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世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历史考察

2022-11-05 02:10何志芳史儒林
武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吐谷浑青海

何志芳 史儒林 李 强

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反映着人类的社会生活面貌,体育活动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影响着该地区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青海省是多民族聚集区,有五十四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47.71%。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72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的98%,世居民族主要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青海各民族长期杂居,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进程中,孕育出了一百多种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们不仅沿袭了各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而且在多民族文化碰撞和交融中为其发展开拓了更为广泛的空间。许多宝贵的体育文化资源不仅集竞技、娱乐、健身、观赏于一身,而且蕴含着各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着各民族特色的重要历史文化记忆,还担负着教育、交流、文化传承和促进个性形成等社会功能。因此,对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历史进行梳理和考察,可以更好探析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更利于对其传承与保护,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1 远古及夏商周以前青海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历史状况

早在二三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青海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小柴旦湖遗址出土的石器,可知在大约23000年前,青海先民---羌人在柴达木盆地繁衍生息。距今6千年前,在青海贵南县拉乙亥出土的石锤、石核、石片、刮削器、石刀、研磨器等打制石器等,说明黄河上游一带有先民在劳动生息,当时文明程度已进入新石器时代,大通上孙家寨、乐都柳湾遗址的马家窑文化说明当时生活在青海的人们除狩猎之外,已经畜养家禽,发展农业了,手工业也有所发展,大通上孙家寨遗址出土的绘有3组5人连臂踏歌人物舞蹈纹彩陶盆,是我国出土的最早的人体舞蹈图,同德宗日遗址出土的11人、13人两组舞蹈盆,这两个舞蹈盆的出土,反映了当时体育乐舞已经出现,而且已经成为人们祭祀、娱乐时的活动内容。标志齐家文化的贵南尕马台遗址,出土了一面铜镜是我国最早的一面青铜质铜镜,标志着历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青铜器时代”。青铜器的铸成,使生产力急速发展,也促进了青海传统体育的发展,出现了类似于短兵相接的体育项目。

青海卡约、辛店和诺木洪文化处于原始社会趋于瓦解的阶段,过着相对固定的定居生活,以游牧生活为主,狩猎、采集作为补充经济手段依然存在。可见,远古及夏商周以前青海地区已经出现具有狩猎特征的传统体育项目产生,如狩猎时的奔跑、投掷,娱乐、祭祀时的乐舞,采集时的登高、攀爬等,这些就是早期青海地区体育的雏形。

2 秦汉时期青海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历史状况

青海是我国古代羌人居住的中心地区之一,羌人并不是指某个民族,而是居住在青海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泛称。秦汉时期青海民族大体情况是,羌人部落形成,汉族戍边在河湟地区、月氏迁入。

秦汉以前,羌人是生活在青海的主要族群,羌人以畜牧业为主,羌人所居无常,随依水草,性格勇猛刚强,能耐寒吃苦。据历史记载,大约在战国初期秦厉共公在位时,羌人无戈爰剑被秦俘去为奴,后逃到青海河湟地区,无戈爰剑将从秦人那里学得的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传播到广大羌人之中,受到羌人各部落的拥戴,被推为河湟羌人首领,农牧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前来依附的部落日益增多,无戈爰剑成为青海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无戈爰剑的后代“世世为豪”,确立世袭制度。秦献公时,无戈爰剑之孙畏秦之威,带领部落向南迁徒,子孙遍及青海、西藏、四川、甘肃等地。后秦始皇兼并六国,无暇西顾,自此羌人雄霸青海高原。

汉初,匈奴冒顿单于进入河西走廊,进攻居住在张掖、酒泉一带的月氏,迫使其迁移至伊犁河流域,后在匈奴的强大攻势下,河湟地区的羌人臣服于匈奴。在此期间,在伊犁河流域一带月氏被匈奴赶至西域,部分越祁连山,沿大通河南下,落居于青海湟中,与羌人通婚,史称“小月氏”,自此青海高原迎来了一个新的民族。

