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培养

2022-10-16 18:22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岱峰中心小学洪丽雅
少先队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光荣感使命感归属感

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岱峰中心小学 洪丽雅

随着钟声的敲响,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岁诞辰,在这百年之中,有着太多的荣耀与辉煌。少先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但在组织建设、教育活动中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有些活动忽视少先队主体,弱化少先队组织教育形式,脱离少先队员生活实际。少先队员参与活动时,并没有很强的光荣感、归属感与使命感,进而造成他们参与少先队活动的欲望不强烈,主动性不高。面对这样的情况,要充分了解当代少先队员的基本诉求,明确少先队员的成长取向,让少先队活动能够做到全面性、多元性、发展性,以此培养少先队员的基本核心要素,建设符合时代特征的少先队员。

一、体现少先队员主体性,增强光荣感

当少年儿童接过红领巾的那一刻,他们不仅承担了少先队员的那份责任,更是沐浴了少先队员的那份荣光。然而当前少先队的建设过度重视道德约束,让学生关注少先队员应有的那份责任,却忽视了他们本有的主体性,进而造成责任感与光荣感的失衡,其光荣感不仅没能得到满足,道德的约束、责任的压力,反而极容易造成学生的言行不一。组织性作为少先队的本质属性,也就决定了少先队的建设必须要以学生为根本。由此,要引导少先队员的主体认知,让他们能够自己认识到,自己才是少先队教育活动的“小主人”。少先队对学生的影响,也要通过他们自己去完成,自己去实现,少先队的那份责任就不再是道德的约束,而是一种激励。

如,可以开展“一日校长”“一日主任”等活动,通过设置相应的服务岗位,为少先队员创设“主体性”的教育氛围,以此通过实践活动来体现少先队员的“主体性”作用。而这样的“设岗服务”,不仅能够让少先队员践行自己的责任,更能够通过服务活动,体验到作为少先队员的那份光荣感。当然,这种“主体性”的活动,要强调少先队员年龄的适宜性,凸显活动的分层性。这就要求辅导员教师要根据自身小队成员的年龄段,重组、筛选,或降低活动内容,或提升活动标准。

二、丰富少先队组织教育形式,增强归属感

当下少先队员在教育活动中的普遍表现为缺乏激情与责任,部分辅导员常常归因于学生的态度不端正,而造成这样现象的根本原因却是少先队员缺乏归属感。他们在活动中会存在“自己是可有可无的人”的错误认知。由此来看,小学少先队组织首先要增强少先队组织教育形式,创建少先队文化教育场域,发挥应有的教育力量,让“文化”影响少先队员,从而产生实践的信念与行为,让其具备归属感。

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少先队特有的文化标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自身的归属感。如,建设少先队文化场,如基础阵地的红领巾监督岗、鼓乐队等;宣传阵地有黑板报、广播站、微信群等;兴趣阵地有科技、文艺、体育等多个红领巾社团。少先队相应的教育活动,依托各个场所阵地展开,以此渗透相应的文化教育。

举例来说,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笔者所带的“金苹果宣传小队”开展了“勇敢的战士——解决烦恼我能行”的宣传活动,以宣传场所阵地为根基,学生们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达成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每个人在其中也有了不同的收获。

三、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要回归生活,增强使命感

很多家长反馈,自己的孩子回家后并不会主动干家务,随地扔垃圾也是常有的事情,在家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却极为优异,与家长的描述判若两人,这也让笔者意识到了极为严重的问题,少先队员的使命感仅存在于学校,少先队教育活动与生活是脱节的。

提高少先队员思想道德素养是小学少先队建设、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内容,而道德素养产生于生活,它促使着学生向往更美好的生活。由此,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要回归于生活,密切联系少先队员的学习、家庭与社会生活。在体验中,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习惯,这样他们才是真正的少先队员,才具备国旗一角的那份使命感。

笔者所开展的少先队教育活动,比较注重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如笔者所设立的家庭“服务岗”,少先队员们可以“当一天爸爸”或“当一天妈妈”等角色扮演,从自家实际情况出发,并撰写相应的“角色扮演”心得,在队内交流,这样,少先队员不仅能够对“家庭生活”重新认识,更是对“少先队员”的使命重新认识,以此重新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猜你喜欢
光荣感使命感归属感
价值感与归属感
中小学教师感知使命感对践行使命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让光荣感与少先队同行
聚焦改革促体验 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
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几点做法
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几点做法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工作使命感:一个正在复苏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