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与《莫比·迪克》中鱼类形象 的对比

2022-05-30 22:31陈诗佳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7期
关键词:亚哈麦尔维尔马林鱼

陈诗佳

《老人与海》是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的伟大小说。海明威用简练、冷静的语言描述了古巴的一名老渔夫圣地亚哥出海打鱼,与大马林鱼、鲨鱼进行生死搏斗的故事。《莫比·迪克》(又名《白鲸》)是由赫尔曼·麦尔维尔创作。在他的笔下,莫比·迪克—一头巨大的白鲸,遭到亚哈船长及他带领的“裴廓德号”的追捕。

《老人与海》与《莫比·迪克》都是讲述了人类与鱼类斗争的故事,同时作者都着力描写海洋中凶猛的鱼类。时至今日,许多学者研究《老人与海》与《莫比·迪克》,有研究各自主题的论文,有研究两篇相同之处的,也有研究生态观念的。但是,却很少有学者对两篇作品中的鱼类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将从两部小说中的鱼类形象入手,分析其中鱼类形象的不同点,展现鱼类形象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并试图发掘作者设置相同意象不同意义的原因。

一、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海明威出生于1899年,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的一生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硬汉形象,而他本人也是世人心中的伟大硬汉。海明威生性叛逆,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冒险,长大后逐漸迸发出写作天赋,将自己的传奇经历和自己的文学天赋结合在一起,虚构出了令世人钦佩的硬汉英雄。海明威曾当过记者,他的文字如同新闻一样简洁干净,但是所塑造的意境、所隐含的内容却比新闻多得多。

1932年,海明威首次在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阐释“冰山原则”。他认为,文学创作就如同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冰山运动之所以波澜壮阔,是因为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只有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海明威的文章删繁就简,将主题巧妙地隐藏在文字之下。读者在阅读着文字—表面的冰山时,可以发挥无限的想象力,细细品味着“水下”的主题。

海明威对文字有着惊人的掌控力,这让“冰山原则”几乎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出现。他总是能够最大化地删除繁杂的文字,最大化地为读者提供恰到好处的想象空间。在他的经典作品《老人与海》中也有所体现。

《老人与海》出版于1952年,讲述了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古巴老渔夫在海上的捕鱼经历。圣地亚哥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了,他总是带着一个小男孩儿出海打鱼。但是由于圣地亚哥太久没有打到鱼,男孩儿的父母决定将男孩儿交给另外一名渔民,让小男孩儿跟着新渔民一起学习。圣地亚哥很不习惯没有小男孩儿陪在身边的日子,但第八十五天,他还是出海打鱼了。这次,他打到了一头漂亮的长达十八英尺、重达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但在返航的途中,大马林鱼遭到了鲨鱼的攻击。圣地亚哥与鲨鱼奋力搏斗,可大马林鱼还是不能免除被鲨鱼吃干净的结果。最后,老渔夫圣地亚哥拖着只剩下一副巨大骨架的马林鱼回到了港湾。男孩儿为圣地亚哥而自豪,众人为巨大的鱼骨架而吃惊,圣地亚哥回到了家,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老人与海》的原著小说只有两万六千多单词,但却有着简练的风格、深刻的主题、巧妙的意象。海明威凭借着《老人与海》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也成了一种精神符号,支撑着世人与困难进行不屈的斗争。

二、麦尔维尔与《莫比·迪克》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与霍桑齐名的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莫比·迪克》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吸引着人们对其不断挖掘、思考。

赫尔曼·麦尔维尔于1819年出生于纽约。他童年丧父,不久便家道中落,不得不辍学谋生。他曾做过银行文书、店员、小学教员、农场工人等,在社会的底层摸爬滚打。1837年,他登上“高地人号”,开始了严酷的航海生活。1841年,麦尔维尔在“阿库斯奈特号”当捕鲸水手,此后三年间,他陆续待过三艘捕鲸船,而后在1844年结束航海生涯。这些生活经历为他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写作材料。

麦尔维尔于1850年开始构思《莫比·迪克》。这本书建立在他的亲身经历之上,同时他借阅了许多有关捕鲸方面的书,重读了莎翁的剧本,阅读了霍桑的小说,最终于1851年将《莫比·迪克》定稿。

