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出土体育文物整理与研究

2022-11-05 02:10张济琛
武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秦陵角抵骑兵

张济琛 张 涛

1.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2.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 西安 710600

秦始皇帝陵(以下简称秦陵)原名“丽山”,陵园名“丽山园”。陵园建制“若都邑”,一切体现“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1974年以来,随着秦陵东门外的一处陪葬坑——秦陵兵马俑陪葬坑(以下简称秦俑坑)的发现,秦陵系统考古勘探、调查研究和有计划的试掘、发掘也全面铺开。秦代虽没有“体育”一词,可是有关体育内涵的项目在秦代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着。只是,这方面的整理研究才刚刚开始。秦陵出土的文物中有的已发现与体育有关,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献资料的不足。本文依据现有的秦陵发掘报告,结合有关文献,对秦代体育活动进行整理分析和考辨,并就秦代体育对汉及后世产生的影响做出初步探讨,敬请专家指正。

1 射术

秦俑坑发现的弓箭手不仅装备精良,而且多居于重要位置。按秦时规定对弓箭手的选拔十分严格,只有年轻健壮的“材力武猛者”才有资格入选。从秦俑坑出土的立射俑(图1)和跪射俑(图2)来看,体形匀称,身材高大。每件俑随身携带铜矢一束,一束100余支。携带铜矢数量比魏国士兵的“负矢五十个”还要多一倍。《秦律杂抄》记载秦的弓箭手都要经过十分严格的训练“除士吏,发弩啬夫不如律,及发弩射不中,尉赀二甲……发弩啬夫射不中,赀二甲,免,啬夫任之。”发弩是专司射弩的兵种,发弩啬夫是教练发弩兵种的军吏。律文中有两条规定,一是对任命军官和弩兵教练不按法律规定,以及经训练后的弩兵射不中者,应罚主管军训的县尉二甲。如果身为教练的发弩啬夫射不中者,应对其罚以赀二甲并免职,并由县令(大啬夫)另行保举合格教练。《吴越春秋》记载的弩射之道为“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附枝,右手若抱儿。右手发,左手不知……”秦由于开展了制度化的军事训练,秦俑坑出土的射手俑的射击姿态已达到了规范化的程度。

2 御术

秦陵发现与真马真车大小相同木质战车140乘、与真马真车大小二分之一的秦陵铜车马2乘,这些发现对于我们了解秦代御手如何驾驭战车有很大帮助。在秦战车和铜车马出土以前,对于秦代战车的系驾关系,就是马与车怎样配套,怎样驾引的许多问题一直难以弄清。秦陵木质战车和秦陵铜车马的出土,终于解开了千年以来的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战国后期,战车仍是先进的军事装备。据秦俑坑考古发掘发现,秦代的战车体长、轮大、箱短、单辕,这种车型跑动灵活,但是很难驾驭。御手驾驭能力对车战的胜负至关重要,御术训练也就成为重要的军事体育课目。《礼记·月令》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可见当时射和御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军事训练科目。到了战国秦汉由于马车的普及,御术也成为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秦律杂抄》记载:“驾驺除四岁,不能驾御,赀教者一盾;免,偿四岁徭戍。”驾驺即驾御战车。这条法律明确规定,如果御手在参加驾车训练已经四年仍不能熟练驾御战车,则处以免职并罚其补服四年内应服的徭役,教练则要负连坐法——赀罚一盾。长达四年的训练,可见御术的难度和重要,相当于现在大学本科教育的学习时间。对教练的惩罚也可以看出秦代法律的严格。从秦俑坑出土的御手俑来看,秦代御手级别高,秦俑坑出土的战车,车上基本上有3个车兵俑,即车左、御手和车右。这三名甲士谁为甲首?秦俑坑和秦陵铜车马发现前文物考古界曾争论不休。秦俑坑出土陶御手俑和秦陵铜马上青铜御手俑的冠饰和甲衣等级,明显高于秦俑坑出土的陶车士俑。由此推论,秦代御手的职责不仅是驾驭车马,负责保护车马进退,而且还是甲首,其地位高于其它车士。

3 角抵

角抵也称角觝、觳抵、角力等。近年来,湖北江陵县凤凰山秦墓中出土木篦上的角抵图案、秦都咸阳宫遗址壁画中的角抵图案、秦陵陵园K9901陪葬坑新出土的28件角抵俑,都为我们研究秦角抵提供考古形象资料。但是,木篦和壁画上的角抵图案图像太小,或者图像残破严重给研究造成一些困难。

