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地秧歌的艺术形态及传承现状探析

2022-11-13 07:54刘佳鑫张竹岩
戏剧之家 2022年5期
关键词:昌黎秧歌舞蹈

刘佳鑫,张竹岩

(燕山大学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一、冀东秧歌:国家级非遗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

秧歌,顾名思义,秧田之歌舞。这一产生于农事劳动的舞蹈艺术形式,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在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冀东地区流传广泛。因不需要绑腿踩高跷,故称为“地秧歌”。在昌黎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米不碾面不磨,不能不看大秧歌;饭不吃酒不喝,不能不扭大秧歌”。在昌黎人人都能扭上一段地秧歌,任意一块平地、一把扇子、一方手绢、一支棒槌,甚至不需要任何道具,这样的“低门槛”,人人都能参与,使其成为群众性的自娱活动。

昌黎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公元923 年置县“广宁”,公元1189年取“黎庶昌盛”之意定名“昌黎”。昌黎县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部,北枕碣石,东临渤海,西南挟滦河。昌黎县民康物阜,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一方热土滋育、培养了昌黎人民对歌舞的喜爱之情,昌黎县也被评为2018-2020年度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关于昌黎地秧歌的历史溯源,在当地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和说法,比较集中的说法是最早产生于辽代,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中记述了蓟县辽代白塔乐舞砖雕中“无论其服饰和动作,都有像今天秧歌的舞蹈”。这表明,在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统治冀东地区期间,这一地区已经出现了今天的秧歌舞蹈,也证实了秧歌的历史已有千余年之久。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随着移民的迁入,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融会贯通并迅速发展。至清代时昌黎地秧歌发展已较为普遍,民国23 年《昌黎县志》五卷“礼俗”一节中有所记载:“正月朔日……十四、五、六日名为元宵节,凡城中乡村,多搭秋千为嬉,夜则张灯演唱秧歌戏。”历经昌黎人民世世代代不断地继承和创新,昌黎地秧歌从祭祀形式发展到表演形式,艺术形式逐步完善。多年来,凡遇年节或喜庆日子,地秧歌队伍遍及昌黎城乡,成为劳动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和昌黎人民世代沿袭的传统文化习俗。

新中国成立后,昌黎地秧歌的创作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得到发展。经典剧目《跑驴》的问世更是把昌黎地秧歌推向了世界的舞台。1953 年4 月,由周国宝、周国珍和张谦表演的这个节目参加了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喜获殊荣。同年夏天,中央歌舞团的青年演员王希贤、恽迎世、杨兆仲将这个学演的节目带到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荣获银质奖,“小毛驴”成了传播友谊和华夏民间文化的使者。

二、秧歌之舞:昌黎地秧歌的艺术形态

清末民初前的昌黎地秧歌并不是单纯的舞蹈,而是舞唱结合的表演形式。直至清末民初,“唱”的部分转向了“评剧”“莲花落”“二人转”等舞台艺术,“舞”的部分逐步演变为单纯的舞蹈形式。由于昌黎的地理位置及战争、移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昌黎地秧歌在发展中融合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艺术。如在秧歌开始和演出行进中,耍“少林棍”打场开道,所唱的《秧歌调》中融有《凤阳歌》的韵律,即与山东、河南而来的移民有直接关系。再如,“丑”角的晃肩、抖肩动作,即带有明显的蒙古舞蹈特点。地秧歌中出现过“踩寸子”的“妞”角,即是受满族服饰影响的产物。

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场子秧歌,又称“拉场子”。另一种是排街秧歌,又称“串街”。场子秧歌就是在某处空旷平地上演出,场子秧歌又分为大场秧歌、中场秧歌和小场秧歌。场子秧歌一般有特定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讲究场面造型、调度、构图等,演出形式体现了昌黎地秧歌的幽默、诙谐。排街秧歌是秧歌队在主要街道上边扭边行走。秧歌动作没有死板的规定,表演者可以根据情绪、内容进行即兴表演。排街秧歌演出形式的最大优点是气势宏大、场面壮观,一般要经过专人组织、排练。这两种形式,无论哪一种都是昌黎一带民俗的艺术化表现。

昌黎地秧歌在行当上分“妞、丑、㧟、公子”。“妞”在生活中大多指女孩子,在舞蹈中也大多为女子表演,以肩部的抖动和腰部的扭动为动作特色,表现出小娘子的羞涩、娇媚等特征。“丑”多为男子表演,手持扇子,头戴“缨子帽”,动作滑稽搞笑,舞蹈中通过头不断地前后甩缨子帽来体现其高超的技艺,从而体现丑角的灵巧和讨喜的人物形象。“㧟”是中年妇女的形象,分为“文㧟”和“武㧟”。文㧟主要是幽默灵巧的老婆婆,而武㧟表现的则是泼辣的老婆婆。其道具以棒槌、烟袋或团扇为主,以肩部的抖动和脚下的挪步为主要动作特色,在舞蹈表演中不断出现阻挡妞和公子的动作。“公子”多表现秀才、书生等人物形象。多为男性扮演,又可划分为小生、老生、武生等。表演时头戴公子帽,右手持扇,舞姿挺拔,含情脉脉。

