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22-08-11 09:26高明明崔潘王瑜贾文志郝亮姚志刚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基底节引流术血肿

高明明,崔潘,王瑜,贾文志,郝亮,姚志刚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河北石家庄 050000)

基底节区脑出血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常见类型,以壳核、丘脑为主要出血位置,是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常见病因,可引起患者偏瘫、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症状,危害较大,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1]。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是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主要手术方案,相比传统的穿刺引流术,其具有定位更加容易、偏差小、血肿引流时间短等优势,且患者不容易发生再次出血,感染风险低[2]。虽然该手术方案定位精准,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但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大,如病情、身体状况、出血量等因素各不相同,致使其术后预后效果也不尽相同[3]。为了提高临床使用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整体疗效,并改善患者预后,需要对患者个体情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此了解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并据此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其术后康复风险,改善预后。鉴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该院2020 年8月—2021 年8 月收治的76 例接受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76 例接受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入院后进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2)出血量≥40 mL;(3)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4)治疗方案选择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引流术;(5)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2)合并颅脑外伤;(3)存在凝血功能障碍;(4)合并其他类型脑出血。患者年龄45~76 岁,平均年龄(64.34±4.64)岁;出血量40~70 mL,平均出血量(60.24±4.31)mL;男性43 例,女性33 例;高血压病史3~15 年,平均高血压病史(10.15±2.05)年;发病至入院时间5~20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8.64±1.05)h。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引流术,常规麻醉、消毒铺巾,使用CT 检查,对手术切口进行精准定位。穿刺点选为血肿中心接近头皮处,完成穿刺后放置三孔硅胶细软引流管,做好固定,缓慢抽吸引流血性液体。

利用本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术前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出血量、高血压病史、出血是否进入脑室、手术时机等指标。根据患者预后好坏情况将其纳入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预后判定标准为: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3 个月,患者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3~5分视为预后良好,GOS 评分1~2 分视为预后不良。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预后的影响因素。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的形式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76 例患者中预后良好38 例,预后不良38 例。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术前GCS 评分、出血量、高血压病史、手术时机、出血进入脑室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n(%)]

2.2 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将6 个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出血量≥60 mL、出血进入脑室、术前GCS 评分≤8分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患者多数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该病发病率明显升高,是我国临床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致残率与病死率均较高。该病的发病隐匿,起病突然,病情进展快,给患者造成严重影响,患者常表现出头痛、头晕、肢体偏瘫、失语等症状,临床需要及时对患者实施治疗,以挽救其生命[4]。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是临床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主要方案,具有手术创伤小、引流时间短、患者术后康复良好等优点,临床应用广泛。但是,由于患者年龄、出血量、高血压病史、出血是否进入脑室等因素各不相同,均会对患者手术后的预后造成一定影响[5]。为此,明确各种可能对患者术后预后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助于全面评价患者的手术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此减少手术及疾病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改善预后[6]。

本次研究中,76 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病例数与预后不良病例数均为38 例。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龄、术前GCS 评分、出血量、出血是否进入脑室、高血压病史等。分析其原因为:对于年龄≥60岁的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其对手术的耐受力下降,加上其身体状况差,免疫力与抵抗力低,营养不良,致使其预后一般不良。另外,随着年龄增加,人体对于手术等侵入性操作的敏感性增加,在手术创伤影响下患者发生生理应激的概率更高,会导致身体多项机能障碍,容易发生术后并发症,从而影响预后,患者术后康复速度缓慢。患者术前GCS 评分≤8 分表明患者术前意识状态差,医生无法很好地了解患者主观症状及感受,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够准确,影响手术进展,导致患者预后不良[7]。患者出血量≥60 mL 提示其脑组织损伤较严重,加上手术时机不及时,会加重脑损伤,增加患者术后康复难度。出血进入脑室对人体的损伤更加严重,且引流难度较大,会延长患者术后引流时间,且手术难度增加,手术及麻醉持续时间延长,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直接不良影响。另外,手术时间的延长会导致患者手术部位更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增加了组织器官感染的风险,也会影响预后[8]。患者高血压病程长,则血管发生动脉硬化的概率高,血管弹性变差,比较容易形成微小动脉瘤,患者脑血管状态不理想,出血后可导致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增加出血量,使得病情变得复杂,影响预后[9]。由此可见,患者术后预后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临床不容忽视,需要在术前对患者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手术风险,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调整手术方案等,以此提高术后预后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年龄≥60岁、出血量≥60 mL、出血进入脑室、术前GCS 评分≤8分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对患者各种可能对手术预后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准确判断,并做出提前干预,以此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年龄≥60 岁、出血量≥60 mL、出血进入脑室、术前GCS 评分≤8 分,临床需要在明确影响因素后尽早对患者展开临床干预,以使患者获得理想预后。

猜你喜欢
基底节引流术血肿
不同手术时机运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
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
经外侧裂入路与经颞中回入路手术治疗进展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