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性现状及满意度
——以南京某小区为例

2022-09-08 05:56韩许高周中明
江苏商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步行设施老年人

韩许高,宗 刚,周中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 医学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一、研究背景和调查

(一)背景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居家养老依然是主流的养老模式①,社区空间依然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但是由于城市老旧社区配套设施不足,缺乏规划管理,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生活需求改变等,既有老旧社区空间适老性明显不足。当前对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性的研究多集中在适老性社区概念的探讨②、适老性指标体系的建立③、老旧社区适老性改造的路径探索等方面④-⑥;也有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角度来研究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的策略⑦⑧,但关注室内空间为主⑨,从老年人对社区公共空间实际使用需求和满意度的视角来关注老旧社区改造的较少。本研究从老年人对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现状和满意度开展研究,为更加合理地制定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策略,构建新时代和谐社区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调查方法

2019年5月,随机抽取南京市某老旧小区,对该小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机发放问卷共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受访老年人平均年龄65岁。对于不识字或视力差的老年人,由调查者逐一念题,根据其回答勾选。调查采用下列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开展调查,内容包括老年人基本信息、老年人的活动特征(包括活动的时间、内容、强度等)、老年人对活动空间及设施的需求、对社区适老化现状的满意度等。满意度问题采用里克特五点式量表从1至5进行升序式度量。

2.实地调查法。观察与记录所选老旧小区的空间及设施的基本情况。通过观察获取老年人活动类型、活动时间、活动轨迹等信息,以了解老年人的基本活动规律。通过记录老年人的活动地点、场地景观等相关信息充分了解研究区域的空间及设施的使用情况。同时,随机选取老年人及社区工作者,采用访谈、聊天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所获得信息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t验证。

二、结果分析

(一)老年人活动类型

日常活动是老人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来获得心理和生活上的满足。在调查中,将老年人的活动类型分为日常生活类、运动健身类、交往休憩类和娱乐休闲类,再进一步细分为30多种活动。如日常生活类包括买菜、接送小孩等;运动建设类包括广场舞、遛狗、太极等;交往休憩类包括聊天、晒太阳、围观等;娱乐休闲类包括下棋、打牌、栽种花草等。调查显示,老年人各种活动类型占比依次为交往休憩类占31%、娱乐休闲类占37%、日常生活类占24%、运动健身类占8%,前两类活动共占据了68%,而运动健身类则与前两类分别相差较大。在具体的活动内容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散步(15%)、聊天(13%)、棋牌(13%)、购物(12%)、围观(11%)。

(二)老年人活动的时间规律

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观察发现,老年人的社区活动在一天中呈现出一个近似“M”型的规律,上午和下午分别有一个峰值(图1)。第一个峰值在8:00—10:00,活动类型主要为日常生活类和交往休憩类(占比59%);第二个峰值在14:00—16:00,活动类型主要为交往休憩类和娱乐休闲类(占比67%)。老年人活动人数达到顶峰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10点半以后在主要活动空间中几乎没有老年人活动,零星分布于社区的道路与宅间绿地,18点以后在社区中活动人数整体上偏少,主要集中在社区专门的健身场地。

图1 研究区老年人活动时间规律

(三)老年人对社区公共空间的需求

老年人日常活动类型的偏好决定了他们对公共空间的选择。通过全天的观察与记录,将上午和下午两个时间段中各活动空间的高峰人数进行叠加来分析老年人对活动空间的偏爱程度。结果显示,多个活动空间中出现了老年人的聚集活动,步行道为线型空间,同一时间内散步人数呈零散分布,而散步是社区活动中人数最多的一项(占比15%),因此是社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其他空间为面状空间,面状空间中集聚人次较多的依次是中心广场(最高27人)、邻里中心(最高25人)、养老中心(最高15人)、住宅出入口(最高14人),宅间绿地中却几乎没有人活动。大部分老人表示几乎每天都要到这些空间活动且逗留时间较长。