《莫比·迪克》里,有一头让许多捕鲸者闻风丧胆的鲸鱼—莫比·迪克。这头鲸鱼凶猛、强壮、狡诈,使得大海上许多捕鲸船船毁人亡。然而,这样一头鲸鱼却有对它穷追不舍的敌人—亚哈,“裴廓德号”的船长。亚哈曾被莫比·迪克咬掉一条腿,从此以后,亚哈只想着追捕这头鲸鱼。他筹集船只、威胁船员、找遍世界,只为了能够为自己报仇。最终,亚哈用鱼叉刺中了莫比·迪克,但是莫比·迪克也撞向了“裴廓德号”,亚哈被鱼叉上的绳子带入海中,船员落海,船毁人亡。最终,只有一名名叫实玛利的船员幸存下来,给世人讲述着这个故事。

三、《老人与海》与《莫比·迪克》中“鱼”的象征分析

(一)《老人与海》中的鲨鱼、马林鱼象征分析

《老人与海》中出现了两种大鱼,其中一种是圣地亚哥打到的长达十八英尺、重达一千五百磅的马林鱼,另一种是撕咬马林鱼、和圣地亚哥厮杀的鲨鱼。这两种鱼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马林鱼代表着人类美好的理想。首先,从外表上看,马林鱼是漂亮的。在海明威的笔下,它有着发亮的、漂亮的黑色皮肤,庞大的身躯,像海底的精灵一样神秘。其次,对于圣地亚哥来说,马林鱼有着非凡的意义。马林鱼是圣地亚哥八十五天里第一条,也是唯一打到的一条鱼。这条鱼是对圣地亚哥捕鱼技术的肯定,在关键时刻给了圣地亚哥非常重要的信心支撑,而且在小说的结尾,这条鱼的骨架也让众人心中升起了些微的对圣地亚哥的敬佩之情。最后,从圣地亚哥的视角看,在他的眼里它是神圣的、让他钦佩的。他曾经认为这条鱼虽然在和他斗争过程中失败了,但它是伟大的、是勇敢的。圣地亚哥把马林鱼当成了朋友,搏斗时心怀敬意,成功战胜马林鱼后心怀惋惜。由此可以看出,马林鱼被圣地亚哥、海明威赋予了美好的顽强品质,也是他们心中美好理想的化身。

但另一方面,鲨鱼的形象就没有那么完美了。或者说,鲨鱼是反面角色,代表着人生中的不如意。当圣地亚哥和马林鱼搏斗良久后终于“载着”马林鱼回家,终于松了一口气打算在船上好好休息时,鲨鱼循着血腥味儿来了。鲨鱼神出鬼没,撕扯着马林鱼,它们成群结队,总是能在圣地亚哥焦头烂额,在他顾不上的时候咬上马林鱼一口,同时还对圣地亚哥不停地发出攻击。最后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圣地亚哥累得精疲力竭。由此可见,鲨鱼象征着人生突如其来的不如意。

需要注意的是,马林鱼和鲨鱼是共同生存在同一片海域的。人类美好的理想和人生中的不如意同时存在于生活中。当人们以为得到自己心目中的美好理想时,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总突然出现,破坏美好的事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需要为美好理想奋斗。圣地亚哥用行动给出了他的答案:一辈子都在海上,一辈子都在打鱼,一天与鲨鱼搏斗,失败了,另一天的搏斗仍在继续—至少最后的最后,他还有一副巨大的鱼骨架。

(二)《莫比·迪克》中的大鱼象征分析

《莫比·迪克》中有一头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鲸。它凶猛、强大、狡诈,在捕鲸者的手下逃离,还在离开前将捕鲸船摧毁。它令几乎所有的捕鲸人闻风丧胆,但只有一个例外—“裴廓德号”的船长亚哈。它曾经咬掉亚哈的一条腿,因而被亚哈视为仇敌。亚哈花费三年时间追捕莫比·迪克,倾尽所有与它决战。最终,莫比·迪克被亚哈刺中,撞向“裴廓德号”,它和亚哈同归于尽。

莫比·迪克是正义的象征。它是海洋的生物,它不畏強权,坚强地捍卫着自己的生命,勇敢地与捕鲸者斗争。它是聪明的,它知道如何逃脱,如何反攻。

同时,莫比·迪克也是自然的象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财富越来越饥渴,对大自然的开采力度不断加剧,他们把目光从陆地转向了海洋。随着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崛起,人类开始有恃无恐地向海洋生物发起攻击,可怜的鲸鱼变成了人类贪婪之心的牺牲品。亚哈和莫比·迪克就是这一畸形生态关系中的缩影。亚哈有着人类美好的品质,他坚毅、勇敢,带领着船员在海洋上一往无前。但是,他也疯狂、盲目、自私和自大。他无休止的捕鲸行为极大地破坏了自然。当他第一次抓捕莫比·迪克时,莫比·迪克反击了,这是大自然对亚哈的第一次反击和警告,但是亚哈没有停止,相反,他决定复仇,用了三年的时间追捕莫比·迪克。最终,在莫比·迪克巨大的愤怒中,白鲸和亚哈同归于尽。

