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逆序构词研究

2022-11-24 07:16何占涛田丁月
关键词:动宾构词语素

何占涛,田丁月

本刊核心层次论文

《法华经》逆序构词研究

何占涛1,2,田丁月1

(1. 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2. 蒙古研究大学 教育学院,蒙古 乌兰巴托 999097-15141)

《法华经》是中古时期口语程度极高的佛教经典,书中出现很多由两个相同语素构成并且两个语素位置恰好相反的语法单位。经过整理后发现,这些语法单位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两种形式均已不用,有些保留其一,有些则两种形式完全保留。梳理56组同素异位的词语,我们有理由认为构词语素相同、语素位置相互颠倒的形式,既反映了上古时期由单音词形成复音词的不稳定性,也是中古时期一种新的构词方式。

《法华经》;逆序构词;构词法

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一类双音节词,构词语素相同,但语素的结构顺序相反。它有多种名称,如“同素颠倒词”“同素反序词”“同素逆序词”“倒文词”“颠倒词”等。这种构词形式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一个显著特点,并且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两汉典籍中表现得也比较突出。清代陆以湉(1802年—1865年)《冷庐杂识》卷四“倒句倒字”指出:“《汉书》又多倒字,如妃后、子父、论议、失得、贵富、旧故、病利、病疾、并兼、悦喜、苦勤、惧震、柔宽、思心、候伺、激诡、讳忌、稿草之类是也。”[1]出现在中古时期的汉译佛经,保留了大量的口语成分,这种语素颠倒的构词形式,自然有所体现。我们以重要的佛教经典《法华经》作为语料来源,一是研究这类词内部的结构特点,二是借以考察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特点。由于这类词在结构上具有互为逆向构词的特点,因此我们称该类词为“逆构词”。

一、《法华经》逆序构词的分布情况

初步筛选,我们先要确定《法华经》中有哪些在外部形式上符合逆序构词特征的语法单位。我们先整理出由两个相同语素构成、并且两个语素位置恰好相反的语法单位,这种语法单位共计297例,去掉重复出现的,剩余的是271例。通过对这271例语法单位的整理分析,大致归纳出四大类:第一类“AB式-BA式”,两种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均已不用。这种不用,或指已经消失了,如“别圆-圆别”“陈奉-奉陈”“处会-会处”“但颂-颂但”等;或指不能作为词语使用,如“名为-为名”“依所-所依”“有本-本有”等。第二类“AB式-BA式”,两种形式在现代汉语中一种形式留存,另一种形式消失,如“得有-有得”“累功-功累”——“得有”消失,“有得”即为有所得,有所收获,意义存留;“功累”消失,“累功”即为累积功劳,意义留存。第三类“AB式-BA式”,两种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均有留存——两种形式,或者意义相同,如“臼杵-杵臼”“神鬼-鬼神”;或者意义略有差别,如“心中-中心”“出入-入出”等。另外还有一类,作为佛教专门用语,“AB式-BA式”,两种形式均有意义,并且作为佛教用语留存。所整理出的271组中,第一类68组,第二类131组,第三类56组,佛教专门用语16组。

二、《法华经》逆序构词的语法分类

56组“AB式-BA式”两种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均留存的逆序构词中,我们可以综合词性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1. 每组逆序构词的词性和意义都相同,当词序变换时不发生意义上的变化,为并列式合成词,也就是同义逆构词。(1)意义完全相同的名词,有10组:碧玉-玉碧,臼杵-杵臼,鹫鸟-鸟鹫,室堂-堂室,义旨-旨义,灾火-火灾,始终-终始,人民-民人,神鬼-鬼神,座中-中座。(2)意义完全相同的动词,有9组,个别动词也用作该动作所代表的事情:奉顺-顺奉,诉讼-讼诉,讽诵-诵讽,聚集-集聚,去来-来去,生死-死生,读诵-诵读,哀愍-愍哀,败毁-毁败。(3)意义完全相同的形容词,有7组:厚薄-薄厚,轻重-重轻,短长-长短,浅深-深浅,多少-少多,小大-大小,空虚-虚空。(4)副词,只有1组:悉皆-皆悉。