羌人与匈奴联合对汉朝边疆构成威胁,汉武帝开始了“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的战略行动。元狩二年,汉武帝遣膘骑大将军霍去病统率骑兵万人,大败匈奴右部,打通了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交流,并割断了匈奴与河湟羌人的联系占领张掖、酒泉诸地,势力波及青海河湟地区,并在今西宁修建军事基地西平亭,这是中原王朝在青海的最早的军事基地,从此西宁就成了青海的重要城镇,青海也成为汉王朝与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湟源峡称为海藏咽喉,成为著名的军事重镇。

宣帝初年,诸羌占领湟中,为平定局势,汉宣帝派将军赵充国征讨,为了军事补给,赵充国在湟水河流域实行军事屯田,羌人归降,并设置护羌校尉,从这一时期起河湟地区正式纳了中央封建王朝的郡县体系之中,青海河湟地区开发了大片土地进行农耕,新建了水利设施。东汉时期,多次发生羌汉战争,羌族起义兵呈燎原之势威胁汉都洛阳,导致东汉政权崩溃。两汉时期,随着汉王朝政治势力延伸到青海,大批的汉族人通过从军、屯垦、任官、移民等多种途径,从内地进入或长住于青海地区,青海羌人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或长住于汉族地区,青海地区羌人、汉人、月氏、匈奴族交错杂居的局面开始出现,汉族文化的西进,把内地较先进的农业及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河湟地区,尤其是传入铁犁牛耕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青海河湟地区的重要河流上,出现了古桥和古渡,伐木造车,修建烽火台。

两汉时期,随着汉族、月氏迁入,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带入青海,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游牧、狩猎、采集向兼营农业发展,逐渐由原始游牧生产方式和随水草而帐居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为主兼营牧业并开始定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依附于农事体系的传统体育项目也被开发出来,譬如各类祭祀乐舞等。同时伴随游牧、农业和狩猎生活方式和战争的频发,早期体育已经显现,军事体育骑射发展迅速,养马和制造弓箭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依托于军事技能的传统体育项目也逐渐在青海扎根,促进了赛马、射箭、射弩、摔跤等具有军事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海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历史状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海民族发展特征是汉族、吐谷浑人口大量迁入,吐谷浑在青海建立长达500年的吐谷浑王国,吐谷浑虽已消亡,但青海特有民族土族的主体是吐谷浑族。

东汉末年,青海东部地区归曹操统治,曹操死后,河湟地区进入了25年的蜀与魏争夺政权战争阶段。265年司马炎夺取政权,建立了晋朝,青海东部由西晋管辖,西南被羌人占领。此时,本在秦汉时在内蒙古和辽宁一带鲜卑族的拓跋部、秃发部、乞伏部进入青海。

公元301年,晋惠帝任命张轨为护羌校尉,青海东部地区纳入张耿的统治下,张轨死后,其孙张骏建立了“前凉”,青海东部地区成了前凉王国的一部分。307年,原在阴山一带游牧的吐谷浑经河南、陇西、临夏来到青海,进入今青海黄南州和海南州游牧生存。351年,氏族人建立了前秦,376年前秦渡过黄河,前凉灭亡,青海归入前秦的统治下,386年前秦大将吕光征战西域时,听到前秦灭亡,随建立后凉王国,占领了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并设置西平郡,在化隆设置湟河郡。在乐都设置乐都郡,在民和设置三河郡。后凉在青海统治短短几年就被鲜卑秃发部建立的南凉王国所统治。407年,乞伏乾归脱离南凉,自称“秦王”,史称“西秦”,414年,西秦灭南凉,青海归西秦统治,429年北凉军队攻克西秦,青海又归北凉,西秦亡国后,439年北魏攻克北凉,进入青海。吐谷浑在黄南、海南地区先后与南凉、西秦、北凉斡旋休养生息。

在长达36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青海东北部地区先后经历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北魏等政权,汉族、月氏、吐谷浑人口大量迁入,吐谷浑建立王国,从民族政区的角度讲,大致可以分为三块:一是各个朝代和几个民族地方势力争夺的青海东部地区,也就是以湟水河流域为中心的海东地和海北、海南部分地区;二是吐谷浑控制的昆仑山脉以北青海中部和柴达木地区,也就是今日的黄南、海南、海西三州地区及海北部分地区;三是青海南部羌人部落区,即今果洛、玉树两地区,它以党项为代表的分散的羌族各部落所占据。党项羌素尚武力,以游牧为主,狩猎为辅,处于氏族社会阶段,社会发展缓慢。

