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德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2-11-05 02:10赵光勇
武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武德武术思政

赵光勇

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上海 200438

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千年的传承与流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传统武德作为习武者的道德规范,其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思想精髓,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观现实相关研究发现:一方面,在西方强势文化下,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武德,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刚健自强精神,本应该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浓厚、课程本身衔接不紧密、内容选择不适当;传统武术在大学里已经奄奄一息;武术在校园里渐行渐远等现实问题,导致优秀传承武术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对传统武德活体传承史料的挖掘太少,以及后期创新融合发展不足等问题,导致传统武德本身也面临着校园文化传播缺失和民间传承丧失的局面。所以,在大力倡导传承和保护优秀传承文化的今天,对于如何实现传统武德融入思政教育的“双创性”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传统武德融与思政教育内涵的联系

传统武德作为古代习武者的行为规范,以“仁”“义”“信”“忠”“勇”为核心内容,以“内圣外王”为终极追求。武德,最早始见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但这并非传统武德,只能称其为原武德或早期军人道德。蔡仲林、周之华认为,武德,既武术道德,是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虽然,武德一词出现很早,但被用到武术中却是很晚的事,在儒家文化长期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仁、义、信、勇”的内容。周伟良则把武德的内容看作众多交叉重叠起来反应民间武术群体的伦理之网,武德的内容体系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类,即:日常道德,一般社会生活中的日常道德,尽管有着很广的宽泛性,但它是建构传统武德的基础;习武要求,大致包括道德意志品质,人伦规范两方面,它在习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作用;侠义精神,它是传统武德中熠熠生辉的集中体现,也是为习武者所设计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社会责任和人格修养两个方面。尽管,传统武德中一些思想有明清封建社会的时代性,但是,传统武德所蕴“忠”的爱国主义精神,“义”的价值,及“仁”的和谐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主要包括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大部分组成。在理论层面,思政教育主要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大方面,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发挥不同的作用,有着特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遵循不同的教育规律,具有不同的教育机理。在具体的实施上主要有“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种方式,前者是一种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2014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 年)》,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之中,出台《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划》,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并选择了一批试点学校进行推广。而后者是一种课程,既“思政课程”。但是不管是哪种思想,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价值,将各种理念和价值融合于思政教育当中,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形态和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二者的关联性方面,表现在思政教育德的“立德树人”,与传统武德教育的“尚武崇德”,据有本质性的共同价值趋向。从传统武德的基本内涵和形成过程来看,它与思政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形成具有一致性,同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范畴。传统武德主要吸收了侠的精神和传统伦理的思想,及传统的用武治德理念。而后,逐步发展成为习武者处理人与人、与社会、与国家关系的价值观。而思政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立德树人”,传统武德的信念是“尚武崇德”,“以德树人”是二者共同的核心理念。况且,道德和法律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约束人们行为使人向善的一种力量,传统武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教育的方式去规范人的行为,这有利于思政教育的行为化发展的落实。所以,想要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就需要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来将新时代的内涵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无论“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还是“思政课程”的推行,以传统武德教育作切入点和载体,都能很好地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2 传统武德的思政教育价值

2.1 传统武德精神内涵可以作为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源泉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还不够丰富,尤其是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容比较匮乏,传统道德内容不够全面。而传统武德“仁”“义”“忠”“信”的主要内容,符合当今社会主流思想教育的建设,可以作为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传统武德精神内涵是做人的道理,强调人与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传统武德“仁”的思想中,对长辈的“仁孝之心”,对同事的“仁厚之心”,都体现出了传统武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尊重”“宽容”“人格平等”的伦理精神。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传统武德强调见义勇为,以匡扶正义为己任,做事要正义、正派,有正气,这与我们倡导社会主义“义利统一”的义利观,是完全统一的。在面对国家危难存亡之际,传统武德强调“侍国以忠”,为侠之大者。这正如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同样,在这种重视群体利益,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道德价值取向涵养下,涌现了许许多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武者。如“神拳大龙”蔡龙云等不畏强敌,飞登擂台,巾帼英雄,秋瑾精神等。因此,传统武德的精神内涵符合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突出文化自信。

