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及创新实践

2022-11-28 07:30周兆伦李华章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飞花课标古诗

文|周兆伦 李华章

当前,有关专家将小学诗歌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归纳为诵读法、多媒体教学法、补扩法、想象创作情形法、比较法、调换法、表演法、绘画法、歌唱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语境中,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依据学段、学情和诗歌文本主题,体现“四大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原则,体现学科特征,尊重学习规律,关注现实学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发布后,诗歌教学方法更需要革新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方式,体现课标精神。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以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为导向,着力于诗歌教学的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三种学习任务群,符合时代性,增强情境性和实践性等新的要求。

我们以为,诗歌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实践。

一、情境教学法,在真实情境中感悟诗意

小学生理解诗意常用的方法有借助注释、查资料、问同学或老师等,这些办法都能很好地达到理解诗意的目标。但古诗年代久远,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不易拉近古诗与学生的距离。2022 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联系学生真实生活,创设情境的创新在于与学生的生活时代契合。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诗意,激发学生的联想,提升学生综合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创设真实情境,通过学生综合活动,将古诗的时空拉近,展现古诗的诗意。

如在学习《春夜喜雨》一诗时,教师创设情境布置课堂活动:杜甫在成都留下了经典的诗歌和生活的痕迹,现在的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中心区域,已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现在你成了一名导游,带领游客来到诗中“黄四娘家”附近。看到诗中的美景,你会如何向游客们介绍这首诗中展现的美景呢?如果你是游客,你又会针对古诗的内容向导游提出什么问题呢?

通过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学生自主选择导游或游客的角色进行展示与交流,不但解决了学生自主理解诗意的教学目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促进了生生互动,激发了学生质疑、答疑的能力。

二、诗画融合法,增强诗歌审美的体验感

诗画相通古人早有论述。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清代叶燮在《赤霞楼诗集序》中论述“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诗与画相通的重要表现即是意象,陈植锷将意象定义为“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孙美兰指出,意象是“有意义的形象”和“有形象的意义”的统一。可见诗画相通,意象相通。

2022 年版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指出“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通过学生活动,将抽象的诗词转变为具象的图画,将诗画融合,就是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的方式之一。

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学生在基本理解诗意后,教师创设情境:教材面向五年级的学生征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插图,被选中的插图有可能印到教材里。请小组先讨论,结合诗意,这幅画需要画出哪些人、景和物,如何构图,再动手画一画插图。

学生通过讨论有了初步的创作想法,用画笔展现自己对诗的理解,再通过面向全班展示插图、朗读诗歌,交流自己的创作意图。这种活动既能展现学生对诗意的感悟,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和绘画的审美能力。

三、飞花激趣法,激发作品积累的兴味

飞花令是文人传统游戏,行飞花令可选用诗词中的句子,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学生对于诗词类节目逐渐关注,其中的对抗性、趣味性、知识性让节目扣人心弦。2022 年版课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中提出“分主题梳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在小学古诗教学中适时引入飞花令,可营造学生学习诗词的氛围,增加实践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对收集、整理诗词的兴趣与能力。

如在教学《稚子弄冰》时,教师将活动前置,安排学生提前一天搜集与“儿童”相关的诗词。学生理清诗意和情感后,每组同学讨论、分工并交流各自搜集的诗句信息。开始行飞花令,每组轮流,一次说一句诗,不能重复前面说过的诗句,不说与“儿童”无关的诗句;轮到的小组说不出诗句,换角色做“裁判”,不再继续行飞花令。课堂在学生的依次交流中诗句不断涌现,教材内有关“儿童”的诗全部被挖掘,课外的儿童诗也不断涌现。行飞花令锻炼了学生搜集、分析、整理材料的能力,让学习古诗的课堂充满趣味。

四、生活应用法,增强多元学习效能

2022 年版课标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节中提出:“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教学中,教师将古诗情境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是为生活应用。教师引导学生以古诗为主题发朋友圈,通过创意的实用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古诗的能力,提高审美品位。

发朋友圈已经成了人们展示自我、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活动。不少朋友圈图文并茂,或引人低思沉吟,或引人心情澎湃,或引人会心一笑。学生将学习古诗后的心得,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发到朋友圈,培养学生对古诗深入、个性的理解能力。学生有感而发,或表达自己的质疑,或发表自己的感受,或展现自己的幽默。

如在教学《回乡偶书》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以《回乡偶书》为主题发一次朋友圈,要求立意健康,用词文明,文辞简要,风格文雅幽默均可;小组讨论后,为同学的朋友圈回复简短的语句,之后再向全班展示。学生展现出来的文字风格各具特色,有赏析贺知章文字简练传神的;有联系生活,因疫情阻隔很久没回老家,想念老家长辈的;有故事演绎的,将自己化为诗中的小孩子,为外乡老人会说家乡话而发笑的。朋友圈的文字得到同学的点赞或回复,更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发朋友圈的实践活动拉近了古诗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五、技术创新法,拓展多元学习的方式

2022 年版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提出:“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短视频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对短视频的喜爱也逐渐增强。教师将新的技术与古诗学习结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观看短视频时关注文明健康的内容。

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古诗发短视频,学生需要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对古诗的人、物、景重新组合,融入个性体验的情感,将短小的古诗剧情化,编写短剧本并声情并茂地表演。这个活动将古诗情境化,培养了学生阅读、欣赏、联想、想象、表达等综合能力,是学生尝试富有创意表达的形式之一。

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所学古诗内容发一个短视频。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剧本编写、排练与表演;台下学生可以用口头或标语表达的方式“发弹幕”。上台表演的学生,有展现王维与元二依依惜别的场景;也有虽然王维不舍,但元二却豪迈远行的反差情景,造成的“大反转”情节令人捧腹。台下学生有发“666”,更有展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天下谁人不识君”等与本课情景有关的诗句。

诗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2022 年版课标要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上不断创新。诗歌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该构建任务,突出时代性、情境性和实践性。在这些任务中,“读”的方法还是贯穿始终,才能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核心能力。

猜你喜欢
飞花课标古诗
诗词飞花令
春城无处不飞花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飞花令”上走麦城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