秦陵K9901陪葬坑新出土的28件角抵俑,则为我们研究秦角抵提供了最全面最形象考古资料,现仅将已修复好对外展出5件角抵陶作一简介。1号陶俑残高152cm,肩宽39cm。此俑缺头,加上俑头后原高为180cm左右。俑上身裸露挺拔,下身穿短裙。右手握住左腕在腹前,左手平伸,拇指上挑90度。这件角抵俑看起来年纪较轻,不属于力量型,更适合于技巧型表演。2号陶俑高180cm,肩宽30cm。俑上身赤露直挺,下着短裙,脑后部绾结圆髻。俑左臂、左腿残失;右臂屈举,食指和拇指上指,食指的顶端有一小孔直抵掌心,说明孔内原插一细棒,棒端应持有器物,这就和旋盘动作相吻合。右脚后部抬起,小腿后弓,脚尖着地,似金鸡独立。从其姿态手势发掘者推论,此俑似乎正在表演一种类似旋盘之类的什么“绝活”。4号陶俑残高135cm,肩宽57cm。肩阔腰圆,四肢粗壮,左手手背向外,右手外翻成掌心向外,两手作平握物状。这是大力士持械相搏前的形象。5号陶俑高172cm,肩宽55cm。此俑四肢肌肉及胸肌发达,身材高大,上身赤裸。俑臀部后撅,腹部突前,两臂垂于腹前,手中紧握裙前卷成半筒形方形前搭。左臂与躯干间有一条约10cm的空隙,其下相对应的左侧裙部也有一垂直空隙,推侧空隙处原应插着一根竿状物,此俑应是角抵中的持竿者形象。6号陶俑头部残失,通高152cm,肩宽33cm。通体造型纤细,肌肉匀称。陶俑上身裸露,略向左倾,左臂上举,右臂下垂,左腿向前半步,右腿直立,两腿呈“丁”字步站立 。此俑由于手臂残缺,动作内涵不明。根据其清瘦身材,应属于轻功技艺表演。

角抵也称角力,也写作“角觝”。《礼记·月令》记载 “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可见当时角力是与射、御同等重要的军事训练科目。秦统一天下之后,把有关角力的名称统一定名“车同轨,书同文,咎兵凶,兴角力,盖一名曰角抵”。《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是时(秦)二世在甘泉(宫),方作角抵优俳之观。”从上我们可以看出“角抵”不仅是力量竞技的军事训练,而且具备娱乐性和观赏性,所以角抵从东周一直到秦代还是比较普遍的,但他逐渐演变成为上层社会观赏性和表演性很强的体育活动。

4 扛鼎

秦始皇帝陵K9901坑出土2件青铜大鼎,其中最大的1件通高61cm,外口径71cm,重212kg。与鼎同坑出土还有28件角抵俑,其中一件为发掘者根据其姿势推断其为扛鼎俑。此俑残高181cm,肩宽45cm,腰径36cm。俑头部残失,右臂上举,扭胯鼓腹,肚脐深凹,下身着裙,左臂下垂,左手拇指紧按腰带。两腿作“丁”字步站立,左腿向前迈半步,左膝微弓,右腿直立。推测该俑若带头复原后原高应在2m以上,高大健硕,体格魁伟,四肢肌肉发达。据推测此俑是大力士形象,当为扛鼎俑。其上方出土铜鼎当为此俑的道具。扛鼎实际就是我国古代举重比赛。

扛鼎是秦人十分喜欢进行类似军事体育的比赛,也是一项增加士兵力量的训练。公元前310年,秦武王执政,此时秦国都城从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东武家屯一带)已迁到咸阳。由于战国时盛行扛鼎,秦国就用封官的办法诚召天下扛鼎能手聚于都城,成为战国时期有扛鼎力士最多的诸侯国。《史记·秦本纪》记载:“武王有力好……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到了商鞅变法时期,商鞅也曾用举重这种方式取信于民,为了执法“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秦统一后,扛鼎活动更加盛行。如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5 剑术

秦俑坑目前已发现青铜剑25件。这些剑的特点是剑身修长,呈柳叶形,通长81-94.8cm。秦俑坑一件青铜剑出土前因被陶俑迭压着,考古人员移去压了2000多年陶俑后,剑身立刻反弹恢复了平直。秦俑坑出土的青铜剑还算不上秦代最好的宝剑。秦陵西侧出土的按实物二分之一大小制作的秦陵铜车马,车上御官俑所佩铜剑长60cm,如按实际比例复原对应竞达120cm,更不用说至今我们没有发现的传说中“定秦剑”了。战国时期,随着步兵的逐渐兴起,剑的作用日趋重要,成为当时步兵的标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附《秦纪》记载“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简公……七年,百姓初带剑”。秦时男子进入成人行列后的服饰标志,常与“加冠礼”同时举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九年……四月,上宿雍,已酉,王冠,带剑。”这几则记载说明尚武的秦佩剑比较早和比较普遍。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武士斗豹纹铜镜,上有两个武士持剑、盾分别与豹斗。武士头挽单髻,面容各异,赤博赤足,举盾挥剑,形象勇武。其中一豹已被一武士斗翻,身向后仰;另一豹正怒吼着向另一武士反扑。整个画面逼真生动,扣人心弦。