2.2 传统武术是思政教育行为化的有效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即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介体。教育介体是联系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中介,是实现教育目标、内容、任务的手段和形式。文体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传媒等都被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而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说,把武术作为其行为化教育的载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伴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民族特色项目,其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基础。现阶段,随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各个地方的高校也大都开设了武术选修课,接受武术教育的高校学生也越来越多,这也为武德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对于思想课程来说,相比于传统说教的思想教育,通过传统武术动作的手、眼、身、法、步等来展现人类蓬勃的生命活力,可以使学生们思想和行为上都受到影响。同时,通过历代武术偶像的“仁”“义”“忠”“信”精神,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切身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武德意蕴。来彰显传统武德的魅力,提升高校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传统武德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2.3 传统武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讲好传统武德的故事,是传统武德提高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中国传统武德文化这朵奇葩,萌芽于人类懵懂的远古时代,经过几千年的绵延发展,散发着它古老而神秘的东方魅力。课堂教学是思政的主战场,渗透优秀德育文化尤其有利于实现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中国精神的课程思政目标。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基础,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弘扬民族旋律的主战场,那么大学教育就应该是讲中国故事的前沿阵地。国家也一直在倡导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注重运用礼仪,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武德融入思政教育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振奋民族民族精神。传统武德是明清时期侠与儒的融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上海体育学院思政金课《中华武德》,主讲者为上海体育学院邱丕相老师,邱老师以其70余年人生阅历和武术见闻为素材,以文化传授、技术讲解、故事叙述为一体,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武术人特有的德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传统武德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在儒、释、道、墨等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爱国、进取、包容、实践和合作等一系列精神实质,而教授这些德育思想能够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价值,以实现文化自强和自信的目的。

3 传统武德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3.1 将传统武德引入思政课程教材的编写内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思政教育离不开教材的完善,武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承载了中华文化思想的核心内涵,把传统武德引入思政教材,既可以让当代大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又有利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况且,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思政课程教材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编写的,虽然确保了教材质量,但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认为教材中的理论与案例脱离生活,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对于传统武德融入思政教育,首先需要推进明清时期武德与侠文化的研究,编撰具有思政理念的武术专业的武德教材,为传统武德引入思政教材打下基础。一方面,以传统武术中的偶像事迹为典范,在已有的教材的基础上融入地方性传统武德文化,来进一步充实大学思政课程的内容。如上海“神拳大龙”蔡龙云精神、精武精神等,将这些事迹加入思政教育教材,远比传统的说教更容易接受。树立传统武德高尚武的榜样精神,可以突出传统武德“言传身教”“崇武尚德”的理念,也可以让统武德的优秀文化内涵,更加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才更容易将中国传统武德文化融入到思政课程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武术展示进行课堂互动,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以达到言传身教效果,将本来枯燥无味的思政课氛围变的更加活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传统武德融入思政教育需要秉承学以立德的精神,使学生通过教材领略传统武德文化,进而吸引广大学生对武术习练与武德修养的兴趣,通过武德来正其身,进而实现树人的目的。

3.2 培养具有武德与思政双重素养的师资力量

师资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导地位,在完成教育授业解惑过程中起着纽带的作用,但是,拥有传统武德素养和思政专业知识的师资却极为缺乏。在中国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不可能成为一个能结合中国文化特点和用中国话语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师。在思政课程教育过程中,教师素养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知识渊博的老师,通常会赢得学生们的认同和仰慕。所以,思政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其传统文化知识的底蕴,把教师打造成多层次的人才,进而提升他们的自身影响力,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浓厚的激情和兴趣:一方面,从思政课程来说,可以积极挖掘本校的资源,来完成传统武德融入思政教育的校本课程,鼓励有武术专业背景的思政老师进行尝试性改革。同样,也可以聘请武德高尚的武术专家教师进行讲座培训,不断增强师资力量,为传统武术融入思政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对于课程思政而言,要强化师资源头,编写传统武德教材,在武术专业开始传统武德课程。因为,随着高校公共体育中武术公选课的开设,新增的师资力量虽然可以技术的教学,但是其言传身教的武德素养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程度。故培养具有双重素养的教师,是突破传统武德与思政教育融合瓶颈的关键。

3.3 全方位度营造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思政教育的环境影响因素不能忽视。尚德方立德,崇武以树人,传统文化精髓的良性熏陶在营建良好社会风气与正义方面展现出的作用愈来愈突显。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地域性文化的交流也越来密切,在西方文化纵横与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学校更应该通过多角度营造尚武崇德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所占有的资源进行线上与线下结合,将传统文化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表现出来。短视频如今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双微一抖”等新媒体文化传播平台来营造崇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武德文化的校园氛围。也可将传统武德文化在校园建设中表现出来,教学楼的装饰、文化长廊的元素等,将优秀传统武德文化的魅力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审美趣味。现在大学基本都建设了自己的网站,以此为契机,能够利用优化传统文化发扬渠道,把大量理论转化为音频和视频等富有感染力的渠道提供给学生来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核心能量。另一方面,鼓励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进行传统文化作品的创作与推广,营造属于传统文化本身的校园主流文化。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思政课教学的特色教育资源库,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形式将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有机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建立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是二者融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由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出演的大师剧《蔡龙云》,以及最近流行《叶问》系列影视等,都是非常成功的代表作品。通过武术大师的形象来立德,既展现了武术不仅是一个强身健体的技能,还是立德树魂的民族精神。所以,这种地方性特色文化作品,既是营造校园氛围的主流文化,又是落实思政教育核心理念“立德树人”的载体。

猜你喜欢
武德武术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华武术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中华武德通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