战争引起社会大动荡,反而促使依附于战争的军事体育的兴起,尤其是对抗、技击、角力类项目受到各民族统治者的重视,游牧民族马上技能项目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青海的青海骢是我国历史上名噪一时的宝马,北魏时期各诸侯抢夺青海骢机场发生战争,吐谷浑将其作为战马向南、北朝进贡,为了彰显驯养的战马的优劣,在当地经常举办赛马会,促进了吐谷浑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据史料记载,吐谷浑西迁时,经过辽东、内蒙、河南、陇西、临夏等地,引进了优良畜种,对马的培育进行了改良。《北史.吐谷浑传》载:“青海周回千餘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驄驹,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也。”吐谷浑吐谷浑人不仅善于培养良马,还擅长训马,舞马表演,以打击乐器为伴奏,使马形成条件反射,不时闻乐起舞,动作整齐一致。吐谷浑将此马献给南北朝,以此维系与南北朝的政治关系。据史书记载,由身着绿衣的“舞马人”手执马鞭出场,随乐舞蹈,接着是一匹“衣以文锈,络以金银,饰其鬃欲,间杂珠玉”并佩挂着各种铃铎的盛装舞马出场,分左、中、右三层在重榻之上起舞,“骤首奋霞,举趾跷尾。变态动容,皆中音律”。继而又引碟马30匹,按《倾杯曲》舞蹈,最后衔杯向皇帝祝寿。从此文描述上来看,它与现代体育马术比赛中的“盛装舞步”极为相似,且比现在的“盛装舞步”技术难度还大。此外,青海西部边阿尔金山区,自古以来产野骆驼,吐谷浑人的迁入后将北方胡人养驼和用驼的习惯带到了青海,因而,骆驼便成了北部青海的主要牲畜之一,赛骆驼项目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也逐渐兴盛起来。

4 隋唐时期青海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历史状况

隋唐时期,吐谷浑灭,吐蕃进入青海。581年,杨坚建立了隋朝,青海东北部以湟水流域为中心的地区归隋朝统治,其他地区属于党项等羌人和吐谷浑所有。隋朝时期少数民族中较为强盛的是西突厥和吐谷浑,隋炀帝继位后,吐谷浑和西突厥又屡犯隋境,后吐谷浑成为唐朝的属国。唐太宗将弘化公主嫁入吐谷浑,吐谷浑献大批马牛羊,太宗陪送大量珍贵嫁妆,从此,吐谷浑与唐朝的关系日益亲密。高宗李治继位后,又以宗室之女金城县主嫁诺曷钵长子幕容忠,并封幕容忠为齐领军卫大将军。660年,吐蕃开始大举进攻吐谷浑,吐谷浑向唐求救,但高宗因安史之乱无暇顾及吐谷浑没有派军支援,吐蕃军队击溃了吐谷浑,诺曷钵及弘化公主逃至凉州,立国350多年的吐谷浑终于被吐蕃攻灭,吐蕃进入了青海。吐谷浑亡国后,唐朝对吐谷浑王室及部众作了安置。吐谷浑除王族和一部分部落被唐东迁外,还有一部分被安置在河西走廊靠近祁连山的地方以及祁连山南的大通河流域,成为青海高原土族形成的一个主体。

在唐建国初,吐蕃内部发生战乱,629年,松赞干布继位后,平定了叛乱,统一了西藏,并采取加强王权、制定刑律、建立军队、确定官制等一系列措施,使吐蕃成为强盛的奴隶制国家。634年,松赞干布首次遣使入唐通好。640年,唐将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途经青海,迎亲队伍在日月山进行欢迎仪式,举行赛马、马球、射箭、摔跤、赛牦牛等活动。据史料记载,文成公主因思念家乡,有些伤感,便组织赛牦牛活动,牦牛笨拙和憨厚举动,逗乐了公主,于是为纪念这段历史,感恩文成公主从唐王朝带来和平和农业技术,藏族在每年举办的赛马会的时候也有声势浩大的赛牦牛活动,时至今日藏族凡是有盛大赛马会必有赛牦牛比赛,让人们在比赛中捧腹大笑,增添节日欢乐。