2. 每组逆序构词的词性相同,但意义略有不同,构词法也不同。(1)意义略有不同的名词,构词法也不同,有两个小组:①分部-部分(动宾/主谓),分部是部署、分派,划分区域,从总部中分出的下属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局部或一些个体。②次位-位次(偏正/主谓),次位在佛教中指其次的位阶,又指第二之意;位次指官位等级,依次排定的位置,谓所在位置。(2)意义略有不同的动词,构词法也不同,有4个小组:①辨正-正辨(动宾/偏正),辨正是辨明是非,改正错误;正辨是正确分辨。②归同-同归(动宾/偏正),归同是归于同一;同归是指有同样的结局或目的。③通流-流通(偏正/动补),通流指通行;流通一指流转通行,不停滞;二指商品、货币流转。④礼敬-敬礼(偏正/动宾),礼敬指以合于礼仪的举动表示尊崇;敬礼指以立正、鞠躬等方式行礼,以表示对他人的敬重。

3. 每组逆序构词的词性相同,意义相同,但构词法不同,有3个小组:①火毒-毒火(主谓/偏正),火毒和毒火都是中医学术语,都是名词。②成功-功成(动宾/主谓),成功即功成,都是名词。③理实-实理(主谓/偏正),理实就是实理,都是名词。

4. 每组逆序构词的词性相同,构词法相同,但意义略有不同。(1)都是偏正式名词,但意义不同,有3组:①中文-文中,中文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文中则是文章中。②心中-中心,心中是内心、心里;中心是跟四周的距离相等的位置。③中经-经中,中经是中风类型之一,一种病症;经中是中医穴位名。(2)都是联合式名词,但意义不同,有1组:力势-势力,前者是力量和势头;后者则指权力。(3)都是联合式动词,但意义不同,有3组:①产生-生产,产生是由已有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生产一指人们通过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二指生孩子。②立破-破立,立破指能立能破,是佛教词;破立指置之死地而后生。③住立-立住,住立指停留;立住是站住。(4)都是并列式形容词,但意义略有不同,有1组:近远-远近,近远,有名词义,比如亲近或疏远的人,近处和远处,也有形容词义,做偏义复词,特指远;远近,有名词义,比如远方和近处,远方近处的人,有形容词义,指远和近。(5)都是并列式数词,但意义完全不同,有2组:十九-九十,二十-十二。

5. 每组逆序构词的构词法相同,词性不同,意义也不同,有4组:①劝诫-诫劝,都是并列式,劝诫是劝告别人改正缺点,动词;诫劝是佛语词,指诫、劝二门,名词。②念识-识念,都是并列式,念识是自己的意识、念想,名词;识念是记忆,动词。③识知-知识,都是并列式,识知一为知道,二为知识,有动词义,也有名词义;知识为名词。④出入-入出,都是并列式,出入为动词,指进出;入出指收入和支出,一般做名词使用。

6. 每组逆序构词的构词法不同,词性不同,意义也不同,有6组:①念善-善念(动宾/偏正),念善是诚心向善,动词;善念是好的想法,名词。②利益-益利(并列/动宾),利益是好处,名词;益利是裨益辅助,动词。③行修-修行(主谓/动补),行修是品行端正,名词;修行是修养德行,动词。④闻声-声闻(动宾/主谓),闻声是听到声音,听到消息,动词;声闻是佛教用语,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俗语也做名声讲,名词。⑤口苦-苦口(主谓/动宾),口苦是嘴巴苦,名词;苦口多指不辞烦劳、反复恳切地说,副词。⑥轮转-转轮(主谓/动宾),轮转是佛教用语,指轮回,也指翻转、掉转、旋转、轮流,被借为排球运动的术语,动词;转轮可以是动词,转动轮子,也可以是名词,转动的轮子。

三、《法华经》逆序构词的发展趋势

张永言曾经指出:“词汇是语言诸要素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部分,语言的词汇对社会上的一切变化特别敏感。”[2]《法华经》是口语程度极高的佛教经典,所以书面语应该与口语相近,语言使用情况基本能够反映当时的汉语词汇状况。我们把所整理出来的语料,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有如下几种情况。

