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诊脑出血患者的效果

2022-09-01 03:28俞小燕仇新娟粟芳吴翠芬
关键词:预见性体征脑出血

俞小燕, 仇新娟, 粟芳, 吴翠芬

(无锡市人民医院 急诊医学科,江苏 无锡,214000)

脑出血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症疾病,具有病情进展快、危害严重和总体预后差等特点,若治疗不及时,则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急诊脑出血患者极易发生突发状况,不仅需要急诊医师具备丰富的救治经验、良好的应变能力,还需要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为急诊救治提供支持,从而提升抢救效果[2]。临床上,急诊脑出血患者救治期间一般配合常规护理,但由于该护理模式缺乏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护理效果并不理想[3]。预见性护理为现代化护理模式,通过提前评估脑出血患者的病情,预知潜在风险,采纳预见性干预措施,能够节省院内转运、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有助于改善预后[4]。本研究对急诊脑出血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进行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急诊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展开回顾性分析,且通过无锡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 符合《基层脑血管病规范诊疗手册》[5]中脑出血的诊断指南与标准;② 均为首发脑出血。排除标准:① 伴脑疝、脑心综合征等并发症;② 合并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他严重疾病;③ 伴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障碍。其中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9例患者为观察组。2组间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出血类型以及出血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情况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为期1周。在患者入院时,以口头讲解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急诊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尽快建立静脉通路,配合医师进行急救,做好相关护理记录等。当患者病情恢复至稳定后,予以饮食、心理和生活等方面基础指导,直至出院。出院时,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院外日常注意事宜,嘱患者定期复诊。

1.2.2 预见性护理 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为期1周。① 成立预见性护理小组:选择急诊科护士长和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成立预见性护理小组,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脑出血相关急救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参与护理工作。明确小组各成员的护理工作任务,组员负责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护士长负责监督,若发现问题,则及时进行纠正与指导。② 病情观察:当患者入院时,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对脑出血严重程度进行快速、准确评估,简化挂号、接诊等流程,协助其完成各项检查并尽快取得检查结果。加强患者的体征、面色等观察,若出现异常情况,则立即向医师反馈并遵医嘱配合抢救。③ 安全转运:参照急诊脑出血院内转运专家共识、专家意见等,结合患者的生命体征、循环支持和意识形态等,对其进行准确分级、转运。Ⅰ级患者立即展开抢救,Ⅱ级患者在初步处理至病情稳定或好转后继续进行转运,Ⅲ级患者立即送回急诊室展开抢救。④ 专科干预: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清除其呼吸道分泌物,使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处于稳定状态。尽快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合理控制静脉输液速度,确保需要药物能够有效输注。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面罩吸氧,保障动脉血氧分压稳定。此外,密切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及时遵医嘱进行降颅内压干预,避免诱发脑水肿等不良事件。⑤ 日常管理:完成急救,继续加强患者监测,定期检查和观察双下肢情况,包括皮肤颜色、弹性及体表温度等,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避免过度受压对血液回流造成不利、诱发深静脉血栓。指导患者增加水分补充,防止血液浓度过度增加而造成不正常凝结,并适当增加纤维素、维生素的摄入,确保摄入充足营养物质供机体消耗代谢。当患者病情恢复至稳定,在医师许可情况下,指导其开始适度功能锻炼,如抬腿、坐立及下床活动等。⑥ 定期分析与总结:定期组织进行急诊脑出血患者护理工作的分析与总结,提出常见问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不断健全和完善急诊脑出血患者预见性护理流程,实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3 观察指标

① 记录并统计头颅CT时间、院内转运时间和抢救时间;计算并统计并发症(感染、脑水肿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② 于干预前、干预3 d后和干预 1周后,采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6]评价患者的病情,评分低表示病情缓解好。③ 于干预前、干预3 d后、干预1周后,监测并记录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心率及平均动脉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抢救情况和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的头颅CT时间、院内转运时间和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观察组的并发症(感染、脑水肿和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7.69%,低于对照组的24.39%(P<0.05),见表3。

表2 2组抢救情况比较

表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2 2组APACHE Ⅱ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间APACHE Ⅱ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d后,2组的APACHE Ⅱ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干预1周后,2组的APACHE Ⅱ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和干预3 d后(P均<0.05);观察组在干预3 d和1周后的APACHE Ⅱ 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干预前后APACHE Ⅱ评分比较分)

2.3 2组生命体征改善比较

干预前,2组间血氧饱和度、平均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3 d后,2组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干预前,平均心率均慢于干预前(P均<0.05);干预1周后,2组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干预前和干预3 d后,平均心率均慢于干预前和干预3 d后(P均<0.05);观察组在干预3 d和1周后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5。

表5 2组干预前后生命体征改善比较

3 讨论

急诊室是临床抢救急诊脑出血患者的第一站,也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场所[7]。相关研究[8-9]证实,急诊脑出血患者抢救效果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如抢救时间、护理有效性等,若能够在黄金时间内给予患者有效抢救和科学护理,可明显提升抢救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疾病病死率[10]。急诊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下,可能会造成患者无法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进一步增加安全隐患,直接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对于急诊脑出血患者需实施更为科学、合理的护理策略。

本研究观察了预见性护理在急诊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分析原因为,本研究中采用的预见性护理为超前护理,护理人员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更加全面,操作也更加熟练。预见性护理能通过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护理重点,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进而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节省转运、救治时间,从而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提高救治效果[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 d和1周后,2组的APACHE Ⅱ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提示预见性护理对缓解急诊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效果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应用预见性护理模式期间,可以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全面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从多个方面进行预见性干预,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安全因素,辅助各项治疗顺利、安全开展,促进病情尽快好转[13-14]。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在干预3 d和1周后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提示预见性护理能够更好地调节和维持急诊脑出血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与常规护理比较,预见性护理具有预见性、计划性及前瞻性等特点,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生理、心理方面的不适,明显缓解或消除患者负面情绪,减轻情绪应激等因素对生命体征波动造成的不利影响,促使生命体征得到良好改善并处于稳定状态[15]。

综上所述,在急诊脑出血患者中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救治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更好地改善疾病严重程度、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猜你喜欢
预见性体征脑出血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预防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接种新冠疫苗中的应用
颅内减压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病人体征缓变监护方法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