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的艺术》中爱的诠释

2022-05-30 22:31毛宇晨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7期
关键词:弗洛姆博爱纪律

毛宇晨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本文将对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中的爱进行分析,从爱的错误认知、爱的组成因素、爱的实践三个角度阐释对爱的理解与感悟,个人需要爱的能力,社会也需要爱的能力,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构成新的秩序,而拥有爱的能力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健全的人,而拥有爱的能力的社会才称得上是一个健全的社会。

一、爱的认知

罗素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在罗素看来对物和人的热爱和兴趣是让人幸福的源泉,一个人越是有广泛的兴趣,他越是不会被命运的手所掌控。弗洛姆说:“只有健全的人格具有的创造性倾向,才会有爱的可能,否则任何一种爱的试图都会以失败告终。”罗素和弗洛姆都对爱有着深刻的见解,并都把它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之一。他们对爱的理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爱让人变得幸福,通过爱改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这个社会和世界变得更好。他们将爱的范围延展于个人,也应用于整个社会—爱是一种能力,需要像一门艺术一样学习,你爱的事物和人越是广泛,越是深入,你就会越幸福,通过爱让自己逃离了自我,不过分地对自我关注,而是将自己的视角转向他人和外部世界,去关心自我与现实的关系,从而认识自我,最后实现自我和现实关系的良好构建,最终推动自我和他人的幸福。

弗洛姆揭示了三点人对爱的错误认知。

第一点,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人们的关注点只在乎于“被爱”而不懂得主动去爱。男人和女人为了赢得被爱,就要去符合社会的审美眼光和获得社会上的成功。这种对于自我的过分关注会让许多人爱别人是为了赢得被爱而努力,一旦觉得付出没有收获便停止了对他人爱的付出。这种缺乏不追求回报的给予心态,也会让人们对于爱的给予变得小心翼翼,而恰恰对于爱的谨小慎微是对人获取幸福的破坏。在我们生活中,只喜欢被爱,或为了被爱才选择爱的人屡见不鲜。在许多青年人中,对于恋爱或是对他人的博爱是谨小慎微的,他们不敢主动去“爱”和关心他人,总害怕炙热的烈火会让自己受伤,他们对自我的兴趣大于对外界的兴趣,对他人的兴趣也日渐趋淡。当有人关心自己时,会让他们感到愉快和满足,但让他们主动关心别人时,他们会感到胆怯和犹豫不决。再如,社会中的一个热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与前面的青年不同,但实際上如出一辙。他们主动去爱和关心别人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爱,还有利益的考量。而无论是前者对于给予爱的胆怯,或是后者给予爱是为了一己之私,都会损害个人的幸福和社会整体文明的发展。

第二点,人们认为爱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这样的看法有多种原因,最根本的是源自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过去,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包办婚姻,都缺乏爱情的基础,大多是在门当户对的前提下,男女双方家庭以条约的形式定下来的。这时,男女方不能选择对象,只能选择通过爱的能力与对方共处。而这种传统的爱情婚姻模式,缺乏了对于对象的自由选择,但并不缺乏对爱的能力的培养。而现代社会的爱情关系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简言之就是在爱情中也用等价交换的方式进行。这一方式虽然让人们有了选择对象的自由,但是往往人们陷入爱情就是对象的选择,只要对象选择对了就不需要爱的能力的认知误区。所以,这样的误区会导致现代人在对象的选择中会偏向于以单一的经济价值衡量是否等价,而不是以人本身的价值作为爱情对象衡量的标准。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市场经济给人带来的“异化”。而这种“异化”不仅让人们在对象的选择上陷入了单一的误区,而且也让人们沉迷于对象的选择而忽视了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比对象更重要,它让我们懂得,爱情不单单是人们所说的一种缘分,比缘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对于爱的能力的培养。如此这般,才有可能减少命运对人的摆布,使人更加有主动性地去争取自己幸福的生活。

第三点,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和“持久的爱”的区别。而事实证明“堕入情网”的爱是一种激情之恋,虽然激动人心,但最终在激情过后这种爱恋也会消亡。而“持久的爱”才可以让爱情修成正果。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都经历过初恋,而初恋正是这种激情的爱恋,但它是盲目的,短暂的,并未建立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的恋爱,使得它最终不能长久,好似稍纵即逝的烟火,留下的只有斑驳的记忆,没有结果。

二、爱的组成

首先,弗洛姆谈到人为什么需要爱—是为了摆脱孤独的需要。而摆脱孤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集体纵欲,在狂欢中得到一段时间内的身心满足和平静。第二是个人纵欲,填补孤独感,这种方式只能短暂地逃离孤独,但用这种方式纵欲后会有更深切的孤独感产生,并且不利于身心发展。第三种是在爱中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免除孤独,又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及幸福感,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爱的组成因素。弗洛姆讲到“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那么何为“创造性倾向”呢?就是指一个人通过主动的给予展现他内在的丰满与高贵。在弗洛姆看来,给予的人总是站在高贵者的那一方。在生活中有些人以自己受到他人的关注和给予而幸福,而有些人以向他人主动积极地给予看作是自己内在丰富的一部分,由此而获得更大的快乐,显然后者比前者获得的快乐多得多。爱情除了创造性的倾向外,还需要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而这些因素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客观地认知和了解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从关怀的角度出发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了解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爱情要素之一的了解是要深入事物内部,而不是满足一知半解。德尔斐箴言“认识你自己”表达了我要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愿望。而客观地了解和认知他人也是认知自我的方式和途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爱一个人是以客观地认知对方与认知自己为前提。