709年,又将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唐蕃和亲,为汉藏人民的友好往来奠定了基础。但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青海境内双方的战争也是频繁的。吐蕃统治后的青海,大部分羌人归入吐蕃,吐谷浑部大部分东迁,余下的吐谷浑部和留守在青海的50万唐人成为吐蕃的奴隶,在吐蕃驱使和监督之下放牧或耕作,处境悲惨,还不容许着汉服,每年正月初一祭祖,才允许换着唐服一次。

隋唐时期,河湟地区以农业经济为主,其体育文化发展模式大多依附于农事体系,如登高、秋千、轮子秋、打麻鞭等都是祈福纳祥的传统体育项目,吐谷浑在黄南、海南、海西、海北以游牧经济为主,吐谷浑游牧经济中,养马业最发达,著名的骏马“青海骢”是吐谷浑与隋唐邦交的主要贡物。除马以外,还有耗牛、羊、骆驼、骡等。青海战争频繁,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也助长了军事体育的发展,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关山月》中写道“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杜甫《兵车行》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王昌龄《从军行》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柳中庸《凉州曲》写道“关山万里远征人,一望关山泪满巾。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由于战争频繁,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使这一带地旷人稀,呈现出一派荒败景象,民间为了自保形成尚武之风,促进了赛马、射箭、射弩、摔跤等具有军事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在此期间为了维持与中原王朝的邦交,自南北朝以来,舞马总是与统治者宫廷生活的奢靡与腐败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唐代被玄宗推向极端,成为败坏朝政、祸国殃民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至后来将招致“安史之乱”的罪因归咎于舞马,“以为妖,遂戮之,而舞马从此绝矣”。舞马项目的遗失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但是它在土族历史中所起到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也可管窥到吐谷浑人民的驯马、御马技术的高超。

5 宋元时期青海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历史状况

宋元时期,吐蕃唃厮啰政权的兴起,宋王朝收复河湟地区,河湟地区出现大量务农汉族,宋末,蒙古族政治势力渗入青海,到元代统治青海,随着成吉思汗东征,回族、撒拉族东迁入青海。

960年,宋朝建国,此时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已经有几个势力较大的藏族部落,青海北面是西凉六部,张掖是回鹘,西夏也向青海推进,势力都比这几个藏族部落强,在此情况下,宋帝为了防御边境,对青海的各民族采取友好邦交国策。藏族部落拥立唃厮啰为领袖,唃厮啰建都西宁,并臣服于宋朝,自此,有了汉王朝的支持,唃厮啰政权日渐强盛,成为西夏之劲敌,在唃厮啰执政的百余年间,大量吐谷浑、汉人、和本土的羌人被融合,从而形成了青海吐蕃人。唃厮啰同宋朝保持通好,以取得宋朝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从而发展自己的实力,抗西西夏的侵略,成了继以西藏地区为中心的吐蕃王朝以后,青藏高原出现的又一个强盛的吐蕃政权。此时期,河湟社会安定,吐蕃大力发展农牧业,经济发展迅速,为娱乐类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各类体育乐舞和体育游戏类项目大量出现。

唃厮啰政权强大后,与宋王朝关系恶化,到1096年,宋军收复了自中唐后陷没于吐蕃300多年的河湟地区,改鄯州为西宁州,从此有了“西宁”这个地名,为治理河湟地区,维护边疆稳定,在粮价昂贵,运粮困难,征税又难以落实的情况下,实施军屯政策,官府在河湟地区老百姓中招募弓箭手,在湟河流域一带且耕且守,使河湟地区老百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得到了吐蕃民众在内的百姓的支持,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招募弓箭手政策使民众有了走上仕途的通道,刺激了射箭和赛马技艺发展,民间尚武之风盛行。

