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分层教学策略

2022-11-20 19:12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
亚太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双减分层法治

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 徐 惠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分层教学不仅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展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引导作用。大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运用分层教学时只是把复杂难懂的问题拆分化,这在无形之中给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这种教学的负面作用是过去一段时间的教学环节中无法避免的,但是“双减”政策的出台给这些负面影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让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一线课堂教师对于教学课程与分层教学的实践过程进行了更好的探索与优化。本文通过阐述“双减”政策影响下分层教学的特点,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进行分层教学的实际意义,最终明确提出了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双减”政策下分层教学的特点

(一)作业质量有所保证

“双减”政策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作业质量有了更好的保障。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分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把复杂的习题分解成为琐碎的小知识点来辅助学生进行理解,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样不仅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低。“双减”政策的一个明确要求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减少学生的作业数量,这就保证了学生作业的质量。作业质量的保证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再加上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思想道德引领与教化作用,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转变作业内容,能够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思想精神方面的熏陶作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得以有效提高

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对于分层教学的实践优化过程重点反映在相关作业的设计方面。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业设计都是以学生背诵课本中的文字性概念、抄写大段的文字性叙述内容、完成相应的配套习题等方式为主,这些过多的文字性内容所体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较少,对于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把传统的文字性学习作业转变成了实践性的作业内容。其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本就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只有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感悟到相关精神品质作用的学科。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索与活动,能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相应内容与环节对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作用。从这一方面看,道德与法治课程传统的作业设计内容并不符合学科的实际教学目标,而“双减”政策影响下教师对于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探索,反而推动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课堂容量与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分层教学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实现了课堂内容的多元化。相较于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今“双减”政策影响下的课程内容更富有时代气息。传统的教学环节大多只是对课本内容的复述,很少有课外拓展内容。通过分层教学的优化与设计之后,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拥有了更多的课外实践,这些拓展性的知识是辅助学生对具体概念和相关抽象精神进行思考与学习的内容,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还使教学的质量得以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道德、法律、国情等多个方面,对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有独特的价值。时事政治热点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具体体现,是教材内容的深化和延续,通过联系时事政治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提高政治敏感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更能够调动学生在这一课堂中的积极性与活跃性,也就保证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分层教学的意义

(一)完善初中学生的思政工作

可以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分层教学进行相应的实践运用是完善初中生思政工作的发展方向,落实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精神品质引领和价值导向引导工作的具体措施。因为分层教学模式能够帮助不同学习状态和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能引导学生感悟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体现出的精神内涵。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大部分教师都是用一种标准、一个教学速度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优势得不到发挥,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步伐,难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就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能够让学习条件更好、学习能力更强的学生不断拔尖,又能够辅助那些学习状态较为落后的学生,使其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完成所有知识的学习,可以说分层教学背后所展现出来的实质正是学校存在价值与意义的体现。

(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

分层教学的模式体现的正是一个小节奏、慢步伐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知识的吸收有着较强的引导作用。道德与法治的课本中许多内容都是抽象的,需要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去感悟,如果教学节奏过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步伐,很多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就会一知半解。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教师就会把自己的教学步伐放慢,有时会把复杂多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散化处理,来帮助学生对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展现出的知识接收能力将会更饱满、更丰富。再加上“双减”政策下分层学习模式的优化使教师对作业内容和学习目标不断调整,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程度,透过学生的实际学习反应对相关教学环节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分层教学的指导策略

(一)明确、科学的层次划分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明确、科学的层次划分是分层教学模式的关键内容,如果只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划分的标准,那么划分出来的层次将会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在依据这一教学层次开展教学时,所得到的教学反馈也不会很理想。因为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可能会由于习题的难易程度、自身水平正常发挥与否等问题呈现出一种成绩的波动化,这种情况下成绩单的参考性价值已经不大。在这种参考性效果不大的因素之下,对于学生的层次划分也就会不合理,之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非但不会由于相应的层次划分变得更高,反而会拉低整个层次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分层教学之前,明确、科学的层次划分是基础要素,也是必不可少的首要环节。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这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层次进行划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询问学生关于该节课程的问题和学生自己对于生命的认知进行层次划分,从而完成分层次教学。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自己所理解的生命是什么、生命为什么珍贵,通过这些巧妙问题的引入来对学生的世界认知和课堂反应能力进行测试,随后依据学生的回答状态、反应状态、成绩状态以及课堂互动水平等因素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分层教学的第一步—划分学生层次。当对学生的层次划分清楚明了之后,后续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二)依据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完成对学生层次的划分工作之后,教师就要依据不同的层次来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虽然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文科类的学科,但是由于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不同,知识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在对同一知识点进行学习时必然有快有慢,而对于不同知识点和不同课程的学习速度学生之间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在划分完不同层次之后,教师就不能按照统一目标对学生的相关学习内容进行划分,而是要依靠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教学途径来对不同的层次和目标进行合理的动态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分层教学所具有的实际操作效果。

