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对当代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2022-11-20 19:12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李晓雪
亚太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孝悌三字经道德教育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晓雪

作为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三字经》经流传和使用了700 多年,影响深远,被誉为“通圣人礼”的经典。它将道德教育作为儿童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注重从小对儿童人格的教育,颇具研究和借鉴的价值。它从人性为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人格培养的起点在于“善”,教育的目的是发扬“善端”,这有利于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一、《三字经》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倡导“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文教育理念

《周易》有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认为,“人文”指的是关乎人性与教化的内容,这二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实现教育的人文化。《三字经》也极为重视这一点,将孟子“性善论”的思想放置篇首,道明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接着,引用孔子“性相近”的观点,强调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表明善良的本性只有在道德教育的影响下才不会被陋习改变。可以说,《三字经》肯定人性本善与强调道德教化的观点符合人文教育的理念,皆主张弘扬道德人文主义精神。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以道德为主体、以自我价值实现为目标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这种道德人文主义精神体现在“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里。它重视培养人类的道德主动性,强调人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三字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必然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思想理念。书中所宣扬的诸如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内容,不仅是道德教育思想中最“人文”的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的本质体现。在仁爱方面,它提出“曰仁义,礼智信”“讲道德,说仁义”,展现了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基;孝顺方面,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的内容,以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为道德榜样,引导人们重视以“孝悌”为核心的人伦关系;勤奋方面,以“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等为例,为后人树立了勤奋刻苦的典范。可以看出,《三字经》通过精练简洁的语言,将人文主义的精神渲染得淋漓尽致,进而引导人们思考先贤的教诲,自觉以高尚的人格为榜样,以提升自身人文素质。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基础知识积累层面来理解它蕴含的人文教育理念。纵观全文,《三字经》更侧重人文知识的传授,其文学、史学、哲学、道德等人文知识内容占据了《三字经》篇幅总量的91%,而天文学与地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表述仅占9%。

(二)确立“首孝悌,次见闻”的伦理道德体系

自古以来,我国就看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构成的人伦道德体系。因此,遵守孝悌之道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基本原则,还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在“重德轻智”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教育始终是社会教化中的重头戏,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们依靠伦理道德体系来维系和协调封建社会人伦关系,从而达到稳定自身统治地位的目的。在整个道德体系中,以孝悌之道为主的家族伦理体系始终居于首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古代蒙童必学读物,《三字经》必然继承了我国传统孝为本的伦理道德思想。首先,从《三字经》的伦理框架结构来看,“首孝悌”指向最为基本的血缘亲情,它先以“孝悌”为道德的起点,推己及人,进而构成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于幼,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的人伦大义都以此为基础产生。正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悌道,说到底是一种博爱,一巾守望相助的同胞之情,一种和平喜乐的地球人情结”,孝悌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处理家庭伦理关系甚至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基础。接着,“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三字经》指出孝悌是人们其他方面学习的思想基础,所以读书的顺序应是先读透《孝经》,明白书中的事理后,接着学习“四书”,深谙为人做事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如“六经”这般难于理解的书籍。

(三)践行“亲师友,习礼仪”的行为规范要求

自古以来,我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可以说,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美德。古言“不知礼,无以立也”,即不知礼仪规范的人,是难以在家庭及社会上立身处世的。相反,知礼懂礼可以帮助人们维持和谐顺畅的人际关系。

《三字经》中也极为重视礼仪教育,如“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强调了为人子女应从小主动亲近良师益友,学习道德礼仪规范;“首孝悌,次见闻”提出把礼仪的学习放在首位,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先学习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核心的礼仪教育,接下来才开始学习日常生活知识;“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讲了父子之间应慈爱,夫妻之间应和睦,兄弟之间应谦恭。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要遵循长幼尊卑的次序,即使是朋友之间相处,也要做到讲究诚信的行为礼节要求。除了这些直接强调重礼仪的内容外,《三字经》里也介绍了习礼仪的书,从知识学习的层面注重礼仪的熏陶,“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还有通过历史小故事的礼仪典故,“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等,这些内容教导人们在接受礼仪教育后,可以做到熟知礼仪规范及各种待人接物的要求,掌握洒扫、应对、进退的礼节,明礼法,知礼乐。

二、当前小学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

小学阶段的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居于基础地位,它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对人的身心发展、知识学习、道德养成具有启蒙作用。因此,要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道德素质,必须从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始抓起。通过从《三字经》这样的蒙学经典中探索一些蒙养经验,我们可以知道,当前小学道德教育存在道德教育理论空洞乏味和与道德教育内容脱离生活的问题。

(一)空洞乏味的道德教育理论

有相关调查数据表明,77%的教师谈到现行思想品德课的学科内容在取向上更为偏向于国家和社会。在课程内容上,我国小学生道德教育更多的是以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为主。在这个大前提下,学校将国家与社会认可的政治理论体系传授给小学生,并使之系统的社会化。事实上,以政治理论为根基的小学生道德教育,往往从小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讲起,授课的内容大多指向“大德育”的内容,如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而对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身心健康的教育等关注较少,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学者指出:“如果把一些本属道德范围的问题政治化,那么德育就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无法实现真正的道德育人的功能。”枯燥和空洞的道德理论知识如果既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又缺乏相应的具体操作程序,极易引起小学生的反感,使得他们产生抵触心理。有调查显示,不仅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排斥政治理论知识,就连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也不愿意学习以政治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知识。