爱的对象讲述了爱情取决于爱的能力而不是爱的对象。爱首先不是同某一个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性格上的一种倾向。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的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一种更高级意义上的自私,所以爱不能拘泥某个具体的对象,而是同所有人相关。在“博爱”上这点显得更为明显—“对需要有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是博爱的基础”。因此,爱情的前提应当是博爱,一个人具有了博爱的能力时才会在恋爱中依然对他人和这个世界继续给予爱,而缺乏博爱能力的人,要么是寻找被爱,要么只爱一个人不爱其他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自私罢了。

爱的能力除了博爱还有对自爱的讲述,博爱和自爱构成了爱的能力的主要兩个部分。博爱一定要以自爱为前提,要不然这种博爱让人感到盲目,一个不懂得自爱的人,也很难真正地去爱另一个人,即使爱了,那份爱也不够客观理智,就仿若空中楼阁一般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因为楼阁的下方空无一物。

三、爱的实践

弗洛姆阐释爱的实践。弗洛姆把爱当作了一门艺术来看待,对爱的学习和实践就像学习任何一门艺术一样,如学习音乐、绘画、射箭、骑马等都需要一些关键品质才能让自己成为艺术的大师。而掌握爱的艺术同样需要这些关键的人格品质才有可能成为爱的大师,而一个人如果缺乏这些品质也就对应了弗洛姆的那句话:“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性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在实践中第一个要点是纪律。如果没有纪律,我们将一事无成。如果我们是凭一时的兴致去行事,这也许会成为使我感到愉快的一种嗜好,但永远成不了大师。纪律包括工作之内和工作之外的纪律,在工作之内是一种外在纪律的束缚,而工作之外需要一种内在的纪律束缚自己,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而人们往往在后者方面做不到,更多的是一种无所事事的无序状态。黑格尔说:“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由于特殊原因人们开始居家的生活,人们暂时摆脱了工作,但是摆脱了工作的人们并没有感到自由,而是感到更深一层的束缚,这恰恰是人们缺乏自律的表现,因为自律的缺乏使人们感到无所事事,反而滋生了内心的焦躁和烦闷。因此,纪律不仅需要外在律,更需要一个人的内在律。

实践的第二要点是集中,在工业生产和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已经导致了一种分散的、非集中的、史无前例的生活方式。人们往往同时干几件事—看书、听收音机、谈话、抽烟、喝酒和吃饭。加之如今互联通信的发展,交通和通信的速度今非昔比,但是也具有碎片化、分散化的特点。客观影响和主观注意力涣散使得人们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变得不易。但对于学习一门艺术而言,集中和纪律一样是一门必修课,是现代人要刻意去训练自己的一门课程与品质。集中的练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与他人交往时,要学会集中精力聆听他人讲了什么。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往往会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少去听对方在表达什么,听他人说话是为了自己说,从而满足自我的表达欲,这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与自己独处时,要学会独思,也要学会“慎独”,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事情及自我的心理状态如何,学会与自我对话,聆听内心的声音。

实践的第三个要点是耐心,对于现代人来说耐心同纪律和集中一样难以做到,因为我们整个工业体系提倡的恰恰是耐心的反面—快。还记得一首歌《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曾经经济和生产力水平低,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对缓慢,虽然交通和通信没有那么方便,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依旧浓厚。现代世界生活节奏快,交通和通信的便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靠近了,但距离的靠近反而让人失去了等待的耐心,速度越快反而使人们对快有了更大的需求。社会生活的心态也会影响到人的情感,这种快速的生活让人与人的关系只停留在对象的表面理解,并未深入其中。这会造成现代爱情的一个现象—人们发现自己寻觅了很多的对象,却依然发现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对象,最后认为没人理解自己,自己是一个孤独的存在,这其实是一种可怜的、自恋的、没有耐心的心态和行为。这种耐心的缺乏使人们游走于对象之间,缺乏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爱的能力,最终导致一次又一次爱的失败。

我以为在实践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点就是对信仰的坚定。而这一点也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走得长远的关键性所在。在我们生活中我会看见有些人很优秀,但他们并没有内在的坚定信念,更多的是一种外在信念对他们驱赶前行。他们的优秀只是暂时的,一旦外在的驱赶失去了,他们可能又会寻找新的外在信念驱赶自己前行,却并无自己的信念和对自我信念的坚定,最终失去方向陷入迷茫的境地。而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人,用外在的眼光看起来,他们似乎并不是那么耀眼,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及对信仰的坚定,有时候他们也会显得跟别人不同,在我看来,他们虽然看似走在人群的中间或后面,其实从长远看,他们终将走在人群的前面,这只不过是一个时间的问题。那么如何去培养自己对信仰的坚定呢?弗洛姆讲可以先从生活小事做起,另外要认识到每一次的自我欺骗只会削弱自己,而越来越软弱又会导致新的自我欺骗,如此这般恶性循环,一直到人没有信仰为止。

那么爱会让人幸福,对他人的给予和关心会让人摆脱孤独,感受到世间的美好与温暖,正是因为自己对孤独的深刻体验,才懂得了他人的孤独,也就懂得了积极地向他人给予自己的爱意……而健全的社会反过来滋生爱的养分让人幸福!

这就是《爱的艺术》给我带来的共鸣与思考。爱的艺术仿若清风又若一朵白云,它一直陪伴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心里有它,你便能看见它,看见它然后去实现它,你会感到清风拂面,白云化作了天边的一抹彩霞……

猜你喜欢
弗洛姆博爱纪律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互动体验营“博爱星” 周键文
以爱博爱 倾我所有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博爱之歌
浅谈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与人的孤独——对其代表作《逃避自由》的分析
不乐多冤
纪律
把纪律挺在前面要做到“四个在前”
美国家长怎样理解“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