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若干策略探析

2022-11-13 20:23李鹏英
大众投资指南 2022年26期
关键词:事业单位制度管理

李鹏英

(开封市结核病防治所(肺科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一、我国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内控的定义

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乘着科技的春风一路创新,科技水平与日俱增,经济生产力也随之提高。事业单位是国家机关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掌握着国家执法监督权利、社会管理提供服务的职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事业单位内控的定义不难理解,指的是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部门依据我国国法、经济制度等内容,有理有据地对单位的经济资产进行动态管控。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工作涵盖面宽泛,如资金路径拓宽、资产进出管控、融资方式管理等业务都包含在其中。在日常生活的实际操作中,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由于数据、财务、会计的特征展现出日常业务较强的针对性、规划性。依据国情,我国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常常划分为五个模块,五个模块犹如一个闭环,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圆形闭环更是呈现出严谨的防御状态,能够很好地藏起自身的软肋,以圆润的姿态减少风险的危害。这五个模块分别是财务运营、信息收集与串联、风险控评、内控环境评析以及监督体系。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风险预警与防范预案通常都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进行跟踪把控,由上至下跨越管理层、人事处、各部门联动配合,深入到不同业务范畴中发挥出“渗透式”的管理特征。尤其在新经济时代,事业单位的行政工作与时俱进,应用大数据建立信息库统计有关资料,采用无纸化、电子化办公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减小财务数据管理的错误率,精简有关人才队伍的编制,节约事业单位的运营成本。

(二)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的重大作用

事业单位要想在时代洪流中屹立不倒,就必定要牢牢跟进时代的发展步伐。财务管理掌握的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命脉,若无法从内部直接掌控好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就无法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形势所求。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为日常运营提供了统一标准,完善的体系能够简化办事流程,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工作的效率,保障事业单位能够发挥其职能。

不仅如此,大多数事业单位依附于国家公权力,因而掌握着庞大的资源需要承担管理和使用国有资产的职责。在严谨科学的制度管理下才能够严防死守人情交易、内部腐败,让业务在阳光普照之下公开、公平、公正进行,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面积损坏。同时,事业单位内控体系是从内部进行监督,加之外部监管实现事业单位拥有全方位的控制制度,在刚性标准与柔性监管下最大限度节省资金,保留资金应用于刀刃上。将每笔资金详细记录,能够防止公款被随意挪用、贪污,从根本上阻断歪风邪气的产生。

最重要的是,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还能够约束工作人员的操作,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为规范,以行动敦促工作人员依照规章制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让制度标准严格实施到位,促进事业单位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实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我国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现状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事业单位作为机关单位的关键所在,更应当抓住创新型、科技型时代特征,自觉融入市场环境走向长远。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虽然发展模式不断扩大,业务涉及面宽广,但仍存在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漏洞与不足。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因为单位的特殊性,所以折射出业务流程烦琐、环节递交较多、持续周期长、专业性强、风险涉及广泛等特点,还有社会舆论的监督。如果无法及时洞察劣势所在,长此以往将会使得事业单位出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可悲形势。

事业单位的分层管理细化明显,岗位要求精准。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讲究“分权制衡”的理念,由高层到基层严格落实“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原则,创建制度框架、健全执行机制、细化规范流程、完善处置措施是制度运营的重要程序。下面将从几个方面逐层分析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控存在的缺陷。

(一)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制度是一个机关单位运行的核心,但是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制度往往建设不够完善,存在较大的缺陷。事业单位内部制度的确立不能偏离“三个确定”的标准。第一个标准是确定职能。我国事业单位设立清明,但有的事业单位制度建设不够完整,以俗语形容便是“缺胳膊少腿”,甚至有些单位已经无法找到制度的影子。很多事业单位各自为政,无法形成体系。导致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混乱,制度未能实时更新,与时代发展严重脱节。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中,也出现了“同事不同结果”“流程不一”“档案资料不齐全”的困局,未能够发挥事业单位的相关职能。第二个标准是确定机构。机构的设立是制度建立的关键点,分层管理、分级授权必须建立在机构这一载体上。如何通过机构划分权限、内外界的关系是事业单位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要确保内部岗位相互联系,保证部门之间相互联动,达成机构以内相互合作。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因地制宜创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机构,实践结果与理论严重脱节;还有些事业单位将机构制度变成“面子工程”,日常事务的处理单单凭借个人经验与领导排遣,严重缺乏合规性、合法性与规范性。事业单位第三个标准是确定编制。事业单位归属国家管理,内部编制紊乱不利于上传下达,也无法形成严格的内外监督体系,容易造成贪污腐败的不良风气。空有名号却不为民有所作为,有负于国家与人民的信任,浪费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