(四)老年人对公共空间品质的需求

公共空间品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社区活动的参与度与满意度。适老性的空间品质应该是舒适安全、方便使用,不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同时具备无障碍化设计,设施齐全、功能多样且景观良好,对老年人有足够吸引力⑩。调查显示,33%的老年人追求公共空间的舒适安全,20%追求设施齐全,17%追求景观良好,12%追求无障碍化。此外,功能多样(8%)、可达性高(7%)、方便舒适(2%)等因素所占比例较小。

(五)老年人对社区设施的使用情况

通过访谈发现,老年人对社区的养老服务类设施使用率偏低,如由社区和老年中心提供的日常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仅有27%的老人表示经常使用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设施,主要是偏向医疗养生类的讲座。表示几乎不使用和偶尔使用占73%。但对社区公共空间中的休闲娱乐设施使用情况调查发现,老年人最常使用的设施是商业服务系统设施(75%),其次是休憩系统设施(53%)和健身系统设施(45%)。

(六)老年人对社区公共空间适老性的满意度

从老年人对社区公共空间整体的满意度上看,老人对社区公共空间整体上“比较不满意”,均值为2.68。具体而言,有35%的老年人对空间适老性表示为比较不满意,表示一般的有28%,两者超过60%,说明社区公共空间整体环境质量偏低。具体来看,老年人不满意的空间依次是步行道(t=4.085,p=0.000)、宅间绿地(t=3.902,p=0.001)、住宅出入口(t=2.187,p=0.003),分别占比35%、25%、18%,说明这几类空间是最需要优化的空间。

从老年人对社区设施的满意度上看,老人对社区设施的满意度为“一般”,均值为3.02,占比最大的是一般(42%)和比较不满意(23%)。说明社区内的老年活动设施很大程度上存在不适老的现象,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活动愿望和迫切需求。具体来看,老年人对夜间照明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健身设施、无障碍设施较为满意,对道路交通设施(t=5.002,p=0.000)、环境卫生设施(t=4.536,p=0.000)、休憩座椅设施(t=4.083,p=0.003)这三项设施表现出较多的不满意,占比分别为66.7%、51.7%及41.7%。

三、讨论

老年人社区活动的时空固定性和集聚性。由于感官系统退化、神经系统退化、运动系统退化等生理上的特点⑪,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偏向于一些低强度的活动,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⑫⑬。老年人的作息较为规律,在日常活动中偏向于选择熟悉且安全的环境进行活动,且时间和空间都较为固定。老年人为了避免产生孤独感,或为了获得邻里间的认同感等⑭,外出活动时偏向于找兴趣爱好相同的伙伴以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调查显示,88%的老人选择团体活动,仅有12%的老年人独自活动。这部分老年人并非喜欢单独活动,而是由于生理上的限制,或者文化水平差异,在人群中找不到适合同伴,只能独坐晒太阳或散步。

老年人对活动空间及设施的高品质需求与供给低质量的不匹配。适老性社区内部道路的设计应该首先满足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⑮。在安全性方面,应做到人车分离,步行道避免穿越停车场入口和机动车道。在舒适性方面,要形成连续的步行体系,道路平坦,高差小,照明充足,满足无障碍通行的要求⑯。调查发现,老年人日常活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步行道,但由于社区建成时间较早,道路较窄,步行道不清晰,人车不分流,交通混乱,在道路上散步的老年人安全无法保障,造成这一空间的供需不匹配。老年人在进行社区活动中最关心的是安全问题,安全问题作为老旧小区适老性空间品质的核心,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参与度和满意度⑰。在活动设施方面,老年人对社区提供的服务设施的使用率较低,主要原因是社区提供的服务设施不符合老年人的需求,或者社区举办的养老服务内容没有吸引力,老年人提不起参与到活动中去的兴致。老年人对休憩系统设施,如休憩座椅的需求较高,但由于休憩座椅布局不合理且舒适度较差,造成了这类设施的供需不匹配。

