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星火,必定燎原
——赞“四川‘以诗教’诗歌教育科研团队”

2022-11-28 07:30刘永康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诗教诗词诗歌

文|刘永康

诗歌是一种极致的美,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魅力四射。《尚书·尧典》上说“诗言志”,意思为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孔子则把诗歌的艺术价值定位在“兴、观、群、怨”四个方面。明代著名学者胡居仁说:“《诗》之所以能兴起人心之善者,以人情事理所在,又有音韵以便人之歌咏吟哦,吟哦之久,人之心自然歆动和畅。”由此可见,诗歌在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方面的特有魅力。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说:“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这句话道出了读诗对于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作用。通过读诗就能对诗的韵味、声律、意境等有较好的理解,这样就可以学会吟诗、写诗了。诗歌的艺术价值早已被古人说尽。

可是如今我国对诗教的研究现状并不乐观。这种研究是零碎的而不是系统的,是随意的而不是着意的,是肤浅的而不是深刻的,是分散的单枪匹马的个体行为而不是携手合作、集体攻关的群体研究。这就使得诗教在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教师的诗教素养得不到提高,诗歌教学的质量始终得不到保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20 年,两位对中华诗词文化充满挚爱的领衔人——余小刚、张华,先后以课题立项为契机,联合成立“以诗教”研究团队。2021 年还共同创建了“中小学诗歌教育研究中心”。团队借力课题、期刊厚植诗教土壤,助力教学、培训广种诗教花树,共同开启四川省“以诗教”的教、学、研之旅。这个团队充满了生机活力,活跃于四川这片教育热土,他们的诗教追求、理念与行动的确值得称赞。

一、赓续诗教传统,萃取诗教精华

诗教当然离不开诗歌理论的引领。团队的研究工作就是以“理论奠基”。他们认为:“当代诗教有必要也必须要在赓续诗教传统、萃取诗教精华的基础上进行。”这个认识起点很高,算是抓住了诗教研究的要害,牵住了诗教研究的牛鼻子。为诗教研究奠基的理论是什么?国内主要有始于南北朝时梁钟嵘的《诗品》、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宋王灼的《碧鸡漫志》(最早的词话)、宋阮阅的《诗话总龟》、清何文换的《历代诗话》、清周颐的《蕙风词话》、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当代学者周振甫的《诗词例话》和张旭之的《红叶诗话》等。这些诗词专著都是历代研究诗词颇有见地、颇有影响的代表性著作。这些著作对中国古代诗词作者、风格流派、群星灿烂般的作品、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灵活多变的写作手法、绚丽多姿的艺术风格、耀眼辉煌的诗词理论、局面可观的自由诗学作了梳理研究。从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从“史”的角度对我国古代诗词及诗词创作理论作纵向的全方位的关照与开掘。西方也有丰富的诗歌理论,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模仿论》《实用论》、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的《表现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胡戈·弗里德里希的《现代诗歌的结构》等,都充盈着丰富的诗歌理论。要搞好诗教,就要学好这些诗论,有了这些诗词理论武装头脑,我们的诗词教学才会有广阔的视域、灵活多变的思路、鞭辟入里的深度、立竿见影的效果。团队要以理论奠基,就不能不专研诗歌理论。

二、质疑“见惯不惯”,挑战“约定俗成”