(二)事业单位领导不够重视

一方面,许多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抱有错误的工作意识,简单地将业务同归于单一的流程运转,没有足够重视业务创新与流程规范管控。有的单位虽然撰写了内部管控制度,但将其束之高阁,执行能力差。甚至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存在应付了事的错误观念,无法认识到事业单位内部管控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在新经济形势的环境背景下,科技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事业单位若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容易成为被时代机遇淘汰的棋子。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领导不求发展,想要以“无功无过”的状态长期“霸占”领导的位置,从未想过提升自身能力与专业素养,甚至不关注事业单位的业务,纯粹盲目地将财务管理认为是“管钱”。所以,没有进一步做好学习进益、提升业务的工作规划导致事业单位的发展受限。

(三)事业单位缺乏内外有效监督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主要依靠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督查,但他们的监督审查不够深入,只停留在检查事业单位内部资金使用是否合规、合法,没有将目光放在单位内部制度的实质性检查上。没有外部的强效监督,就容易造成事业单位内部失去控制与约束。部分单位没有设立内部监督体制,尚且不能对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实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亦然无法开展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的评价。还有一些单位无视外部环境的监察,有意不按照要求及时进行整改。而在内部监管中,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推行政策不彻底、不全面,工作人员也缺少较强的耐心与执行力,一味跟着时代号召革新,但是未能找到根本的资金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等制度问题,无法精准掌握内部财务管理模式的运营桎梏。

(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不规范

事业单位掌管着丰厚的资产,但是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依照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一物一案”的信息管理,对自身所拥有的资产清点不够全面彻底,也没有根据所有资产进行联名签订档案与信息存档,更无法建立完整的数据库进行定期的清查与账目管控。还有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退休后,没有督促他们完成所辖资产的庆典与交接。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所写的要全球,单位要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执行。但有些事业单位将本条款置若罔闻,在上级机关的下访调查中可以发现,很多事业单位甚至没有进行全面的自我梳理与审查,没有建立完备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

三、我国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优化措施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也应当随之提升自身的能力与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我国事业单位时常自省,革新业务处理方式,革除传统模式的弊端,保障职能高效运行。

(一)建立严密的联合推进机制

事业单位的项目运行立足于雄厚的资金支持,为了推动事业单位健康长远的发展,应该全方面把控资金的收支、划拨。事业单位既要建立起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还要联动各个部门做好统筹部署,联合审计、财务部门联合推进事业单位的工作监管。同时事业单位内部也要扎实做好自身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监管,让业务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二)强化有序的内部控制建设

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情况,严格抓好内部管理制度,再造业务内部流转,强化信息系统建设,更要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系统监管制度,将国家法律法规、社会政策落实到位。从上至下纵向剖析所在单位的日常运行情况,架构起合规的分级、分流、分层的管控制度,提高流转效率,提升自身水平,保障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三)搭建合理的内部问责程序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动态的全局观念,将业务处理与财务管控有机结合起来,让内部的财务管理如水一般渗透到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只有全方位无死角地渗入才有可能防范有心之人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徇私舞弊,造成不利后果与影响。事业单位可以细化问责制度,按照“谁主管、谁执行、谁负责”的原则进行责任清算,从不同部门、层次、级别对事业单位内部人员进行严格管理。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问责程序的建立强化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科学意识,将目标细化到部门、个人上,提升目标完成的周期与能力。同时,将开展定期的目标与任务检测,无法及时完成任务的人员进行惩罚,对高效完成人员实行激励机制,留住人心更能够推动业务的妥善完成。从外部监管层面而言,问责机制也方便财政、审计等外部监察机构的监督,有助于及时解决所产生的问题。

(四)汇聚优质的专业工作人员

专业人才是工作的核心处理器,内部专业人才队伍的能力高低、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制度建设。新时代的发展特征要求事业单位的专业人才配备强大的心理,熟知国家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等内容,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才能够约束自身的行为。久而久之,邀请五湖四海的专业人才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标准、高效率的队伍加入日常工作中。同时,为了强化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或者进修培训,让人才队伍能够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变化,拥有较强的应对能力与分析能力。

(五)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现如今是科技盛行的时代,科学技术才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事业单位不能与时代脱节,所以事业单位要及时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内部管控。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用大数据融入内部控制的手段优化与方法创新,逐步做到由“人工控制”到“机械控制”。例如用大数据建立起档案数据库,让方便对事业单位内部资产实行档案编辑,进一步做好档案归档、入档、转档等操作。目前,已经有部分事业单位跨出了创新的第一步,依托高新技术建立内部信息化平台,进一步让“电子化”“无纸化”进行得更加彻底,实现业务账务处理一体化、统一化,实现了跨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集合,能够进行系统化的收支账务。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引进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提高业务工作效率,实现痕迹化管控,从短期管理到终身追责,加大了问责制度。

四、结束语

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帮扶,但也存在一定的发展桎梏。要从宏观上考虑事业单位的全方位发展,应当树立创新意识与大局意识,创建系统、科学的内控体系,只有规范化体系的建立才能够建筑“防火墙”防范风险出现。高质量、高效率的事业单位内控体系有助于事业单位充分发挥行政监督职能,实现社会管理职能的合理化用权,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管理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帮助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更加人性化、体系化、合法化。

猜你喜欢
事业单位制度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