金政权是女真族于公元12世纪初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的政权。随着国力的强盛,1125年,金灭近邻辽国,随后举兵南下进攻宋朝,1127年北宋亡,同年宋高宗在南京登基,史称南宋。1136年西夏乘南宋和金作战时攻占了西宁。

1227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的同时,蒙出军南渡黄河攻积石州,三月破西宁,六月灭西夏。七月,成吉思汗病逝时元军除占领今青海东部农业区外,尚未深入广大牧区。忽必烈继汗位后,对整个青海进行了全面治理。从此青海在元王朝直接管理之下,随着蒙古军队的南下,许多蒙古人进入青海境内,驻守在青海湖以东及周边地区,但青海地域广阔,大批青海境内的吐蕃部落退守在青海湖以西,此时青海藏族人口依然占主体,此外人口较多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和吐谷浑,还有少量回族和撒拉族,回族由成吉思汗从中亚带回,少量散落在青海,关于撒拉族迁入史料记载,元初,突厥族乌古斯部落中撒鲁尔部的一支在其首领尕勒莽兄弟的率领下,带着故乡的水土和一本手抄《古兰经》,从中亚撒马尔罕迁居循化。

纵观宋元时期青海400多年历史,唃厮啰政权统一吐蕃各部落,吐蕃政权的兴起与覆灭,宋王朝收复河湟,蒙古族灭宋统治青海,带回中亚回族,撒拉族东迁青海,青海地区战火不断,民族多元初步形成。青海成为政治势力角逐之地,军屯的实施助长了军事体育持久的发展,将士们常常比赛臂力和箭术,也设置靶子练习射杀,组织对抗,习武备战,即使朝代更替,射箭武艺作为在兵荒马乱时代自卫和狩猎的需要,也始终被其后代子孙继承下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渗透到当地民族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随后,这种形式逐步演变为一种以对抗和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射箭民俗活动,在不断的变化中形成了一种民俗活动。在海东地区流传着南山射箭,北山跑马的谚语,尤其是居住在乐都南山地区的汉、藏、土、回等民族都喜欢射箭,都以“善射”“善箭”著称,形成了人人都能射,户户备弓箭的习俗。元时期,章吉郡王从川藏地区带回的大批藏族武将受汉王朝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武技,藏族武技流传在河湟地区,如今天流传在湟中拦隆口的严氏臧拳。此外,元朝时期,回族由成吉思汗从中亚带回,回族的先民,许多都是以武士为生的将军和兵士,伴随元朝蒙古军统一中国的“西域亲军”“回回军”,“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他们久经沙场,身经百战,练就了一身打仗的本领,在军事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兵士武艺的高低则显得尤为重要,尚武习武既是他们获得较高地位和较优生活条件的重要因素,也是不可推卸的天职。另外,从事商业活动的回族先民,为求得生存和发展,自古以来崇尚以武术、赛马为代表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农业生产之余进行拔腰、蹬棍等传统体育活动,生活在山区和戈壁的回族,土地贫瘠,生产力低下,为了贴补家用,进行狩猎和牧业活动,驯马和甩抛尕成为从事牧业的技能,为了捕捉到更多的猎物,驯养雕和鹰。

6 明清时期青海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历史状况

明清时期,青海形成一个以汉族为主,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多元民族格局的形成。

1368年明王朝建立,1372年明攻克河州,青海东部不战而降,由于青海重要的战略地位,明朝十分重视对他的经营,采取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政治措施,因此很快出现了政局稳定、边防巩固的局面。从宣德年间至正德初,青海境内末发生大的战事。

正德即1505年以后,蒙古亦卜刺、阿尔秃厮部陆续进入青海,驻牧于西海青海湖一带。1559年西蒙古俺答汗部进入青海,驱走原来在西海游牧的蒙古部落,到明后期,外蒙古的喀尔喀部的却图汗迁居西海,驱逐俺答汗子孙。到了明末,游牧于新疆天山的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率部进入青海,消灭了却图汗,从此安居生活在青海湖一带,今天的青海蒙古族大多是和硕特蒙古部落。