1. AB式和BA式,在《法华经》和现代汉语中均有使用,但按其意义和用法方面的差异,又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AB、BA两式在《法华经》中意义相同,在现代汉语中意义也相同,并且两种形式都使用,有20组:碧玉-玉碧,臼杵-杵臼,鹫鸟-鸟鹫,义旨-旨义,始终-终始,神鬼-鬼神,奉顺-顺奉,生死-死生,败毁-毁败,厚薄-薄厚,轻重-重轻,短长-长短,浅深-深浅,多少-少多,小大-大小,空虚-虚空,悉皆-皆悉,火毒-毒火,成功-功成,座中-中座。(2)AB、BA两式在《法华经》中意义相同,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由于语言习惯,选择其中一个使用,有9组:室堂-堂室,灾火-火灾,人民-民人,聚集-集聚,哀愍-愍哀,诉讼-讼诉,读诵-诵读,讽诵-诵讽,去来-来去。(3)AB、BA两式在《法华经》中意义相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两个都有使用,有9组:分部-部分,口苦-苦口,次位-位次,中文-文中,心中-中心,中经-经中,产生-生产,十九-九十,二十-十二。(4)AB、BA两式在《法华经》中意义相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由于语言习惯,选择其中一个使用,有18组:理实-实理,辨正-正辨,归同-同归,通流-流通,礼敬-敬礼,轮转-转轮,力势-势力,立破-破立,住立-立住,近远-远近,劝诫-诫劝,出入-入出,念善-善念,利益-益利,行修-修行,念识-识念,识知-知识,闻声-声闻。

2. AB、BA两式在《法华经》中都有使用,现代汉语只保留了其中一种形式,另外一种不使用。这种情况最多,在所筛选的271组中,有131组属于该类情况,占到48%。

3. AB、BA两式在《法华经》中都有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不用。或者根本已经消失,或者不能作为词语使用,这种情况有68组,占到总数的25%。

4. 还有16组专门的佛教术语。这16组词语在《法华经》中都有使用,个别的词语已由专门的佛教术语引申出了相应的俗语含义,如“净土”,指佛、菩萨等居住的没有尘世污染的世界,在现代汉语中也指没有受到污染的精神之所。

四、总结

通过对《法华经》中符合逆构外部语法特征的语言单位的整理,我们发现“生产的发展,新事物的出现,制度的因革,风习的改变,无一不在词汇系统中迅速反映出来。即使事物没有大的变动,词汇本身也会产生新陈代谢的变化”[3]。《法华经》中的逆构语法单位的发展与消亡,恰恰说明了汉语词汇本身的发展特征。相对于古代汉语中存在较多的人民/民人、家室/室家、朋友/友朋等这一类并列合成词语,到了中古时期,仍然有一定数量的存在。在上文已经确定的56组中,即有26组属于该种情况,大约占到46%。正如王力先生所说:“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4]同时我们也发现还有很多不是并列式的逆序构词,在构词法上已经有了主谓、动宾、偏正等多种形式,而且在词义上也不是完全对等,有了主次之分,所以有学者认为“这些同素逆序同义词的出现应该是新词的产生过程,而并不像古代汉语那样是由词素的次序不固定而形成的”[5]63,并且进一步指出:“近代汉语的同素逆序同义词词义之间存在交叉、包容的关系,而且往往是今天看来并不常用的词比今天看起来比较常用的词义域更为宽广,涵义更为丰富。并且其用法在近代汉语中也比较固定,二者之间并不能够完全替代。”[5]64在《法华经》中都有使用,现代汉语只保留了其中一种形式,另外一种不使用,271例中占了131例,这些例子中,确有很多是出于中古时期的文献中。这种情况显然不符合王力的说法。因此我们赞同这应该是一种新的造词法之说,即“倒序造词法”。“倒序型的改造法远比换素型的应用得广泛、频常,而且有久远得多的历史……当然,颠倒词素顺序不是任意的,不是随意可为的,而须是为了表达新的意思,并且颠倒的说法也须被大家所接受和采用。”[6]这种说法,是比较适合《法华经》乃至整个近代汉语逆序构词的。

[1] 陆以湉. 冷庐杂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183-184.

[2] 张永言. 词汇学简论[M]. 武汉: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2: 85.

[3] 向熹. 简明汉语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363.

[4] 王力. 古代汉语[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8: 88.

[5] 曹廷玉. 近代汉语同素逆序同义词探析[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5): 63-64.

[6] 刘叔新. 汉语描写词汇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99.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4.014

H131.7

A

1674-327X (2022)04-0059-03

2022-04-06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项目(2022lslybkt-071);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0BYY024)

何占涛(1969-),女,辽宁朝阳人,副教授。

(责任编辑:叶景林)

猜你喜欢
动宾构词语素
《通用规范汉字表》非语素字统计与思考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汉泰语动宾结构研究综述
浅谈“音节语素化”现象
从物性结构和语义特征看“动宾式动词+宾语”的语义基础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宾式离合词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学习小讲座之十一·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
再谈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