比如,在对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二框“青春有格”这一课程进行教学时,对于能够明确理解“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这两个内涵和精神特质,并且能通过相应的事件描述出来的学生,教师可以将其划分为第一层次;对于“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这两个内涵价值似懂非懂而能够隐约感知到这两种精神特质的学生,教室可以将其划分为第二层次;对于“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这两个内涵价值完全不理解、不明白的学生,教师可以将其划分为第三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除了要完成课程目标与标准要求之外,教师还要要求此类学生反思自己落实“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行为,之后所应该采取的改进措施,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发散性学习。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则以教学目标要求此类学生不断加深对“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内涵价值与精神特质的理解,并使这类学生完成课本知识的学习。对于第三类学生,教师就可以先让其阅读和感悟“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概念和印象,随后再进行接下来的知识教学。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划分,教师就完成了对不同学习水平和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的分组过程,这种方式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中耗费的时间与精力,还满足了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诉求,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对校本作业有效、合理的设计

在进行校本作业设计时,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文字型作业设计在脑海中留下的刻板印象,对校本作业进行合理有效的优化设计,并通过转变作业形式的方法推进分层教学的落实,以满足“双减”政策明确提出的为学生减负的要求。教师可以将文字性知识的背诵转变为学生的趣味性学习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相关精神品质的感悟与学习。在组织和参与相关活动时,教师要立足本土特色和有限的教学资源来展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精神优越性,使道德与法治课程展现出的精神引领价值和思想品德的教化作用变得更高效且灵活。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三框“让家更美好”这一课程的教学中,对校本作业进行设计时,教师就可以请学生与自己的家长进行一次谈话,让学生了解家长对自己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趣事的感受,通过这种谈话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家人对自己深沉的爱。这种作业形式比抄写文字和背诵概念要有效得多,因为当学生与家长进行面对面访谈和交流时,家长的情感是能够被学生感知到的,而学生通过文字和背诵所得来的情感体验是单薄的、不能推敲的,情感体验能力稍差一些的学生根本体验不到文字背后展现出来的情感价值。所以从这一方面来分析,教师对于校本作业进行巧妙合理的设计与转化是提高分层教学价值和教学作用的有效方法,也是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入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

在分层学习的过程中,同一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大致相等,所以很多时候这些学生的想法和理解问题的视角都能够不谋而合,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由交流想法,完成知识传递和互动学习作用。这种小组学习合作模式的应用还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融入程度和活跃程度,因为学生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在课堂中的表现就不会过于强烈,而当学生处于一个集体中时,就会把集体的荣誉放在自己的脑海中,那么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这一方面进行分析,在分层次教学的模式下开展分组学习,更能够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带动作用,体现出小组学习的优越性,推进课程的发展。

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牵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来分享对于相关法律条文的认知和感受,还能够让学生通过分享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事件,感受到法律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的意义。这种分享讨论的模式既能够有效地活跃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枯燥性带来的呆板的课堂氛围,也能够以学生的口吻和视角来体现课程中教师所看不到的角度与知识内容。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导方,但是由于教师的定向思维,很多时候教师对于精神品质的感悟和相关内容的理解反而不如学生来得深刻和新奇。所以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来引导学生展现出自己新奇的见解与想法,既能开阔教师自身的教学视野,又能够调动起学生在课程中的互动兴趣。

(五)教学过程中趣味性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依靠教师的板书和讲述,这样的教学氛围必然是枯燥乏味的,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活动,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和角色中体会相应的思想感情,从而高效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所蕴藏的丰富的精神和情感价值。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中所适用的趣味性活动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课程背后所蕴藏的情感价值,结合教学中的情景内容组织开展趣味性的情景活动,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知到课程中蕴藏的情感。

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关爱他人”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创设不同的关爱他人的情景,让学生亲身感知在不同的特定条件下我们如何去关爱他人。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模拟一个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特殊情景,让部分学生扮演公交车上的乘客,让一位学生扮演公交车上站着的老人,让学生模拟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的情景,通过情景让学生认识到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还可以在课堂中设定“在街上看到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在公交车上看到小偷正在行窃,应该制止还是不制止?”等场景,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学会关爱他人的策略。这种趣味性活动的开展既能够极大地调动与激发课堂学习氛围和学习热情,还能够帮助学生以角色代入的形式感知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可以说,这种趣味性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的精神引领和道德教化作用要远比让学生观看文字和阅读强烈得多,而且这种趣味性的情景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构建知识,让他们主动地、活泼地驱动自己,做到动情晓理。

综上所述,要想完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分层教学模式,首先就要对学生进行一个明确科学的层次划分,这是开展分层教学的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进行公平科学的划分之后,再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与学习策略,相关学习目标与学习策略的制定和设计既要满足课程教学的标准,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不断地压缩作业的数量,提高作业的质量,教师可以对作业的展现形式或审查机制进行优化与探索,来完成这方面的发展诉求。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是学生的学习反馈机制,学生的学习反馈机制既能够帮助教师把握学生的实际学情,又是连接学生与教师的关键性纽带。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通过实施分层教学,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进步了一个大台阶,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提高”的教学理念,所以说,分层教学是一种值得广大教师探索实践的有效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双减分层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雨林的分层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