秦时,秦王以至公卿百官百姓几乎人人佩剑。嬴政二十一岁,举行冠礼后即佩剑,标志着他长大成人。秦时,剑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剑有关事件往往成为重大的历史见证。如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从武器上来看,这就是一场匕首对长剑的博斗。项羽年轻时,他的叔父项燕命他学剑。他虽然学剑没有恒心,但也承认剑确是“一人敌”。刘邦当上皇帝后,曾经自夸道:“吾以提三尺剑取天下也”,说的也是剑斩白蛇的故事。在楚汉战争的鸿门宴上,除了张良外,舞剑的项庄、项伯以及樊哙、项羽、刘邦、范增、夏侯婴、靳疆、纪信等无一人不佩剑。

6 骑术

秦人祖先非子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召至汧渭之会为王室养马。由于养马有功,被封为附庸,受封于“秦”,号曰秦嬴。秦人以擅长养马而著称于世。秦俑坑内发现的这批骑兵俑群,共有陶鞍马116匹,陶马前立有骑兵俑。骑兵俑通高180cm左右,右手牵缰,左手提弓,注目前方,整装待发。陶马大小和真马近似,身长约200cm以上,通高170cm以上;马背上饰有鞍鞯,头上戴有真络头。俑和马的造型完美,形象准确,真实再现了秦代骑兵的英武形象,这是目前发现的早期骑兵和骑兵军阵最典型例证。骑兵是冷兵器时代最迅猛的兵种,秦人本身就是靠养马起家的。秦俑坑出土鞍马骑兵俑首次提供了秦代骑兵的装束、装备及战术特点,成功地展示了秦代一个壮健捷疾的骑士风采。1956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块《骑马射猎图》画像砖,这是这一时期尚武重骑的写照,画面中猎手骑骏奔驰,正在引弓射鹿,场面激烈,形象生动。

秦都咸阳宫遗址出土的壁画里有一幅《骑兵图》,画面有一着戎装,戴弁帻的武士乘棕红色马,转体弯弓欲射。如果说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骑兵只是处在列阵的静态,而这幅秦都咸阳宫壁画则是激活的秦骑兵动态。我们通过秦俑坑出土的鞍马骑兵俑分析,可以看到秦代骑术最主要特点就是胡服骑射的再现。秦代骑兵的服装特点是贴身紧袖、交领长靴,这种和宽袍大袖完全不同的服装,便于骑兵上下乘骑和马上活动。从骑兵俑手的姿势和附近有铜镞、弓的遗迹等文物来看,说明秦代骑兵是备有弓箭的,这就是赵武灵王教国人穿“胡服”习“骑射”记载的形象再现。马上弩射虽能精确但极不方便。因为早期弩张弩费力费时,在急速飞奔的马上难以迅速完成,骑射仍以弓箭为主。汉初,刘邦为加强骑兵训练,就拜出身于秦军的骑兵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

7 结语

我们可以看出,秦代体育文化贯穿于秦人军事发展的整个历程,战争的需要直接促进了军事体育特别是武艺的发展。我们认为秦代体育具有以下特点:(1)秦人是个胸怀宽阔、富有开放意识的民族。(2)秦代军事体能训练活动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在继承先秦军事体育与融合外来体育的基础上,有所扬弃和充实,形成了与中国上古传统文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的基本格局,丰富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3)由于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军事体育逐渐向娱乐方向转化或与其它结合,如角抵等都在形式或内容上有所变化和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娱乐表演项目。又如早期的狩猎斗兽到后期发展成蓄兽娱乐。秦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对秦代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的总结和研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秦陵角抵骑兵
角抵在唐代社会各阶层的开展状况解析
骑兵政委 邓永耀
由辽墓壁画看辽代的休闲娱乐活动
骑兵之败
蒙古骑兵,所向无敌
为卿成魔千年殇
秦陵陪葬坑土遗址安全含盐量探究
汉画像中的角抵图初探
探秘秦陵:神秘地下帝国的考古难题
秦代的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