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护理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9-01 03:29王柳柳卫炜汤卫红
关键词:心功能心肌梗死心血管

王柳柳, 卫炜, 汤卫红

(启东市人民医院 心内二科,江苏 南通,226200)

心肌梗死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以疼痛为主要特征,若治疗不及时,易诱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1]。目前,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取得理想效果,能够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其生存率[2]。但PCI术后若未能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与管理,防控相关危险因素的发生,极易造成心血管不良事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需给予行PCI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科学、合理的护理策略。心脏康复护理是针对心血管疾病制定的一种新型干预模式,以提高患者心、肺功能和加快术后康复为目的,帮助患者获得良好预后[3]。本研究对行PCI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脏康复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启东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采用单双号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行PCI治疗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各40例)。纳入标准:① 满足与心肌梗死相关的诊断标准[4];② 具备PCI治疗指征及耐受性;③ 发病至入院时间<12 h;④ 意识清晰,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功能。排除标准:① 合并恶性肿瘤等其他严重疾病;② 存在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等并发症;③ 近期使用过抗凝药物;④ 有心脏手术史。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性别等临床资料,均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给予对照组患者为期3个月的常规护理。术前,口头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相关知识(包括疾病和PCI治疗等),并针对患者的不良心态给予针对性干预,就术前的各项检查和其他准备工作给予协助。术中,对患者生命体征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配合麻醉、手术医师顺利开展各项操作。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继续加强监测,待其体征恢复平稳后,指导其遵照医嘱合理用药、根据医师建议进行科学饮食,并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出院时,就院外相关注意事项向患者重点强调,切记定期复诊。

1.2.2 心脏康复护理 给予观察组患者为期3个月的心脏康复护理。

1.2.2.1 成立心脏康复护理小组 由医护人员组成心脏康复护理小组(成员主要包括主治、康复医师、护士长以及若干护士),任命护士长为组长,由其明确各组员的护理职责。

1.2.2.2 制订个体化心脏康复护理计划 术后及时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心理及身体状况等,查阅既往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的护理相关核心文献,并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心脏康复护理计划。

1.2.2.3 实施心脏康复护理计划 ① 认知干预:灵活采用集体讲座、一对一宣教及专科视频播放等多种方式对患者展开认知干预,使其充分认识到实施心脏康复护理的作用、重要性,提升其治疗主动性和积极性。② 心理护理:术后,待患者恢复意识,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告知其手术已安全、顺利地完成,避免其担忧。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引导并鼓励其表达内心存在的困惑、问题,找出根源,如担心医疗费用昂贵、术后恢复不佳等,并予以其针对性的疏导与鼓励,尽可能消除其负性情绪。有效应用社会支持系统,告知家属多给予患者关心和帮助,或邀请恢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帮助其他患者提升康复信心。③ 专科干预: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等体征变化,及时询问其有无胸闷、胸痛等情况,并查看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等情况,一旦发生须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遵医嘱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及时追踪化验结果,并将结果反馈给主治医师。鼓励患者多饮水,术后24 h的饮水量应>1 500 mL,促进造影剂排出。指导患者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预防便秘。④ 阶段性康复训练:术后第1~2天,指导患者开展呼吸训练、翻身及更换体位等低强度训练,训练时间、训练强度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严格把控。术后第3~4天,鼓励、指导患者进行床边活动,如坐起时保持下肢悬空、床边站立等,每次10~15 min,每日3次;术后第5~7天,指导患者进行慢走、自主如厕等,慢走距离以100~200 m为宜,之后向上下楼梯等运动过渡,期间需有家属或护理人员陪同,防止发生意外事件;术后第8~10天,指导患者进行穿衣、吃饭等自理能力训练,每次15~30 min,每日3次,此阶段患者若无明显不适,可考虑出院。④ 院外康复训练:由责任护士为出院患者提供康复护理,以录制小视频的方式指导其进行有氧运动、抗阻力运动等,每次20~30 min,每周至少5次。此外,通过微信、电话及上门访视等方法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每隔2周1次),依据评估结果调整护理计划。

1.3 观察指标

① 统计2组患者在干预期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总发生率。② 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3个月后,测定2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③ 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使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5]评价 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问卷包括物质功能等4个维度,各维度分数范围均为0~100分,评分高说明生活质量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中,发生心绞痛1例,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1例,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7.50%(3/40);对照组中,发生心绞痛4例,心律失常3例,心力衰竭3例,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5.00%(10/40)。观察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500,P=0.034)。

2.2 2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比较2组间LVEF、LVEDV、LVESV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1个月、3个月后,2组的LVEF均高于同组干预前,LVEDV、LVESV均小于同组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的LVEF均高于同期对照组,LVEDV、LVESV均小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干预3个月后,2组的LVEF均高于同组干预1个月后,LVEDV、LVESV均小于同组干预1个月后(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2.3 2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比较2组间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功能4个维度的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3个月后,2组的社会功能等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均更高(P均<0.05),见表3。

表3 2组干预前后GQOL-74各维度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中国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处于不断升高的趋势,且病死率也呈整体上升趋势,患者一旦发病须及时进行有效治疗[6]。PCI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治疗意义重大,能够有效挽救濒死心肌,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7]。但在PCI术后若未能给予患者有效的心脏康复护理,极易因其自身行为不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患者的心功能不断降低,影响其预后[8]。

本研究观察了心脏康复护理在行PCI治疗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心绞痛等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更低(P<0.05)。分析原因为,常规护理中,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及内容固定且形式单一,患者一般仅能浅显了解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对术后医疗知识的认知严重不足,无法进行良好的自身管理,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而心脏康复护理中的认知干预能够使患者获取充足的健康知识,进而有效规避其日常行为中诱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因素。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干预1个月及3个月后的心功能指标(LVEF、LVEDV、LVESV)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分析原因为,心脏康复护理通过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阶段性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其心肌供氧量,提高心功能[9]。吴经纬[10]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后,采用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提升其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其在干预 3个月后的GQOL-74各维度评分均更高(P均<0.05)。分析原因为,心脏康复护理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自我管理和护理能力,防止其因自身行为不当影响术后康复,还可以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激发其正性情绪,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行PCI治疗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心脏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可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且在患者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也有较大益处。

猜你喜欢
心功能心肌梗死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冠心病合并心衰介入治疗后BNP水平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分析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