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课堂在医学基础课程中的构建研究

2022-11-26 06:38邢朝云
科学咨询 2022年16期
关键词:医学心脏知识点

邢朝云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 250109)

一、医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根据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要求,医学基础课程占总课程的20%左右。但目前护理学专业的特点是课程多、课时紧,动手操作多,理论学习时间少。医学基础课基本上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课程内容偏深、偏难,应用性差,医学基础知识过细、过繁、过于强化学科[1]。偏重于医疗而忽视护理专业的特色,而且各门学科之间未能很好融合。同时医学基础课所占总学时过多,且各门课程过度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而各成体系,忽视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课程间重复内容较多,甚至有些名词或问题相互矛盾,造成学生的困扰,同时也浪费时间[2]。另外,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跨两个学年,相隔时间长,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遗忘相关知识的现象比较普遍。

为解决以上问题,陈天宇[3]按照“人体器官系统”将基础医学课程依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进行整合,增强了课程间的有机结合,减少课程重复内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高芳[4]认为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需使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护理医学发展,教学方法选择应根据师生特点和教学资源来确定。

在医护教育中,医学基础课的整合主要围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展开研究。但由于长期的学科单独教学,在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中各学科融合不够理想,如何有效整合护理专业医学基础各学科中的重复内容,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智能课堂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智能教学逐步进入学校课堂,并成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运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课堂可以称之为智能课堂。但由于该领域是一个新兴领域,国内针对智能课堂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熊延连[5]在局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智慧树的慕课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显著提升了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黄茸茸[6]研究学习通平台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发现学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大多数学生认为使用学习通后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效率和效果提升。

为解决以上问题,各高校开始利用网络技术及丰富的线上资源开展线上教学改革。因此,如何应用智能课堂将线上线下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成为教学研究的焦点。

二、智能课堂在医学基础课程中的构建

(一)智能课堂的构建基础

移动智能手机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普及为智能课堂的构建提供前提;校园网及移动网络的全覆盖为学生随时随地应用智能课堂开展学习提供保障;我院利用超星学习通程序搭建教学主平台,程序自带的多样化功能是智能课堂实施的重要支撑;雨课堂、云班课、爱课程、微信等程序是开展智能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根据《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的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要求,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及临床思维成为必要前提。通过对医学基础课程的整合,使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为培养护理学生的临床思维夯实基础。

通过对护理专业的五门医学基础课程《正常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胚胎学》《病理学》《药理学》及《生理学》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学科间相互交叉,课程间内容重复较多,教师会重复讲解或者均未讲,造成学习时间浪费或者知识点漏讲,甚至有些知识点相互矛盾,造成学生的困扰。针对此问题,在构建智能课堂时,将各课程中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尤其重复的知识点,确定首次主讲的课程。如心血管系统在《正常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及《生理学》都有涉及,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各课程间界限分明,同样内容不同课程不同学期不同教师均要讲授,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依托智能课堂,则将心血管系统涉及的结构组成、生理功能、病理改变、药理作用等内容整合到一起,罗列出相关知识点作为超链接放在学习平台中,方便学生与教师使用。确定《正常人体解剖学》主讲结构组成、《病理学》讲病理改变、《药理学》讲药理作用及《生理学》讲生理功能,其他相关知识则由学生在课下通过学习通平台进行自学巩固,既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节约了线下课堂时间,又能使理论知识系统完整化。以“心脏”为例,心脏的含义、位置、外形、组织形态等为任务点1,对应课程《正常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胚胎学》;任务点2内容为心肌细胞生理特性、心脏泵血功能等,对应课程《生理学》;心脏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是任务点3,对应课程《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用药、抗微生物用药等为任务点4,对应课程《药理学》。通过对心脏内容整合后,与心脏相关的知识点成为完整的体系,理论知识更加条理,教师在讲课时即分工明确又能承上启下,学生学习时也能更加有系统地把握该部分内容,为后续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又如血液的内容,涉及课程有《正常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胚胎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及《生理学》。根据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大纲的要求,血液部分要求学生掌握血液、血细胞、血浆的形态、来源、分类、功能、血液的组成、生理特性、凝血与溶血的机制、血型、血细胞病理改变、异常形态、血液系统用药等。在传统教学中,血液涉及的内容尤其是形态、组成及功能会在多个课程中重复讲解,甚至相关实验也有重复,如ABO血型的测定,改革前,《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中均有开设,造成有限学时的极大浪费,经课程融合后,知识内容分配更加科学合理,更具针对性。结合智能课堂的实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随意获取相关知识,节省了线下课堂时间,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吸收内化。

