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导论》课程“三度”教学设计

2022-11-05 02:10施鲜丽郝艳龙
武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教学内容

施鲜丽 郝艳龙

三亚学院体育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1 课程“三度”建设的内涵

1.1 打造“金课”: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国家导向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要求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着力解决本科教学中教师精力投入不到位、学生精力投入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一要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二要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要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

1.2 课程“三度”建设:学校提升课程质量重要举措

提升课程质量对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在教育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前沿地位,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贯彻落实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印发《三亚学院课程“三度”建设指导性意见》《三亚学院课程“三度”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推动高等教育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要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抓住信息技术变革机遇,推动课堂革命;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为学生合理“增负”,加强课程饱和度、课程深度和学业紧张度建设。可见,以课程“三度”建设为抓手,是学校落实教育部对高校提升课程质量统一要求,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1.3 “三度”建设路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课程“三度”建设首先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师对教学的关注和投入,通过“三度”建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其次,加强课程设计和课程过程管理。把课程置于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分析,把握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地位和作用,对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课程先修后修之间的联系、同类课程之间的联系),再对课程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优化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和改革考核方式,最后通过实践进行总结。再次,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学生学习产出和学习能力提升作为评价课程的主要标准,通过课程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方法、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

2 《中国武术导论》课程“三度”教学设计

2.1 《中国武术导论》课程分析

《中国武术导论》是“高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必须开设的三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中国武术导论》是一门系统阐释和介绍中国武术理论的课程,着重于突出武术的文化特色,认识武术的文化特性及内涵,了解武术与其他文化形态的相互影响及关系。通过学习本课程,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打好理论基础,开拓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视域与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与探索精神,深化学生对于武术文化属性的理解,指导学生学习武术技能,进一步明确武术传承传播的历史使命,增强民族自信心、责任心和使命感。

2.2 优化课程教学目标维度,明确学习成果导向

培养目标是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方向、规格和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课程承载着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课程质量高低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建议应从价值观、思维方式、专业方法、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五个方面制订课程教学目标。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武术理论知识,学习武术文化精神的相关内涵,进一步明确武术传承传播的历史使命,增强民族自信心、责任心和使命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思维方式目标:了解武术文化所蕴含的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哲学原理:“内外兼修、讲究和谐的人文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刚健有为、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等相关内容,影响学生领悟人生、调节身心思维方式的形成。专业方法目标:学生学会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掌握武术的基本理论,认识武术的文化特性及内涵,了解武术与其他文化形态的相互影响及关系;获得指导武术专业技术学习的方法。专业技术目标:学生掌握武术基本理论,为学生系统学习专业技术和训练打好理论基础,开阔学生专业视域与文化视野。职业能力目标:具备武术文化鉴赏能力和科研能力,具备创新与探索精神,具备查阅文献的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传承与传播中国武术。

2.3 拓展教学内容,提高课程饱和度、深度

2.3.1 更新教材内容,拓展课程深度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由邱丕相、蔡仲林、郑旭旭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导论》,该教材是由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普通高等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主干课教材。教学内容主要有:中国武术概述;武术的内容分类;武术的功能和作用;武术的技法原理;武术文化的基本精神;武术的审美特征与美的表现;武术与古代兵学;传统武德与当代社会意义;武术的传承与传播等部分组成。该教材出版较早,武术新的发展成果和创新的研究成果还未新修订,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本门课程,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如《中国武术史》《武术理论基础》《中国武术教程》《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等,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同时提供网络学习资源中国武术协会官网以及中国武术段位制官网,及时了解中国武术发展动态信息。

2.3.2 扩充教学内容,拓展课程广度

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内涵建设上存在着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匮乏,教材更新较慢,课程内容陈旧。在选定教材、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求学生阅读大量有关中国哲学、伦理、医学等方面的书籍,以便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武术理论基础知识,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扩充中国武术史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厘清武术学科知识脉络,理解武术的概念,武术的功能;扩充中国武术的地域特征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武术代表性拳种;扩充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相互影响;扩充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与健身作用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深入了解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健身价值。

2.3.3 优化知识结构,促进知识迁移

对中国武术导论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形成总的知识框架,然后对专业知识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形成相关知识链,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知识结构,再通过拓展教材中未更新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广度、拓展知识深度,促进相关专业知识的迁移。例如:在讲授武术的功能和作用时,要重视健身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将武术的健身功能服务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拓展学生的视野,思考如何引导和激励群众参与武术科学健身;弘扬尚武精神,加强武德教育,倡导武化终身教育,增强民族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讲授武术的传承与传播同时重视武术的文化特性,保持武术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同步,加强传统武术的挖掘与保护,支持民间武术活动开展;推进武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武术发展水平。在讲授武术文化的基本精神时,先拓展讲授武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结合历史实例讲授武术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的进取精神,“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和谐思想,“和谐尚中、兼容并包”的中和精神,“直觉体悟、知行合一”的“直觉”式“体悟”的思维范式,“刚健有为、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等,充分挖掘中国武术导论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使学生深入了解武术文化的基本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责任心和使命感。

2.4 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

2.4.1 参与式教学,提高师生互动质量

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革命。在《中国武术导论》课程教学中改变原有灌输式教学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运用翻转课堂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与学习,提高师生互动频率和质量。例如,在“武术的技法原理”一节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通过模拟实战演练的形式,学习体会武术招法原理、劲力原理和练法原理。学生通过实际演练,相互观察、讨论,活跃了教学气氛,既满足了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也体现了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此外,设计四个专题--中小学武术进校园、武术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传统武德的当代教育价值、新媒介时代中华武术的传播,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在课前通过查资料,对专题进行研究,以小组形式在课堂进行汇报,然后进行集体讨论,教师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思辩能力。

2.4.2 探究性学习,注重知识理解与应用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既要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现实问题相结合,模拟真实情境,使学生体验所学知识在实际解决问题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加强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应用的理解,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传统武术流派的分类”一节教学中,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查阅资料典籍,然后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对武术的当代价值和新媒介下中华武术的传播进行思考,用身边的武术时事和武术热点事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探究知识”中解决问题。

2.5 改革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考核

教育部本科大会精神提出要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中国武术导论》课程考试分三部分:考勤占15%、平时作业占30%、课堂测验占15%、期末考试占40%;可以看出本门课程考试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考勤、平时作业、课堂测验)占60%,终结性评价(考试)占40%。课程考核方式的设计应能较好反馈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过程性考核突出课前预习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课后学习时间投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考核,课前要求学生投入一定的时间来预习教材内容,阅读课程相关的经典书籍、专业学术期刊,以及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等,做读书笔记或读书报告;并把阅读与课程考核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测验、提交读书报告、任务演示等方式检验学生完成情况。期末考试卷降低知识性考核题目比例(分值比例为40%),采用开放性问题、实际应用问题等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试题(分值比例为60%)。如:论述传统武德的当代社会意义;鼓励“非标准答案考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命题时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在成绩评定时关注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3 结语

课程“三度”建设需要从教师观念、学习技术、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对课程持续的关注和投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等,通过课程“三度”建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武术教学内容
中华武术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武术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