团队主张质疑“见惯不惯”的诗教内容,挑战“约定俗成”的教学环节,最终从“解构”到“重构”“创构”,以帮助教师实现诗歌教学的创新与突破。

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这个观点用于对诗歌教学的研究尤其合适。诗歌贵在含蓄蕴藉,尤其是许多古典诗歌,其思绪具有跳跃性,其意象具有模糊性,其境界具有恍惚性,其底蕴具有深邃性。如真似幻,让人不知深浅,很难窥出其中的奥妙,只能凭直觉和人生体验进行猜测。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说,“诗永远应当是一个谜”,“指出对象,无异是把诗的乐趣四去其三。诗写出来,原就是叫人一点一点去猜想,这就是暗示”。清人刘熙载说:“大抵文善醒,诗善醉,醉中语亦有醒时道不到者。盖其天机之发,不可思议也。”这里说的“谜”也好,“醉中语”也罢,都是说诗意的模糊性、不确定性、隐晦性、多义性。“诗无达诂”,因此,前人对传统诗词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如对李商隐的《锦瑟》诗,朱彝尊说是悼亡诗,苏东坡说是咏瑟诗,何焯说是感伤诗,刘攽、许凯说是爱情诗,张采田说是政治诗。今人对此诗也莫衷一是,有讲成作者晚年回顾一生政治遭遇之作,有解为生离死别之恨……正如谢榛所说:“不必执于一个意思,或此或彼,无适不可。”于是,前人对诗词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这些传统的多元解读也许都对,也许都不对,也许有对有错。就是对的也有高下之分。今天的诗歌教学要敢于对前人的理论质疑,破除盲从、扫除传统谬误。狄德罗说过:“迈向哲学的第一步是怀疑。”破除盲从,扫除传统谬误偏见的这种怀疑就是积极怀疑,就是创造的起点。比如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解读历来就有多种说法。有人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诗句中判断出诗人抒发了消极逃避现实,人生苦短,何不寄情山水、及时行乐的思想。有人根据梦中遨游天姥,见到“仙之人兮列如麻”的景象,就认为诗人有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隐逸求仙的超俗雅趣。有人把“我欲因之梦吴越”说成是皇帝一封诏书使李白一下子从民间来到朝廷,而“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正是他青云直上,由布衣之身变成权贵之人的真实写照,与他被唐玄宗征召入京,兴高采烈到长安时吟的那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完全是一致的。我们一些教师在教这首诗时,不加分析地将这些传统的解读作为圭臬,就成了谬误的流传者。其实,以上的多元解读都未能从诗的整体形象出发,而是在肢解整体,搞断章取义的说教。如果我们把全诗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分析,就会发现一个“梦”字正是全诗的脉络。全诗由梦前、梦中、梦后三部分构成,梦前向往天姥,梦中遨游天姥,梦后伤感激愤。从文脉出发不难看出,诗人在诗里抒发的不是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也不是隐逸求仙的超俗雅趣,而是通过梦游的方式尽情宣泄自己内心郁积已久的政治上的无限幽愤。其中包含着幻想破灭的失望、壮志难酬的哀伤、遭受谗毁的激愤,以及对前途的迷惘惆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中对山水名胜、神仙境界的向往与歌吟,正折射出对腐朽现实的否定。结尾用设问形式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毫不妥协的精神。

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要做从“解构”到“重构”“创构”,这就首先需要摆脱思维定式,放飞思想,张扬个性,从诗中读出“我”来,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就形成多元解读的态势,从而让思维发散起来,而发散思维正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结构成分。多元解读虽然允许差异存在,但存在的差异必须是正确的、合理的,因为多元解读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千万不能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非哈姆雷特”。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老师无论是面对前人的多元解读还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多元解读,都要作比较分析。肯定正确元,否定错误元,纠正偏差元,揭露虚假元,让思维从发散走向聚合。只有这样,诗教才能最终从“解构”到“重构”“创构”,以帮助教师实现诗歌教学的创新与突破。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团队十分注重集体攻关,“集体研课、磨课、备课成了团队行动的规定动作”。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集体的力量作依靠,诗教的运作定会势如破竹。