(三)智能课堂的资源建设

确定智能课堂的教学平台后,由基础医学课程一线教师搜集整理相关教学资料,并上传学习通平台。授课内容主体框架按照人体九大系统进行划分,并将各课程相关知识点整合为一个项目,每一项目下设若干任务,综合各项任务的知识点可涵盖相应系统的所有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心血管系统为例,心血管系统的内容为一个项目,下设“心脏、血管”两大任务,心脏包含“心脏的结构、心脏生理特性及功能、心脏相关疾病、用药及作用机制、实验项目、拓展知识”6个任务点,每个任务点对应不同的课程,但又相互联系。通过智能课堂,方便教师备课时随时获取链接知识,授课时引入相关知识点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学生借助智能课堂,可对人体系统的知识有整体认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基础医学的学习具有连贯性而非碎片化。

学习资料可以文本、视频、语音等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学习通平台的“章节”中设置学习任务点,任务点包含学习任务单、授课PPT、授课视频、预习试题、课后作业等。“拓展知识”设定为非必选学习任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学习。在平台“资料”中上传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设计、实验指导书、练习题、答疑,所有资料均为公开状态,教师与学生可自由获取。“作业”板块中针对每个任务点设置随堂测验题,最后结合整体项目和任务的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教师与学生的有效配合

传统的医学基础课程授课中,各课程教师仅关注本课程的相关内容,而较少与其他课程进行交叉联系,导致学生理论知识的片段化,不能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而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也相对片面。通过智能课堂,学生在学习理解单一知识后,可借助网络资源,拓展学习范围,由点及面,提高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师层面考虑,则对基础医学任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熟悉本课程的知识点,也要精准把握交叉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从学生层面分析,则要求学生真正做到有效的线上学习。

三、智能课堂的应用

(一)智能课堂的实施过程

1.课前预习与检测

课前要求学生按照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任务,了解本次课学习内容。利用学习通平台中上传的PPT及视频,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预习测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线下课堂学习做准备。与小组成员协作,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并上传学习成果。教师通过学习后台统计数据及作业反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修改完善教学计划,做到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讲解知识点。如在《生理学》中讲解“心脏”部分,要求学生课前复习《人体解剖学》中心脏的结构、《生理学》中动作电位的机制、预习心脏的生理特性及泵血功能、完成预习测验,小组任务为“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因,分析临床症状的成因,可选用何种机制的药物治疗,并解释原因。”以小组为单位上传学习通。设置此类题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课中反馈与学习

线下课堂主要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反映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尤其呈现的共性问题要求教师详尽解释。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再统一讲解,故而节约了有限的课堂时间。通过学生展示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充分使用学习通平台“活动”模块,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打破沉默课堂,营造活跃、竞争性的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如“心脏”部分,通过学生上传的答案,发现部分学生能将“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症状及治疗药物描述准确,但缺少成因的解释,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结合《生理学》的知识对该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3.课后巩固与练习

通过智能课堂的学习平台,布置课后作业。作业中既有理论基础知识,也包含案例分析题,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要求学生通过拓展资料及网络检索,写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小论文,锻炼学生的科研协作能力,并通过智能课堂分享自己的作品。如“心脏”部分,要求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写一篇与心脏相关的最新进展相关的论文,写作角度可自选。

(二)智能课堂的考核机制

为了督促学生重视智能课堂的线上学习,在开课伊始,将智能课堂的考核标准公示给学生。智能课堂的学习成果最终以平时成绩的形势呈现在期末考试的总评成绩中。学习通平台具备完善的统计功能,教师可根据自己课程的特点,设置平时成绩的构成。以《生理学》为例,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课堂活动(20%),测验(10%)、小论文(10%)、作业(20%)、实验(30%)、考勤(10%)。通过智能课堂的实施,突破了传统的仅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教学效果的模式。

四、结束语

(一)智能课堂的优势

1. 资源获取便捷

智能课堂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学习的时间空间限制,只要有移动客户端和网络,教师与学生可随时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资源。

2.教学资源优化

以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动态更新。打破课程界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将相互关联的知识点以“任务”的方式加入课程资源,加强学科理论融合,使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更符合医学教育的认知规律,知识获取更加简便。实现教学平台动态化管理,及时更新、补充网络资源。

3.考核机制科学

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注重学习过程的管控,突出线上学习效果的评价,激发学习主动性,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

(二)智能课堂的不足

智能课堂在常规教学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仍需注意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学习状态呈现两极化,有少数学生不适应线上学习模式,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较难进行有效监督。智能课堂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完善与探索。

猜你喜欢
医学心脏知识点
第十二页 知识点 静候“18”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第十页 知识点 教-8教练机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第九页 知识点 QSZ92式半自动手枪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了解心脏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