明代前期,洪武末年,明政府开始实行金牌制,纳马赐茶。共颁金牌41面,额定每年纳马13800匹,其中出自青海境内的就有10755匹,约占纳马总数的78%。可见,青海畜牧业经济比较发达。马业的发展带动了赛马活动的繁荣,各地的赛马节日盛行,除了跑马比赛外,为了娱乐,出现了许多马上竞技活动,如马上杂技、骑马射箭,马上拾哈达等。

雍正元年,顾实汗之孙罗卜藏丹津暗中约定准噶尔部策旺阿剌布坦为援,组织叛乱。清政府命年羹尧率军镇压,在平叛时,岳钟旗督帅进击罗卜藏丹津,“岳兵至哈达河,袭守地贼,追奔一昼夜,士马饥渴。塞外严冻,忽涌泉成溪,万马腾饮。遂追入崇山,歼贼二千”。雍正帝对青海神显灵之说欣喜不已,巧妙地利用了“青海神显灵”的力量,把蒙藏各族自古就有的青海湖民间祭祀转化为国家祭祀,因为青海蒙藏民间对青海湖神非常景仰,现青海湖神对于清军的护佑,表明清廷已完全取得湖神的认同,实现了神权的统一。进而证明清政府统治青海湖流域的正当性,以及掌握祭海的合法性目的。自此之后,每年祭海会盟一次,各旗王公台吉均不得缺席,届时青海湖周边藏族、蒙古族、土族等穿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也参加祭海仪式,期间,除盛大的祭祀仪式外,赛马、摔跤、赛牛、射箭、乐舞等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悦神项目成为祭海仪式的重要内容,清代的祭海会盟因具有宗教与政治的双重效能,备受中央政权的重视,规模越来越大,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国,在解放后停止,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之后恢复举行,每年在海西州政府的主持下举办盛大的祭海仪式,期间传统体育比赛项目更是丰富多彩。

元时青海地区的回民已有相当人数,明代,回族因“移民实边”或从军西征来到青海的内地人很多,其中有大量随征回回将士。到了明代,回族之中原有的阿拉伯及波斯等西亚传统文化己逐步淡化,如衣着等文化特征基本已与汉人无别,开始大量使用汉语姓名,但信仰伊斯兰教,随着回族扎根于青海,回族传统体育项目抜腰、掼牛、打梢棍、蹬棍、扔石锁、赶木球、马术、刀术等体育项目在青海传播开来。

自元代撒拉人先民迁居循化后,由于共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撒拉族先民与回族的关系比较密切,回民成为撒拉人吸收新成分的主要来源,撒拉族也与周围藏族通婚。经过不断补充和吸收新的血液,到明代中叶,撒拉人口己达万人,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其传统体育项目打蚂蚱、赛瓦、溜索、泅渡也在青海传播。

吐蕃自唐朝进入青海,一直将玉树、果洛作为根据地,不断扩张,不断包容当地和外来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了青海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分布地域占到青海省总面积的85%以上。

从明清时期青海民族历史发展看,多元民族格局的形成,青海地区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几个大的民族已经扎根在青海高原,在游牧、农业、狩猎、渔业等几种生产生活方式下各自繁衍生息,汉文化、藏文化、伊斯兰文化在此相互交融,民间体育的发展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日趋丰富多彩,赛马、射箭等军事体育项目为各民族共同发展。明、清时代,民间武术走上了科举制度的道路,使回族武术人才有了报效国家的机会,同时也推动了青海地区的武术发展,据记载,西宁“迫近西戎,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以兵马为务。”民间的习俗是“爱礼不胜爱举之心,重武愈于重文之念。”可见科举制使青海的武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武术活动在青海地区有了相当的基础,各族群众更是爱礼爱武,出现了大批的武术名人。在青海流传的武术主要流派八门派、翻子劈挂拳、心意门、昆仑派。明清时期,不光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成就卓著的武术家,嘉庆、道光年间,河北省回族武术家常燕山,人称常巴巴,将原本流行在中原地区的许多拳棍武艺带到大西北,无分回汉,择徒而传。自他以后,经过一百多年,逐步形成了以八门拳、天齐棍为核心的西北武术体系,传播遍及今天的甘、宁、青、新四省区。到今天,常巴巴仍然是西北各族传统武术爱好者们共同尊奉的武术先贤。