三、诗教牵动师教,强化教师培训

新一轮课改增加了中华诗词的分量,要求学生在至善至美的文化中吸收语言精髓,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习概括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需要更多的语文教师以“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做当代诗教的志愿者。可是我们许多语文教师的肩膀并不“铁”,担当不起这一光荣使命与神圣职责。《四川教育》的首席记者余小刚曾忧心忡忡地发出了“诗教”三问:有多少人真正懂诗?诗教有多重要?当前诗教有多落后?这三问中要害的是第一问,我们的语文教师中究竟“有多少人真正懂诗”。我想每一个语文教师可以扪心自问:你懂得赋陈、描状、咏物、理趣、倒插、逆挽、反接、突接、仿效、点化、情境相生、境界全出、即小见大、化实为虚等诗歌的写作技巧吗?你懂得比兴、曲喻、顿挫、反说、用事、层递、复叠、错综、点染、侧重、倒装、通感、衬垫、衬跌、回荡、互文、互体等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吗?你懂得兴寄、风骨、含蓄、婉转、直率、平淡、绮丽、英爽、雄奇、沉着、沉郁、风趣等诗词的艺术风格吗?你懂得什么叫诗家语?什么叫完整和精粹?什么叫隔与不隔?什么叫诗词的历史语境?什么叫形象思维、意新语工?怎样比同究异、寻合追分?怎样避免穿凿、执着、片面、拔高和贬低等诗词鉴赏的原则吗?你懂得格律诗词的音韵、平仄、对仗、章法、节奏、句式等特点吗?你读过与诗词格律相关的《佩文诗韵》《笠翁对韵》《白香词谱》吗?你懂得诗词朗诵中如何把握节奏、停顿、重音、轻声、拟声、声音的延长等与诗词情感基调的联系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百年来诗歌经历了三次革命,即诗歌的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传播方式重建。互联网给诗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以公平、公正、公开的传播方式向社会大众进军,以此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发展前景。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休闲方式、交往方式等,也为诗体增多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如今的声、光、音、像就是丰富诗歌体式的一条坦途。这种诗歌的革命性变化必然导致人们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变化。诗歌革命带来的种种变化,语文教师啊,你究竟能知多少……

毛泽东同志早年指出:“教改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那么,诗教的主要问题就是师教问题。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自己首先就要接受诗歌教育方面的培训。

于是,我就想起《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来。香菱之所以很快学会写诗,而且能写出好诗,除了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地执着追求和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外,还有黛玉、宝钗这样好的引路人,特别是黛玉,她不仅会写诗,也会教诗。在大观园里那群能诗会词的千金小姐和公子王孙中,她是作诗的魁首。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这就叫师高弟子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一个对诗词知识一知半解、若明若暗,甚至一团漆黑的教师,一个根本就不会写诗填词的教师怎么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无怪乎四川师范大学“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学科的首席专家张华教授发出了“诗歌如此之美,为什么难以吸引学生”“我们精心备课,为什么依然难以赢得学生的喝彩”的喟然长叹。其答案就在于我们许多语文教师不懂诗,不会写诗,更何谈诗教的方法。

所以,四川的“以诗教”研究团队千方百计地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通过教师培训,就是要点燃更多教师的诗教之诗与诗教之思”“将长期以来诗歌教育教学中的零散、随意、感性的经验进行系统性、规律性、原理性的梳理和思考,这是‘以诗教’团队的使命。每一个成员参与者不仅要学诗、懂诗,还要研究诗、创作诗”。这是该团队十分明智的举措。

四、奋力探赜索隐,星火正在燎原

机器的齿轮是用身躯传递力量和速度,“以诗教”团队成员是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理想和智慧。他们正在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狠劲,把“说到”变成“做到”,让诗教培训与研究的行动在四川的热土上全面开花。“以诗教”团队不断将诗教影响力辐射到全省各个领域,特别构建起“诗教地市州行”系列活动。眉山开启了有3000 名教师参与的“三苏故里,诗韵流光”之旅;四川师大本科生参加了“2022 年四川省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小学开启了诗教“七个一”活动;江油市诗城小学围绕“诗意教育”,设计出体现情感、言语、审美、创造的无纸化期末测试;绵阳市南街小学立足为国培育“良士”的办学目标,开展了早晚读诗、诗歌配画、诗词展示等活动……所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都聚焦在诗教的教、学、研上。

美丽属于自信者,从容属于有备者,奇迹属于执着者,成功属于顽强者。团队成员的辛勤努力、挥洒热汗,已经初见成效。仅研究诗歌教学的论文已经发表的就有50 余篇……四川“以诗教”研究团队点燃的星星之火正在川蜀大地蔓延开来。愿所有语文教师的“师心”都能转化为“诗心”,愿所有莘莘学子的心灵都能染上诗的色彩!

猜你喜欢
诗教诗词诗歌
诗歌不除外
一山一水皆诗情——重庆市江津区蔡家真开展诗教工作纪实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