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9-01 03:28范银红周粲
关键词:颅脑循证无菌

范银红, 周粲

(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 感染管理科;2. 手术室,广东 深圳,518104)

开放性颅脑损伤指因钝器击打或火药等造成的颅骨、硬脑膜破损,是导致脑组织直接或间接与外界连通的损伤[1]。目前,临床一般会在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2]。但由于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自身抵抗力、免疫力相对较差,且术中会暴露病灶,以及使用气管插管辅助呼吸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感染风险,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3]。因此,重视手术室护理、从多角度控制感染因素对降低感染风险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价值。邱惠[4]指出,手术室精细化流程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本研究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获得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以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2例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9月收治的4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 符合《神经外科学》[5]中与开放性颅脑损伤相关的诊断标准;② 患者或其家属对研究内容、目的和全过程等知情,且自愿参与;③ 入院时血压稳定。排除标准:① 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② 合并意识、语言或精神障碍;③ 伴有肝、肾功能损伤;④ 因病情加重、死亡等未能完成研究;⑤ 入院后机械通气时间>3 d;⑥ 伴脑脊液漏。2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开放性颅脑外伤血肿清除术。

1.2.1 标准化手术护理 对照组患者施以标准化手术护理,护理至其麻醉苏醒。术前,告知患者或其家属疾病和手术治疗相关的知识,协助患者尽快完成相关检查并取得检查结果,以便为手术实施提供保障;采用传统的剃刀为患者剃除术野毛发。术中依据需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强化无菌操作,以及加温输注液体对患者进行保温等,确保手术能够安全完成。术后在患者苏醒时予以必要的鼓励,将其送回病房,与病房护理人员进行交接。

1.2.2 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 观察组患者施以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护理至其麻醉苏醒。手术室护理团队查阅颅脑手术感染防控相关文献后,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世界卫生组织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介绍》[6]和《2017年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解读》[7],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风险评估及持续化改进。

1.2.2.1 术前护理 ① 认知干预:基于患者及家属的理解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对其认知进行干预,使其能够正确地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同时,详细告知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危害等,指导其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②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重视与患者交流,嘱其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③ 病情评估:全面评估患者病情,详细了解其病史、药物过敏史等,找出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④ 手术准备:手术室护士主动与手术医师进行有效沟通,以掌握手术流程,熟知注意事项,为术中配合提供保障。将对照组患者剃毛的备皮方式改为剪毛以避免剃毛时损伤皮肤。提前与病房联系,确认预防性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准备术中可能需要追加剂量的抗菌药物,严格掌控抗菌药物用药时机。⑤ 手术室准备:术前30 min,将手术室温度、湿度调整至适宜范围。

1.2.2.2 术中护理 ① 患者保温护理:使用恒温毯等保温设备以保证患者的体温处于正常范围。② 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改既往单人操作为双人协作方式,由麻醉护士协助麻醉医师严格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的预防措施,完成全身麻醉气管内置管的操作。落实导管留置评估,减少不必要的导管留置。优化纤维支气管镜的消毒流程,将其全部集中纳入内镜中心统一进行消毒和灭菌处理,并于术前组织相关人员参加规范化的操作培训。③ 精细化管理:手术室护士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求,紧密配合医师进行各项手术操作,如麻醉、手术体位摆放等。采用全包围的显微镜无菌防护罩,使显微镜与术区全面隔离以确保无菌屏障。手术室护士及时观察手术医师的无菌手套有无破损,手术医师在关闭腔隙前再次更换无菌手套,在使用颅钻或实施重力操作时避免损坏手套造成感染。协助医师清理术区周围,如及时处理器械血迹、及时更换术中被污染物品等以防止发生感染。

1.2.2.3 术后护理 ① 苏醒期监护:麻醉护士与麻醉医师共同做好患者麻醉复苏期的照护,如调整复苏室温度和湿度均处于适宜状态等。强化呼吸道的无菌管理,在为患者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同时,注意保护引流管、输液管等管道,避免出现折叠、滑脱,导致引流不畅。② 注意事项:当患者恢复意识状态时,及时告知其手术已经顺利完成,播放轻音乐来缓解其紧张情绪,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的注意事项。③ 护理工作交接:待患者清醒后,将其送回病房,与病房护理人员进行交接。

1.3 观察指标

1.3.1 医院感染发生率 统计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切口感染、颅内感染和肺部感染等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1.3.2 术后康复情况 记录并统计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于患者出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分值范围为0~42分,得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恢复越好;使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越好[8]。

1.3.3 手术室护理质量 于患者出院时,手术医师采用自制的护理质量问卷了解患者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评价。该问卷含基础护理等4项,每项的总分均为100分,得分高表示护理质量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切口感染、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的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为7.32%,低于对照组的24.39%(P<0.05),见表2。

表2 2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 [例(%)]

2.2 2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入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2.3 2组手术室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的基础护理、专科操作、消毒管理和风险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原则是及时抢救、预防感染,通常是依据颅脑的实际损伤程度,采用清创缝合术、颅脑修补术等进行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治愈,且不会影响生存期[9-10]。但是,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发生感染的风险较高,这也是造成各种康复问题的关键,因此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十分重要[11]。医院感染与多种因素存在密切关系,其中以手术室护理影响最为突出[12]。

本研究观察了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切口感染、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的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为7.32%,低于对照组的24.39%(P<0.05),提示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分析原因为,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是在循证的基础上加强手术护理细节管理,将感染危险因素(备皮、术中器械、抗菌药物等)纳入护理工作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感染危险因素,进而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感染的发生[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入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方面也具有理想效果。分析原因为,感染是影响患者恢复、延长住院时间的重要因素,当感染得以有效控制时,患者的康复进程也会随之加快[14]。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基础护理、专科操作、消毒管理和风险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能够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分析原因为,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不仅能够确保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术中操作的无菌管理,还可以通过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相关的护理措施进行细化,特别是针对感染防控的各个风险点加强管理,进而实现手术安全、顺利的实施,以及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提高[15]。

综上所述,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均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可推荐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作为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干预模式。

猜你喜欢
颅脑循证无菌
循证护理对新生儿picc护理中不良反应的研究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在食品安全检验中护理学无菌操作的应用研究
浅析无菌管道施工要点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常见的颅脑损伤有哪些
无菌操作技术在无菌制剂生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