7 青海现代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历史状况

1912年,袁世凯任命马麒为西宁镇总兵,从此开始了马氏军阀盘踞青海近四十年的历史,1927年,国民党北伐胜利,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认为武术是“强国强种”要图,遂于1928年通令各省、市,推荐保送各地武术名家集中南京,以比赛方式评定等次,进行嘉奖,此外还设立“中央国术馆”为最高领导机关,制定各省、市、县及区乡镇国术馆组织规则及训练大纲,在全国开展国术训练活动,在此大环境下,1929年马麒推行“崇文尚武”方略,在西宁创建学校和国术馆,在军界、教育界开展国术活动,此举推动了青海回族武术的盛行。尤其是我国著名回族武术家、河北沧州人马凤图、马英图兄弟来青海后,对青海的武术运动尤其是回民的武术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自此,青海军队和学校以及民间习武成风。此外,在民国时期,省内甚至省与省之间经常举办武术比赛、表演、讲学等活动,其他流派的拳种不断传人青海,各种拳法、器械,逐步以套路形式出现,推动了回族武术的发展,尤其苗玉龙的流星锤功底深,招法高,炉火纯青,另外涌现了一批著名武术人才,如,马登云、苗玉龙、马凤图、马子珍、赵万英、马之才、马怀德、马玉龙、马中保、马精财等。武术运动在尚勇、尚武的青海民间有着广泛的基础,有一些自成体系的武术套路,时至今日,在河湟地区流传昆仑派、少林派、翻子劈挂派、八门派等武术门派,河湟地区许多村子里的人都会一些武术,尤其是40岁左右的中青年人,都有着从小习武的习惯,拦隆口镇红林村有些人还有飞檐走壁的功夫。还有,在湟中大有山流传的民间传统武术尤以棍著称。

民国到解放前,在马氏家族的血腥统治下,武术作为军官选拔项目,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虽然到了火器时代,但骑兵仍然是部队重要兵种之一,马业及赛马竞技在政权的推动下保持繁荣。

8 结语

青海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多样,有射箭、武术、举重类、冰雪活动类、棋类、马上技巧类、游戏类等一百多项体育项目,具有文化多元性和独特性、地域性和民俗性、多样性和娱乐性的文化特征,是青海高原各民族社会、自然以及人文发展的历史痕迹。

历史上的青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东接秦陇,西通西域,南交蜀藏,北护甘凉,是许多政权和民族争夺的要地,所以历来战事频繁,有中央王朝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边境安宁戍边时发动的讨伐战争,有各民族地方势力和豪强之间为争夺地盘而进行的战争,有各族人民的反抗起义斗争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而对各族人民的残酷镇压等,才有了“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写照,战乱和动荡对青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也对青海地区的体育文化具有很大的影响,民风彪悍,民间尚武之风盛行。

青海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历史悠远,东部河湟地区土地肥沃,宜耕宜牧,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就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自汉代在河湟地区实行军事屯田起,以后各代也多有效仿,这不仅为加强封建王朝对青海地区的控制提供了基地,而且通过军屯,青海东部地区各民族具有尚武遗风,民族性格多为彪悍,滋养了摔跤、抱石头等角力的体育项目的发展。西部和南部素以畜牧业经济为主,是历代统治阶级征集和畜养军马的主要基地之一,历史上曾为中原地区提供过大量军马,因此,赛马、马上技巧、射箭和军舞等经久不衰,流传至今,与社会历史息息相关。

猜你喜欢
吐谷浑青海
大美青海
弘化公主为民族友好奋斗一生
——
鲜为人知的古代丝路 青藏高原丝绸之路
英藏敦煌藏文IOL Tib J 897号吐谷浑纳粮文书研究
青海颂
青海行七首(录二)
吐谷浑史研究综述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蓝
青海“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