四、《老人与海》与《莫比·迪克》中象征异同原因探究

(一)表达的主题不同

《老人与海》中所展现的主题是自我与自我、理想、生活、自然的斗争。圣地亚哥在八十四天里没有捕到鱼后,他没有放弃,在第八十五天时继续出航—这体现了人类自我与自我的斗争;在第八十五天里,圣地亚哥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还是得偿所愿—这体现了自我与理想的斗争;圣地亚哥捕到了大马林鱼后,鲨鱼撕咬这大马林鱼,圣地亚哥与鲨鱼之间又开启一番搏斗—这体现了自我与生活的斗争;当然,圣地亚哥还需要面对海上时常变得恶劣的天气、海里的大鱼—这体现了自我与自然的斗争。海明威设置了两种大鱼,一种作为人类理想的象征,一种作为人生中的不如意的象征。他通过描写圣地亚哥与大鱼们的斗争,更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莫比·迪克》中,麦尔维尔试图传达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中,人类不断地与自然作斗争,也不断地利用和认识自然,在人类与自然中维持微妙的和谐。但是,在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1850年,工业革命兴起,人类一步步地打破与自然的平衡,通过不断地掠夺自然资源来获得财富。在《莫比·迪克》中,亚哈船长为捕杀白鲸而与其同归于尽,但态度相反的实玛利却幸存下来。这反映了麦尔维尔的自然观、生态观—维持人类与自然的平衡,人类与自然才能和平共处。

(二)作者的性格不同

海明威是一个硬汉。他从小反叛,具有冒险精神,喜欢打猎、钓鱼和拳击运动,对绘画和音乐也很感兴趣,成年后写作、当记者、亲历过战争。可以说,海明威是一个柔情硬汉。硬汉有顽强、坚韧、勇敢、非凡的品格,敢于直面生活中的各种艰难困苦,并与生活中的困难作斗争。一方面,海明威将自己投射进作品中,另一方面,作品也相对影响着海明威的硬汉精神。《老人与海》就是这样一部闪耀着海明威硬汉精神的作品,圣地亚哥有着海明威式的硬汉精神,有着敢于斗争的特质。

麦尔维尔反对社会的无止境扩张。麦尔维尔从小失去父亲,做过很多底层的工作,在海洋上度过了许多年月,在捕鲸船上看过许多事实,他对人性抱有怀疑态度。在怀疑人性上,麦尔维尔与霍桑一致,但似乎麦尔维尔的悲惨童年为他的怀疑蒙上了更多沉重的色彩。但是,麦尔维尔也是爱着大自然的,他是浪漫主义作家,对大自然保有最深沉的敬意。因此,他反对社会的无止境扩张,反对在海洋上肆意妄为地抓捕海洋生物。《莫比·迪克》很好地体现了麦尔维尔的生态观:自然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人类社会应该在合理、不过度伤害自然的条件下发展,否则,莫比·迪克一定会反击,大自然一定会反击。

(三)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

海明威是外放的,他总是积极地与外界斗争。这一点,无论是从他童年起就喜欢的拳击运动,还是青年时候投身时事,都可以看出他总是积极地寻求与外界的联系点,与外界进行着不屈的斗争。当面对来自自然、生活的挑战时,他从不后退,他和他笔下的硬汉们一直都在勇敢地斗争。

麦尔维尔是内敛的,他寻求着和谐,一种人类与外界的和谐。他不似海明威那般与外界斗争,他有着幼年的坎坷、成年的辛苦和在海上航行的经历,他追求着和平、和谐的相处之道。

文学作品是作家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的产物,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这种个人色彩反映在作品的细节处时,同一意象表达出的象征意义也不同。海明威和麦尔维尔有着不同的性格、处事方式、成长环境,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他们笔下的故事不同,传递的主题不同,塑造的人物性格不同,塑造的方式也稍有差异。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麦尔维尔的《莫比·迪克》中都出现了相同的“鱼”的意象,但是他们所象征的内涵不同。

猜你喜欢
亚哈麦尔维尔马林鱼
《老人与海》读后感
Book review: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多维度的外国文学批评范式
——评《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现代阐释》
麦尔维尔与霍桑的短暂友谊
试论《白鲸》中的种族主义倾向
小人物皮普对亚哈船长形象的构建意义
命运的舵手:论亚哈船长个人意志对命运的操控*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麦尔维尔研究
注定的悲剧——《白鲸》中以利亚的预言分析
偏执的魔鬼抑或悲剧的英雄——“亚哈”人物个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