“妞”“丑”“㧟”在昌黎地秧歌中有着铁三角的关系,在铁三角的表演中不注重有无故事情节,而是以逗趣为主。“丑”角是昌黎地秧歌中的核心人物,没有“丑”就没有逗,“丑”的表演形式有着自己的风格规范,屈膝、蹲裆、垫脚、耸肩是“丑”的基本动作。“丑”的妆容与戏曲妆容中的三花脸、小花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特点是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旨在用漫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喜剧特征。“㧟”角相当于“丑”角的遥控,“㧟”让你去你就去,不让你去你就不能去,“㧟”对“丑”起着主要作用,但“丑”是整个秧歌中的核心,以“逗”为主,“丑”在秧歌队中表演分量和技术要求都是最高的,肩要活、脚要弯、挺胸收腹胯要端,步子轻、亮相缓、情趣幽默要自然。“丑”挑逗“妞”的时候主要用扇花儿,通过动作和面部表情让观众看出来“丑”角的意图。三分教,七分悟,自己对动作的理解非常重要,要把要领记住,但是要有属于自己的“活劲儿”,看起来简单,学起来难。可以看出,行当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与人相处中分寸、和谐、融洽的体现。舞“丑”体现出劳动人民用幽默的手法对于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的理解,更是平民百姓的精神文化寄托。

昌黎地秧歌的道具种类丰富,“妞”“丑”“公子”在表演时都拿着扇子或者手绢,“文㧟”手拿烟袋或团扇,“武㧟”手拿棒槌。艺术来源于生活,从“㧟”的道具棒槌也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我们捶布所用的棒槌,冀东地区女性常抽的烟袋如今也成了“㧟”角的道具。劳动人民的生活造就了这项艺术,这项艺术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

昌黎地秧歌音乐与舞蹈的配合有着突出的特色。昌黎地秧歌的艺术发展进程,与昌黎民歌、昌黎吹歌的艺术发展进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民间俗称为“大杆喇叭”或“铁杆喇叭”的唢呐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唢呐的音色热情奔放,符合昌黎地秧歌的表演特点,配以中、小镲和一个堂鼓作打击乐,一般称作“吹歌”,吹歌历经了由简到繁,逐渐成熟、完善的过程。乐手们大多习惯于吹奏套曲《满堂红》《上天梯》《柳青娘》和变奏曲《合钵》《小放牛》等,易于表现乐观、欢快、喜悦的节日气氛。伴奏乐队一般都在演员队伍后,“妞”“丑”“㧟”即兴表演的时候,乐队也即兴吹奏曲目,而在表演《跑驴》《狠毒记》《扑蝴蝶》等时都有一定的固定曲目。牌子曲大多是2/4、4/4 的节奏型,乐句都是单数,乐手们一般根据艺人们即兴的舞蹈改编曲子,可反复吹奏。

三、薪火相传:昌黎地秧歌的传承及生存现状

昌黎地秧歌反映了农业社会、农村生活的部分特征和农民乐观诙谐的精神风貌。但由于现代社会多元艺术形式的发展、艺人高龄化等原因,表演人才缺失,昌黎地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严峻形势,亟待抢救和保护。

昌黎地秧歌是一种表演性比较强的民间舞蹈,具有一定的难度。昌黎地秧歌省级传承人侯海波老师说:“喜爱民间舞蹈的老一代人相继去世后,年轻人学习昌黎地秧歌的少了,甚至是不爱看了,所以现在观众数量也减少了不少,现代年轻人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也不会太去关注这些。”很多地秧歌表演者在表演生涯中也受到了很多阻碍,家人的看法也影响了许多昌黎地秧歌的表演爱好者,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可能使得他们放弃这项艺术。秧歌世家目前也存在断代问题,使得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阻碍。从社会层面看待这项艺术,大众对这项艺术的理解程度还不太高,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艺术并热爱这项艺术,使它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表演人才缺失的问题,才会避免像“公子”行当后继无人这样的尴尬局面出现。政府应在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鼓励民间艺术爱好者来学习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民间艺术以及民间艺人也应该扬长避短,适应新时代的大环境,敢于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途径,扩大宣传平台,在不丢失传统文化的同时紧跟时代潮流。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非物质的无形的遗产尤为重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作为文化工作者,应当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昌黎地秧歌属于国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欢快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说明了其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存在意义,其为河北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需要,这对我们来说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昌黎秧歌舞蹈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CSAMT在昌黎——黄金海岸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冰上舞蹈搭档
昌黎地秧歌
我和舞蹈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
昌黎貉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育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