老年人对活动空间及设施的需求与老年人对其满意度的不匹配。老年人需求较高的活动时间分别是步行道、住宅出入口、宅间绿地,但老年人对这几类空间的满意度较低。大部分老年人对宅间绿地的满意度最差,较少逗留或从不逗留,主要原因是活动空间狭小,却堆放较多杂物,卫生条件差,无人管理,还存在私家车乱停放占用空间等现象。社区内的道路交通设施、环境卫生设施、休憩座椅设施等成为该社区公共空间适老性最主要的矛盾。因此,对于满意程度明显偏低的设施需要及时优化改造才能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舒适。

提高老年人社区活动满意度的对策建议:(1)充分挖掘存量空间,有效利用闲置空间。对宅间绿地等闲置空间进行整理再创造,严禁居民乱搭乱建、乱停车、乱堆杂物,将其重新恢复为宅间绿地的功能,同时根据社区内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增加新功能,将闲置的空间改造成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微空间。(2)提高道路的可步行性和安全性。老旧社区无法进行道路拓宽,人车分离也无法实现,但应将干扰交通的杂物清理干净,不影响车辆通行并且保证救护车辆的通行,同时明确区分人车通行界限,将老年人步行安全放第一位。对步行道的路面状况进行提升优化,减少道路坑洼现象,降低步行区域不连续性,提高老年人步行的安全性、舒适性,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步行环境。(3)依据老年人的活动规律和需求优化适老性的空间和设施。根据老年人活动的时空固定性和集聚性,对特定的场地和需求量大的设施继续保持与优化,无人使用的设施进行去除或定期开放,以腾出更多的可利用空间供给需求量大的活动类型。根据老年人的需求重新调整休憩座椅的布局,提高舒适度。丰富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例如日常照料、家政服务、休闲娱乐等。

注释:

①范书南,郭海岚,董雪.中国老年人养老模式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4):996-999.

②柯鑫,苌曼曼,贾君兰,等.国内2010年-2019年住区适老性研究进展[J].华中建筑,2020,38(11):17-22.

③余为益,胡红.城市休闲绿地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上饶中心城老城区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8(4):69-75.

④赵立志,王兆海,韦刚夫.北京1980年代典型老旧住宅适老性改造初探[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4):23-27.

⑤宋凤轩,康世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旧小区改造的困境与路径[J].河北学刊,2020,40(5):191-197.

⑥Van Cauwenberg J,De Bourdeaudhuij I,De Meester F,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J].Health and Place,2011(2):458-469.

⑦邹佳熹,王司雨.既有社区中的适老性环境改造研究[J].绿色科技,2020(4):146-148.

⑧熊华希.基于老年人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的社区适老性更新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9):30+59.

⑨王小荣,贾巍杨.社区养老实态调研与满意度评价指标初探[J].建筑学报,2014(S2):157-159.

⑩贾巍杨.社区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初探[J].城市规划,2016,40(8):65-70.

⑪黄建中,吴萌.特大城市老年人出行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以上海市中心城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5(2):93-101.

⑫谢瑱宇.基于PSPL调研法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性提升研究——以苏州市滨河花园三期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10):71-73.

⑬董倩楠,靳岩鹏,张小丽,等.不同文化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3):3297-3299.

⑭刘慧玲,田奇恒.社区活动开展视域下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路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14):3571-3576.

⑮刘聘,南楠.城市住区道路空间适老性研究——以徐州市国基城邦住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2):193-194.

⑯王荟荟,张文韬,李旭.嘉兴市老旧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研究[J].建筑与预算,2020(9):41-44.

⑰宋凤轩,康世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旧小区改造的困境与路径[J].河北学刊,2020,40(5):191-197.

猜你喜欢
步行设施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魔方小区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民生设施非“摆设”
步行回家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机电设施非正常损坏理赔修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