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09-01 03:29陈榕陈勤瑜卓丽钦
关键词:体温发生率子宫

陈榕, 陈勤瑜, 卓丽钦

(福州市晋安区医院 妇产科,福建 福州,350014)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是当前临床治疗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常用手段,相较于开放术式,其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恢复更快,但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身心状态的影响仍不容忽视。低体温是腹腔镜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50%以上[1]。既往研究[2]认为,麻醉所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下降、灌注液的冲洗与低体温发生有关,并且营养不良、消瘦及不良心理状态也可能与术中低体温发生有关。低体温不仅可导致患者疼痛感加剧,也使其凝血功能、血管内皮功能损伤风险上升,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3]。因此,本研究对171例患者开展对照研究,旨在明确影响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为预防低体温及制定围手术期护理策略提供有效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征得福州市晋安区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开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171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择期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②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4];③ 手术由同组医师完成;④ 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 同期接受其他手术;② 合并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③ 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171例患者均由同组医师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术中室温保持23~25 ℃,湿度保持在40%~60%,灌注液均以室温输注。从手术开始,每隔30 min监测1次患者的直肠温度,术中任一时间点直肠温度<36 ℃即判定为发生术中低体温[5]。按照术中低体温发生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组,将发生低体温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将未发生低体温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焦虑状态,并比较2组的年龄、入室体温、文化程度等临床基线资料,将单因素分析中存在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影响术中低体温的相关因素,并重点分析BMI、术前焦虑状态对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影响。于术前30 min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6]评估患者的焦虑状态,总分为100分,评分<50分、50~60分、61~70分和>70分分别判定为无焦虑、轻度焦虑、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中低体温发生情况

171例患者中,共有63例发生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36.84%。

2.2 单因素分析

观察组的BM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S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年龄、入室体温、手术时间、灌注量、BMI和术前焦虑均与术中低体温发生存在相关性(P均<0.05),见表2。

表1 2组BMI及术前SAS评分比较

表2 影响术中低体温单因素分析 [例(%)]

2.3 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作为自变量,术中低体温作为因变量,赋值表见表3。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入室体温<36.5 ℃、手术时间≥2 h、灌注量≥2 000 mL、BMI<18.5 kg/m2、术前焦虑均为影响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见表4。

表3 多因素分析赋值表

3 讨论

与传统术式相比,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能够确保患者腹盆腔处于相对封闭状态,术中腹膜受损较小,术后感染和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风险也随之下降[7]。虽然腹腔镜术式的安全性优于传统术式,但患者仍存在较高的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而低体温极易引发脑组织损伤,进而造成严重后果[8]。因此,明确影响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是指导识别高危患者、制定的个体化护理策略关键环节。

本研究就171例患者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高达36.84%,表明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仍处于较高水平。究其原因,与腹腔镜术中CO2气腹的长期保持、0.9%氯化钠溶液冲洗、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均有密切联系。既往研究[9]显示,全身麻醉可使下丘脑对低温反应阈值降至约34.5 ℃,此时机体体温调节反应减弱甚至丧失,导致低体温发生。此外,有研究[10]显示,BMI对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存在一定影响,且患者BMI越低,其低体温发生率越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生术中低体温患者BMI更低,且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18.5 kg/m2是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P<0.05)。其原因可能与脂肪的保温作用有关,BMI越低,机体脂肪组织越少,较少的脂肪组织无法有效发挥保温作用,进而导致体温持续下降。此外,体温的下降、出血量的增多也使得局部血供、氧合供应减少,进而导致机体胶原合成减少、蛋白质消耗增加,也与体温持续下降有关。除BMI外,心理状态对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生术中低体温患者的术前SAS评分更高,且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焦虑是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P<0.05)。作为一种应激源,焦虑可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并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轴作用,导致体温下降。同时,焦虑心理也与肾上腺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有关,机体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低体温发生风险也随之上升[11]。马国岭[12]的研究发现,焦虑心理的发生与进展伴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皮质、杏仁核、海马等组织器官神经传导活跃性增强、神经递质增多、内分泌改变和低体温现象。本研究结果发现,年龄≥60岁、入室体温<36.5 ℃、手术时间≥2 h、灌注量≥2 000 mL也均是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P均<0.05)。因此,在识别高危低体温患者的基础上,针对影响患者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低体温的相关因素开展积极干预,对于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风险、预防低体温有着重要意义。

基于危险因素的识别与分析,建议针对识别出的低体温发生高危患者积极开展术中保温干预,例如灌注液加温、铺设加温垫和给予棉被保温等,并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输液量。术前需积极、全面且耐心地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医护人员和手术流程等,尽可能消除其焦虑等负面情绪。若患者焦虑情绪较为严重,则考虑申请心理科医师会诊,给予对应干预。此外,术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一旦出现体温下降的征兆或趋势,则立即通过调节手术室温度、遵医嘱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等方式予以调节,从而降低低体温发生风险。针对已发生低体温的患者,需立即采取升温措施,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使患者的体温恢复,避免机体热量持续丢失导致组织器官功能受损、血小板功能抑制等。

综上所述,年龄≥60岁、入室体温<36.5 ℃、手术时间≥2 h、灌注量≥2 000 mL、BMI<18.5 kg/m2、术前焦虑均为影响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在围手术期应强化对高危患者的识别及个体化干预,尽可能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避免低体温对患者预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体温发生率子宫
非脱垂子宫应用改良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急诊护理干预对妇科急腹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子宫腺肌症全子宫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探究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跟踪导练(五)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106例临床研究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