(二)与生活相脱节的道德教育内容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认知发展不成熟,注意力差,更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对新知识的学习,小学生主要依赖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较低。面对脱离他们实际生活的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政治理论知识,处于发展之始的小学群体,确实是难以掌握这些道德教育内容。于是,在小学的道德教育课堂上,不难看见这一画面:教师讲得疲惫不堪,充满无力感;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没有一丝兴趣。更为严重的情况是,通过对小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不难发现,一些学校或教师敷衍对待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小学生道德教育趋于形式化、功利化。一些学校为了学校排名,片面追求应试科目的考试分数,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将培育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时常占用为数不多的道德教育课程,把本应属于道德教育的时间与精力分给其他考试科目,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三、《三字经》对当代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王应麟是宋朝声望很高的教育思想家,《三字经》是他为蒙童编写的识字读物。因而,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三字经》编写的理念及传承的教育价值能够为当代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一)发扬“善端”,塑造健全人格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讲,当前他们的总体道德状况并不是完全让人满意的。传授知识的教师,更关注的是从爱国情感、奉献社会等崇高品质方面进行教育,而并非基础性、生活性的基本素质的培养。长此以往,小学生尽管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但他们的实际道德水平却保持不变,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一些小学生只懂得空喊信任、诚实的口号,而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的却寥寥无几。可见,脱离小学生生活现实的道德教育内容,罔顾了小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所应具备的人格意识,使得道德教育成为简单的理论灌输。

人性“善”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三字经》在肯定人性本善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善根源于先天的善端。它认为,人们应该从生活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努力扩展仁、义、礼、智、信等优良道德品质的天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急功近利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所以,处于发展之始的小学生要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做起,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小善成为大德,变成“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利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因此,当代小学生道德教育应该将提升学生素养与健全学生人格进行有机整合,着重进行道德教育,从而健全人格的培养体系,帮助学生从小习得基本的是非观念,知道应该做什么以及不应该做什么。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追寻理想道德与人格的教育方面将德育的现实性纳入其中,注重基础道德品质的培养,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重视“孝悌”,培养和谐家庭理念

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理念可以推动个人的成长,幸福融洽的家庭氛围巩固了社会和国家的稳定,《三字经》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家庭格外重视家庭成员的美德。反观社会现状,物质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却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血脉亲情,导致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伦理观念被不断弱化,有些人甚至开始质疑孝悌意识存在的必要性,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好吃懒做的“啃老族”。可见,孝道的缺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就连部分小学生也受此影响,出现了罔顾“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行为。孝顺父母长辈不仅是我国历来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一切伦理道德的出发点,“中国本是一个家庭本位的社会。从个体层面看,实践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是个人完善其自我(或曰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当代小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汲取《三字经》中的行孝理念,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让他们明白孝顺父母不单单体现在完成任务上,还要有一颗时刻为父母着想的孝顺之心,并将其落实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上。除此之外,《三字经》中也蕴含了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的内容,悌可以说是孝的延伸,和谐的家庭关系还需要兄弟姊妹之间友好的相处,这也成为孝顺父母的主要表现形式。重视“孝悌”,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还可以滋养小学生的心灵,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借鉴“礼仪”,推进社会文明建设

美国现代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曾指出:如今的社会,人们事业的成功85%取决于人际关系。一个人除了需要自身不断努力以外,还需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集体与社会中的一员,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可以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所以处理好自身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在这个交往过程中,和谐关系的维系又以遵循礼仪为先。《三字经》以简短的文字内容分别描述了家庭道德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思想,告诉人们要切实履行好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和长幼、朋友及君臣之间的礼仪规范要求。虽说它属于封建时代的伦理纲常,但也类似于当今社会文明建设所追求的道德规范,特别是在礼仪教育方面,《三字经》强调儿童应该从小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他们身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礼节,这些要求都与当代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小学阶段的儿童可塑性强、接受能力也强,因而这个阶段道德教育应以社会道德的规范要求以及待人接物礼节仪式为主,使他们明礼法、知礼乐,懂得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不仅对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意义,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尊敬友爱,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四)推崇“古德”,弘扬传统道德风尚

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文化,它注重道德观念的教化。古言云:“蒙学极大事,亦最难事,盖终身事业此为根本,而混沌初开,非可以旦夕取效者。”因此,道德教化应该从小进行,使儿童一开始便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事实上,面对传统文化是否进小学校园的现实处境,不少人开始提出质疑,认为封建的思想会毒害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可否认,传统文化里也有糟粕,但它也不全是糟粕,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带来的利弊,既不茫然接受,也不全盘拒绝,而要吸收其精华,舍弃其糟粕。《三字经》作为经典的蒙学读物,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当代小学生道德教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通过历史上行善的人和事来引导儿童向善,帮助儿童保持善良的本性;它把孝悌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教导儿童要孝敬父母长辈、友爱兄弟姐妹……这些道德品质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适性,值得推崇和弘扬。如孝德,试想,如果一个人连父母亲人都漠不关心了,那么他又怎么能做到礼让他人、奉献社会呢?所以,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应从代代相传的基本道德观念开始,并通过不断实践锻炼,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猜你喜欢
孝悌三字经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病榻侍母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朗朗韵味话经典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