论语》的整本书教学与讨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可见,教师应该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在学习项目的基础上,融合学习资源,整合观念概念,内化核心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以项目式学习为依托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值得探索的一条路径。

项目式学习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基于语文核心知识、核心概念、上位问题、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统整学习内容,形成学习项目(或学习主题、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基于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任务,从而在情境任务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到《论语》的整本书阅读中,我们可以进行专题推进,如“论学”“论仁”“论孝”“论道德修养”“论诗礼乐”“论士与君子”“论教育”和“论政治”等,本文试以“论士与君子”为例来探索《论语》阅读的项目式学习路径。

一、起点:自主阅读,梳理“士与君子”的概念

君子人格历来都是儒家看重和着力培养的理想人格。在日常生活中,君子看重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并以此约束自己,使自己朝着“理想人格”发展。在《论语》中,孔子理想的人格有“士”“君子”“贤人”“圣人”四种。它们有无区别,又具体出现在什么样的语境中呢?以下是笔者的一点浅见。

任务一:

自主阅读并寻找《论语》中带有“士”“君子”“贤人”“圣人”的语句并摘抄,简要比较这几组概念的不同。

通过阅读和梳理,学生可以发现“士”在《论语》中出现了十多次,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士”在古代究竟指称何人?纵览古代历史,它指称的是具有道德和知识的人。作为封建制度中的一个社会结构的等级,士的上一级是卿大夫,下一级是庶人。除了社会结构的等级外,“士”还要求人具备相当优秀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感。孔子最先阐释的“士志于道”便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

“君子”在《论语》中出现一百多次,除了极少语境中指政治上的身处高位者外,绝大部分指的是有德者。孔子所谓的“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身份意义上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但无道德的人;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即有道德而无贵族身份的人。据研究,“君子”一词在《论语》中,表示“有才德之人”的“君子”有一百多次,指“在高位”的“君子”只有一次。由此可见,“君子”在《论语》中,更多指向道德人格。重“德”如“德不孤,必有邻”“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重“仁”如“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重“礼”如“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重“义”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和”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等。

“贤”在《论语》中出现二十多次,如《论语》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人”与强调才学的“士”和强调德行的“君子”相比,更强调人格的格调,也更强调其是学习为人的榜样。

“圣人”与以上三者都不同,可以认为“圣人”是古代最高的理想人格。“圣”在《论语》中出现多次。圣人不仅有德有才而且要能“安人”“安百姓”,以自己的才德治天下。当然,做圣人是非常难的,常人几乎难以企及,如尧、舜一般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圣人”。如“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对平常人来说,成为“君子”是修为的路径,一般人要达到“圣人”的理想境界很难。如孔子曾经感叹“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

综上,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摘录比较可以发现,综合《论语》中的理想人格,孔子心中最高的修行境界是“圣人”。但“圣人”是难以企及的,也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因此要循序渐进,先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士”“君子”“贤人”。

二、重心:建构表格,理解“士与君子”的标准

“君子”一词侧重于道德品质的属性,具有德行上的意义。在孔子及其弟子的眼中,“君子”几乎人格完美,修养完备。具体的标准和特点有哪些呢?教师可以借助表格或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相应的整理与探究。

任务二:

填写以下表格,试着概括“士与君子”的标准和特点。

《论语》中的条目翻译体现的“士与君子”的标准和特点《论语》中其他条目的佐证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乡党》)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在这个表格中,学生通过对教师列举的条目进行阅读和理解,能基本概括出“士与君子”的不同特点。从而可以生成如下思维导图:

从以上思维导图可以看出,对于“士与君子”,孔子从外在到内在都有具体的要求与标准。首先重视“君子”的服章,基于“复礼”的立场衍生出一套具体的规定。比如,孔子认为,饰绀緅和服红紫有“间(奸)色不正”之嫌,皆非“先王之法服”。因此,孔子“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在服色之外,还有具体的服装搭配、形式、佩饰、朝服等多方面的讲究。孔子对“君子服章”的要求,实质上是要求“君子”维护宗法制度的深层体现。而从“正其衣冠”到“威而不猛”,从以宗周、尚朱到以端正为美,都可见“君子”衣冠的作用。

在孔子四科中,“德行”是首要考虑的对象,也是培养“士与君子”的首要条件。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这里“仁”是优先于“智”“勇”的。“智”是什么?是实践中积累的道德智慧;“勇”是什么?是实践中积蓄的道德勇气。其次是要有气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说明“士”之所重在于德行,应该具有恢弘的气度。而在为人处事上,也应践行义与道,谨言慎行,固守节操。比如“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论语·子路》)在学养方面,孔子强调为学的重要性,认为“君子”应该好学笃行,进德修业。作为“君子”,不能只追求物质的享受,还要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君子不器”;也要注意“君子”的学是指学习“为人”之道。

三、输出:情境写作,践行“士与君子”文化

随着学生阅读进度的推进,在梳理、明确“士与君子”标准、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要设置新的阅读任务,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内容间的联系,改善碎片化阅读造成的粗糙的阅读习惯,更系统深入地理解《论语》中的“士与君子”文化。

任务三:

《论语》中“君子”的内涵丰富且系统,现在要创建君子气韵的特色班集体,请阅读《论语》,为班级写一条班训并简要阐释。

在学生深度阅读和理解《论语》中的“君子”文化后,就能从中发现很多维度。如,“君子慎独”中对自我约束能力的要求,“君子不器”中对自我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君子笃志”中对目标的拼力一搏,“君子和而不同”中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学生一方面能更加深入理解“君子”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能反思并对自我有所观照。

学生答案示例一:

我们的班训是“学之无倦,行之有衷”。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此之谓君子在其位、谋其事而无倦,行其事以忠也。何不言居?生无位,故不言居也;生之事,学也。谋其事,学也,故曰学。何不言“以忠”?《说文》曰:“忠,敬也。”衷,心也,忠于之也。生之学,非敬人也,敬己也。故曰:“行之有衷。”

学生答案示例二:

我们的班训是“苗而并秀,秀而兼实”。此句出自《论语》,原句是“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苗”指青少年茁壮成长,奋发向上,就像青涩的禾苗在土里开拓生长空间;“秀”指绚烂的青春,年少美好;实则是指“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年少有为,能拿出令人欣喜的成果。希望我们班的同学可以像小苗一样茁壮成长,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为祖国发展奉献终生。同时,班集体也会为同学们打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一份家的温暖。

任务四:

开展“从《论语》中寻找‘士’之精神”的实践活动,下面是学生寻找整理的有关名句: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

请根据以上材料,将你认为的“士”之精神写下来。

学生答案示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对“士”而言,道德的价值有时高于生命。再者,“士”应该有高远的志向,志在四方,以国家、天下为己任,不能只留恋安居,做一个只知道照顾自己的“自了汉”。除此之外,知识分子以求道为志,理应念兹在兹,用心于讲求学问、修养道德,以求日新又新。行己有耻,待人以诚,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若每位士人都能如此,国家自会安和强盛。

此外,还可以有很多类似的情境任务写作。例如,“当前,我校提倡建立君子文化,请联系‘士与君子’,为全校学生写一封倡议书”;“当今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空虚,《论语》中提倡的‘君子’的道德人格,对现代人健全自我品质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请联系近期的热点事件,利用‘士与君子’专题学习内容,试做分析与议论”。这些情境任务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对该专题的理解。

猜你喜欢
圣人论语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君子无所争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点点读《论语》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