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传统武术文化二者相容对高校育人的共鸣探究

2022-11-05 02:10靳志鑫
武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育人

靳志鑫

1.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0;

2.山西科技学院,山西 晋城 048000

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中华灿烂文明的宝贵遗产,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赞许并强调:“我们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梳理和萃取,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武术文化在冷兵器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其汲取了儒教、道教、佛教等思想流派的精髓,逐渐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主体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塑造了以其技击之术,精忠报国,守土尽责,不惜血洒疆场的勇武;为民除害,惩恶扬善,不惜成仁取义的豪情。

1 课程思政的本源

课程思政的涵义,就是立足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过程。课程思政的本源就是要开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目标,将传统教育以“传道授业”学习知识、技能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进行价值溯源。故孔子曰“君子不器”,实则以教育的主旨在于“育人”而非“利器”,已形成德才兼备,方正贤良的内在德行。课程思政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要充分挖掘和提取隐含的思政元素,在教育的各环节中“潜移默化”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情境,让大学生在面对日后多元化社会环境中,即遇“困境”,也能使其主观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科学和理性,而不嬗变。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汲取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及多媒体资源,让大学生在每一堂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为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使命。

当下课程思政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院校开展立德树人的两大抓手,我们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融入课程思政的课堂教育主渠道,要让高校大学生以如沐春风,和声细语的教育方式,系统科学的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协同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要依托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也要将立德树人融入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全方位树立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要全面有效的发挥两大抓手的育人功能,以形成合力,同向同行,以构建精准对接“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阶段,帮助我们的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 解读传统武术文化价值

传统武术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利刃”,在历史的战争硝烟中从未缺席。传统武术依据其受用对象的不同被划分为军旅武术和民间武术。军旅武术旨在捍卫统治阶级的疆域,而民间武术,其主要是为保家护院、经商护镖、强身健体为意图。在火器尚未普及的封建年代,武术成为了防身制敌、攻防兼备的利器,习练武术也逐渐成为追逐功名利禄或韬光养晦隐匿于世外桃源的大隐风气。武谚有“习武先习德,学艺先学礼”,将“德”放在习武选才的前面,可见古人传授武艺给后人以德为首,十分注重徒弟的德行和人品。一个人不具备优秀的武德,其武艺越高,危害性也就越大。常言道“有大德,方有大成”,只有具备习武的良好思想修养,才能以其技击之术,精忠报国,守土尽责,不惜血洒疆场的勇武;为民除害,惩恶扬善,不惜成仁取义的豪情。传统武术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和社会斗争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文化瑰宝,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及涵盖儒教、道教、佛教等思想流派的精髓,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古典哲学及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传统武术文化以其舍生忘死地爱国精神,坚忍不拔地进取精神,厚德载物地包容精神,让习练者德艺双馨,以实现其自我和社会价值,建立自我约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普适社会规范。

2.1 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同时也是传统武术文化中表现极为突出的精神特质。传统武术对家国情怀是从未间断的精神传承,是行孝尽忠、舍生忘死、慷慨赴义的壮志,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家国情怀是不曾间断的血脉,是血溶于水的亲情,是传承不辍深埋于骨髓里的民族基因。古往今来,王朝兴亡更迭犹如白昼与黑夜,数以万计的将士血洒疆场,照亮历史前进的车轮。无论是战神名将保家卫国的视死如归,还是封狼居胥驱逐匈奴捍卫疆域的民族大义。传统武术文化给予世人以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民族义举与爱国情怀,是不同历史背景下所表达的弹性社会价值,更是一种普世的思维活动方式和心理境界。

2.2 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

武术强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即是对习练者武术基本功的操练,同时也是对其意志品质的磨练和考验。武术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的技击之术,与我们现如今任何一门体育运动所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运动目标“异曲同工。所以优异的运动成绩或赛场的一鸣惊人,都是建立在运动员的每日辛勤努力和挥汗如雨的训练毅力。对于我们的传统武术其自身所具备的如繁星般的拳种与套路让我们望而生叹,更让我们值得称赞的便是其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武德精神。传统武术中的“一招制敌”并非小说或电影的转瞬即逝,而是夜以继日的辛勤努力,持之以恒的不懈忘我,常年重复磨练的单一动作,是一次次磨掉老茧而又生出新茧的泪水与血水的交融。习练传统武术需要坚韧的毅力、持之以恒的决心,百折不挠的勇气,方能狭路相逢直面强敌敢于争胜的信心,让受用者在技能与心灵上双重加持,犹如利刃出鞘的“亮剑精神”。

