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碳减排效应

2022-05-30 04:16范玉波
环境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旧动能山东

范玉波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今后一段时期,山东将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深度调整,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二氧化碳达峰倒逼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山东实现“30·60目标”面临“三大”挑战

(一)产业结构偏重。山东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山东“两个70%”(传统产业占整个产业的70%,其中70%为重化工业)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蝶变”,但是产业结构优化非一日之功,重化工特点依然明显,钢铁、地炼、电解铝、焦化、轮胎、化肥、氯碱七大高耗能行业占全国的比重非常高。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管理的重点排放企业为2225家,山东共有338家,占比15.2%,明显高于其他省市。

(二)能源结构偏煤。山东能源结构仍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2020年能源消费量达4.18亿吨标准煤,占全国8.5%,其中化石能源占比超过86.2%,这离我国承诺的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仍有很大距离。山东是煤电装机大省,煤电机组约为1亿千瓦。煤炭消费占整个能源消费的68.5%,比全国高出了10个百分点。煤炭碳排放密度远高于天然气和石油,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加重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难度。

(三)碳达峰峰值较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技术锁定效应较强、惯性发展势头较大,今后一段时期山东一批能源消耗大户重大项目还将开工,碳排放的峰值仍未到来。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决定碳达峰峰值将会是相对较高的峰值,碳达峰到碳中和的降碳曲线将更为陡峭,这无疑增加了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难度。山东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高碳产业预计将长期存在,碳捕获的投入将会是巨大成本,从而出现达峰容易中和难的问题。

二、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是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

2018年初,国家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是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四化”目标。这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是山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也是确保山东能够始终走在前列、不断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必然选择。“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与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三大片区,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被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引领我国东部发展的重任。

山东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经济结构与全国相似度高,典型示范性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山东人口基数大,经济体量大,大而不强的特征明显,面临由大到强的历史任务。工业比重高,服务业相对不发达,山东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相似性高。资源禀赋优势也比较相似,产业发展资源依赖性强。立足全国看山东,如何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出一条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对全国大局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山东地处黄河下游,东临黄渤海,处于我国区域的中北部,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战略节点,通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三、新旧动能转换为山东低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新旧动能转换形成的政策体系利于低碳经济发展。动能转换与“双碳”发展战略相通,同向而行,能够形成发展合力。动能转换推出的适应新要求的政策,形成了目标合理、重点明确、相互支撑的政策支持体系。期间出台的《山东省加强污染源头防治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关于加快七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山东省低碳发展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和举措,为山东低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發展要求,出台了《山东省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新建“两高”项目必须严格落实“五个减量替代”决策部署,新增碳排放量需由其他途径落实替代源,替代源的碳排放量按行业确定1.2或1.5的替代比例。作为山东省区域性的政策,新上“两高”项目的替代源,必须是山东省行政区域内形成的碳排放削减量。对于那些积极技改、不断提升生产效率的企业来说,这一办法的出台不仅不会挤占企业的生存空间,还会进一步提升企业优势,增强其竞争力。

(二)新动能不断壮大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通过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做大“四新”经济这个增量。2021年,“四新”经济占山东GDP的比重达到了31.7%,比2017年大幅提高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8%,四年提高11.2%。新动能自带的低碳属性,降低了碳排放,“十三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4%,年均下降4.46%,超额完成17%的下降目标。

(三)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取得良好的效果。污染物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很高的同源性,治理污染排放很大程度上就是治理碳排放。山东用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引导倒逼新旧动能转换,严禁钢铁、焦化、水泥、电解铝等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对确有必要新建的必须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并大力推进冶金、有色、化工、造纸等行业清洁生产改造或清洁化改造。“十三五”期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7万余个,完成技改投资3万亿元以上。压减粗钢产能2110万吨、生铁970万吨、焦化2800万吨,电解铝违规产能321万吨,关闭退出不达标化工企业2000多家,在治理污染的同时,大幅降低了碳排放量。“十四五”的前两年,转移退出炼钢产能2141万吨,炼铁产能2238万吨;压减焦化产能295万吨;地炼企业1520万吨;关停退出350万低效煤电机组;煤炭行业压减3400万吨。

(四)新旧动能转换带动了能源结构优化。虽然从能源消费总量看,仍有小幅上升,但是主要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占比从2017年的92.6%,调整到2020年的86.2%。2017年降低182万吨,2018年降低177万吨,2019年降低625万吨,2020年降低257万吨,逐年降低趋势已经形成。从化石能源结构来看,天然气占比从2015年的2.65%提升到2020年5.83%,由于天然气具有比煤、石油产生较低温室气体的优点,可以显著降低山东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能源供应方面来看,可再生能源占比从2017年的1.8%,提高到2020年的4.36%,有了大幅提高。随着我国核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25年,山东在运在建核电装机规模达到1300万千瓦左右;2030年核电装机预计将达2065万千瓦,将在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进一步提升新旧动能转换碳减排效应

(一)前端优化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加快用能权碳排放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以能效水平作为主要控制指标的约束机制,倒逼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节能降碳绿色转型。全面落实国家用能权、碳排放政策部署要求,完善双控制度体系,推动中央决策和政策措施在山东落地见效。推进省内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基础设施建设,在激励企业提升能效水平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做好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衔接工作,建立对重点企业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制度。制定更详细的省、市、县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增强对重点行业、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能力。

(二)做强新能源“四大板块”,打造安全高效能源体系。通过针对可再生能源、核电、外电入鲁、天然气“四大板块”做加法,煤炭、煤电“两大行业”做减法,优化能源结构。突出山东新能源地域发展特色,逐步打造海上风电、先进核电和氢能互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以能源节约为突破口,促进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形成。围绕重点耗能行业,开展产业节能诊断,查找节能潜力,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节约。确保到“十四五”末期,山东煤电发电量、清洁能源发电量、省外电量结构由68:15:17优化到60:20:20。

(三)强化金融和科技“两个”支撑,培育低碳领域创新主体。引入“碳”元素,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信貸,鼓励商业银行开发节能降碳绿色金融产品,实施绿色债券贴息、绿色产业企业发行上市奖励、绿色担保奖补等政策。支持银行将碳排放权、碳收益权纳入企业贷款、发债的增信条件。注重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与动能转换的深入结合,形成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社会应用、产业培育的创新机制。围绕节能技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推进“揭榜挂帅”机制,持续推进绿色低碳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打造绿色技术策源地,培育壮大低碳领域的创新主体。

(四)做好低碳发展示范,打造济南“碳中和北方中心”。在发展较好的新旧动能转换“三核”的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区,做好重点行业与重点区域示范。充分发挥山东碳达峰、碳中和巨大市场需求,对接北京等地的绿色科技和金融优势,推动济南“碳中和北方中心”建设。总结好低碳试点城市发展经验,进一步选取一批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旅游景区、社区开展零碳、近零碳示范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提前实现相关目标,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系统性的解决办法与经验。

猜你喜欢
新旧动能山东
山东图片库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耕读事 新旧人
新旧全球化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新旧桂系决裂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