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

2022-05-30 11:39卢惊涛
中学理科园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学、评教学评价一致性

卢惊涛

摘   要:在现阶段的高中化学课堂中,即便教师已经革新教学思维与理念,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教学,但是一些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不成体系,无法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和效率。基于此,我们构建“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型,不仅仅可以为实际教学明确方向,让课堂教学体系化发展,更可以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本文就以苏教版“甲烷”教学为例,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展开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模型构建,创建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创新课堂,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评价;甲烷教学

引言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是针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培育目标,提高学生化学综合素质的直接路径和教学模式。近些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化学学科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开展的教学模式,是保障学生化学学习提高的有效手段。那么作为一线阵地的教师们如何有效实施与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呢?如何有效构建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化学课堂评价体系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分析教材目标、方法选择,然后结合情境创设来构建知识立体化架构,在学习的课前、课后、课中来展开参与式、嵌入式的即时评价和综合评价,这也是针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清晰路径。

1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的嵌入与体系构建

1.1  课堂教学当中的教学评价嵌入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教师的课堂开展方式大多是依据教材分析和具体学情分析从而确立教学目标,确立评价目标与评价预设,具体分为三大方面: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开展相对应的教学活动,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知识讲授和引导学生、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等开展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究活动、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自我归纳和总结,针对以上教学手段形成课中评价。最后针对整节课程的学习效果和结果开展课后评价,然后制定相应的作业如图1所示[ 1 ]。

1.2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这种课前、课中、课后评价其实也就是课前定位性评价、课中过程性评价、课后反思性评价。在新课标下,教师应积极响应和落实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展开教学评价,从而落实并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发挥评价的多元化作用,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展开具体评价,例如教师教学行为、学生课堂展示、评价学习等,并且有机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从而有效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化学课堂评价。评价的方式也要灵活,要积极利用可视化指标展开评价,让学生更加深化的学习化学知识,促进学科思维以及方法的养成。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要进行阶段式的及时评价,评价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给予学生正确的学科导向和学习激励,实现评价带动学生学习发展的作用[ 2 ]。

定位性评价的开展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和具体学情制定教学目标,从而确定教学思路和评价框架,评价方案必须提前预设,以使有效开展如图2所示定位评价。教学的导向需要评价的引导,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需要评价来监控。

然后在课中可以开展过程性评价,是由诊断性评估、表现性评估、总结性评估组成的,如图3所示。诊断性评估能够让老师掌握学生对于当前的课堂教学的认知储备和基础,以便合理开展课堂教学路径。而表现性评估则能够让老师掌握学生对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反应,老师能够针对这些反应进行调节,改善授课效率以及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这也是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及时的评估。总结性评估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课程学习成果作出判断,使老师了解整堂课程的教育目标的实现状况。

最后的反思性评价就是在课后展开的,即如图4所示的结合后测结果、课堂评价反思报告与测评量表等路径对整个的课堂进行反省式测评,并反思对整堂课程“教、学、评”一致性的完成度,以便更有效地推动师资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价模式的具体实践和应用——以“甲烷”教学为例

2.1  课前评价预设——定位性评价的开展实践

首先是制定课程目标。按照新课标规定,在高中化学的“甲烷”的教学内容当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到甲烷的分子特征,还必须从能量、材料、环境条件等方面了解甲烷知识,基于有机物质结构和其性质表现规律的视角展开化学分析,并展开讨论和评价工作如图5所示。早在初三时就学过甲烷的相关知识,高中“甲烷”教学的开展也是基于已学知识展开,并且还要强调延伸和拓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可以依据以上所述,构建甲烷教学的教学目标以及定位性评价如表1所示。首先就是学生对于甲烷结构和分子式的认知,熟练搭建甲烷球棍模型,了解空间结构;其次就是让学生了解甲烷的取代反应,通过具体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取代反应模型;第三就是通过甲烷取代反应的观察从宏观到微观,了解甲烷微观本质,熟练掌握取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了解结构对于性质的影响;第四就是认识到条件对于反应结构的影响,可以利用甲烷分别与氯水和氯气的取代反应现象展开探究,推出烷烃取代反應的模型[ 3 ];最后展开探究讨论,论述甲烷成为新的优质能源的原因,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培育环保意识,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学科社会价值。

2.2  课中评价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开展

首先通过对甲烷化学基础知识的回顾,了解学生的甲烷知识储备。采用教学问题的方法对学生加以指导,并进行诊断性评价,以此确定课程起点,从而使学生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意识。也可以结合沉睡的可燃冰视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学生已学知识点,重新展开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补充发言时间,带动学生进行自评与同学共享,从而达到诊断性测评的高效开展。

其次在掌握甲烷的分子结构式和分子式的时候,及时评价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依据于甲烷分子结构模式的建立,拓展分子正四面体结构特征,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对有机物质结构的模型理解。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甲烷的分解反应现象、原理以及其本身的化学稳定性,促进学生对于结构决定性质表达以及性质反推结构的化学思维。实验研究、微观分析甲烷与氯气的化学反应机制,建立了甲烷的取代反应模型,从而诊断和发展了学生对甲烷取代反应的由宏观现象到微观实质,再到符号表达的理解进阶水平。教材通过采用计算、小组讨论、询问、模拟展评、质询、追问等测评方法,对学生在分组或合作研究中的表现加以考察和评估,并利用表现性测评反映学生的掌握状况,从而实现了化学学习评价的全面检测和发展[ 4 ]。

第三步是关于甲烷能量特性的认识。甲烷作为新能源必然有其优势所在,教师可以多角度引导学生对甲烷为何成为清洁能源的原因展开探讨。拓展学生的化学视野和思维,培育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实际应用的了解,体会化工科研技术在生产、生活的重要价值,并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工的价值观。

第四步是课程的终结性评价。教师给每位学生发放如表2所示个人总结性评价表格,督促学生针对整节课程进行总结评价、自我评价、教学评价。通过数据诊断,有效促进学生的总结和归纳能力、自我纠错能力。

2.3  课后评价——反思性评价的开展

课堂活动完成后,整体的化学课堂评价与反思需要教师基于教与学的角度进行有效落实,能让老师准确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以便对课堂活动做出调整与优化。首先需要展开反思的方面就是针对后测结果的反思评价,我们应该明白对学生来说学习的质量和水平是评估学生的基础。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反馈制定相应的测试题,结合实际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展针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的测试。其次,是对课堂教學评价反思。课堂评价的含义与价值就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追踪和反应,及时对老师的课堂做法作出引导与完善[ 5 ]。

3  结语

新版教学规范中明确指出,化学教材要灵活处理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方法,以发挥教学评价对促进学生化学专业核心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功效。“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保障是评估模式的全面建立;“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体现是评价的全程跟踪;“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途径是深度的课堂观察。因此,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开展必然需要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并与之相配套。而目前采用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还不少,所以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建立全新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并持续开展实验探究就显得特别重要。

参考文献:

[1] 楼文暇,赵雷洪.新课标视野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探索——以“甲烷”为例[J].化学教学,2018(10):62-66.

[2] 丁浩.参加“一师一优课”优课活动总结与反思——以“天然气的利用——甲烷”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6(7):53-56.

[3] 陈新华.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三化学深度备课——以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单元复习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1):19-24.

[4] 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5] 张菊荣.“教-学-评一致性”给课堂带来了什么?[J].中小学管理,2013(1):7-9.

猜你喜欢
教、学、评教学评价一致性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评 ”一致性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研究的总体路径与思考
探寻构建“教、学、评”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
从“教、学、评”三个步骤出发浅谈如何搞好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