2.3 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人们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又一特殊的精神特质。我们所尊崇的传统文化以及其分支的传统武术文化,都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汲取了儒、墨、道、佛等本土和外来的思想流派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思想。衍生于传统文化的武术文化也自构一包容体系,以技击动作的舒展与刚柔并济,搭配阴阳虚实,以拳法风格突出传统武术文化对各类思想流派的吸纳。在武德方面,传统武术文化则以不矜不伐、有礼有节的为人处世原则,在社会层面给予世人以贵和尚中、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及豁达开朗的胸襟。“未曾学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学德”是传统武术文化对武术礼仪和武德作风的精神升华,是礼教和谐情境下锻造胸怀宽广,虚怀若谷的侠肝义胆。

3 课程思政与传统武术文化的共鸣

2020年6月5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旨在构建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该《纲要》从九个方面系统的阐释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目标、专业分类、质量评价、条件保障等举措。首先,《纲要》出台标志着课程思政已经步入全面化、体系化建设,为课程思政的高校建设工作给予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其次,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高校大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媒介获取各类不良信息屡见不鲜,虽有舆情监督,但仍捉襟见肘。不良信息将会误导和扭曲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引导和树立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却略显“势单力薄”。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加以提取和改造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以丰富和扩充自身体系的建设。传统武术文化的融入,将“完美契合”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与传统武术文化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以满足新时代下高校育人工作的新使命。

3.1 不谋而合的教育理念共鸣

课程思政的本源就是要开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目标,将传统教育以“传道授业”学习知识、专业技能有效转化为育人元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浸润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实现大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是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因为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异化,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进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是我们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最基础最根本的高校育人工作。

传统武术既要重视技击动作的学习,也要注重武德品性、精神境界的育人教育。在传授武艺的过程中,逐渐磨练习练者的意志品格,教化其武术礼仪,陶冶其心性修养,形成了民族信仰、理想信念及道德准则等价值理念,而该理念将会在师徒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的侠义之举。而习武者在社会活动中将顺从内心的价值理念,遵循“侠肝义胆、扶危济困、匡扶正义、嫉恶如仇、拔刀相助、助人为乐”等信条准则。传统武术文化由于特殊的本土文化背景和宗教学说,赋予了更多的拳种的诞生与发展,但是其贯穿习武学艺始终的道德标准、武术礼仪、价值理念,都将潜移默化的提升了习练者的自我修养,强化了其自我的社会价值与责任,为营造和谐社会的有序稳定发展,培育了坚定的隐形“守护者”。

3.2 不谋而合的教育内容共鸣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校大学生将是我们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充分依托课程思政的课堂育人路径,坚持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和办学方向,要让我们的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我们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理论学习,注重符合中国国情的传统文化引入做到知行合一,是我们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金石所在。坚持文化自信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脊梁和灵魂。因为它是无色无味、无形无相渗透感染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历史进程,左右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激励着民族的崛起与复兴,是中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核心价值。

传统武术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恒星,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民族基因。传统武术文化由于特殊的本土文化背景和宗教学说,其被赋予了许多的神秘色彩,形成了以宗教、宗族、哲学、养生、兵法为内容的内核,及以行云流水、身轻如燕、刚劲有力、气吞山河的外在技击动作特征的外沿。传统武术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着富有弹性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引领。首先,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是我们对其最直接的认识。无论是我们的四大名著,还是民间故事传说,其化身正义,救人于水火的侠义之举,保黎民之安康,则一直是传统武术文化育人的基本准则;其次,在民族大义和国家危难的紧要关头,传统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价值理念,都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如大唐末年,已与帝国失联四十年的西域都护郭昕,依旧孤军奋战率领早已须发皆白的将士坚守大唐疆土,直至全军覆没的孤军精神,是传统武术文化民族大义的旨归;最后,传统武术文化的“崇礼”是其伦理道德的根本,是传统武术沿袭千百年注重礼教的育人传统,那么武术礼仪的教育也逐步构建武术传承关系的确立,并逐渐塑造了知礼仪、懂感恩、明是非的普适社会规范。

3.3 不谋而合的教育主体共鸣

课程思政的育人主体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充分依托课程思政的课堂育人功能,坚持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和办学方向,要让我们的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培养对党忠诚的爱国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不断激励中国青年把自身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前途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新时代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广大青年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

在传统武术的传承过程中,“择徒”是一项严谨和庄重的内容。由于武术长期受到宗法制度、宗教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制约,武术传承方式出现了保密性和保守性等特征,对传承人数量的将带来直接的影响。同时武术拳种各门派对择徒极为严谨,因为传统武术文化 “崇礼”,徒弟素质的优越将直接关系到门派的辈嗣繁盛。如若择徒不佳,学艺后欺师灭祖、飞扬跋扈、滥杀无辜,首当其冲便是授业老师及其门派,将会遭受社会及同行门派的口诛笔伐。相反刚正不阿、锄强扶弱、忠肝义胆,其门派的发展将会枝繁叶茂,所以传统武术一直坚守“道德决定论”的择徒标准。传统武术文化中的武谚提到“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拳以德立,无德无拳。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都是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逐渐积淀形成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育人
传统武术怎么了?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华武术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