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式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意义

2022-12-16 10:02段建龙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28期
关键词:分组素养探究

◎段建龙

(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西华池小学,甘肃 庆阳 745400)

合作式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以不断促进教学的有效发展,让学生在合作中畅所欲言、放松心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且教师在积极评价以及教学策略优化中,逐渐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形成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数学素养的概念分析

数学素养就是学生通过系统化的数学学习获取知识和掌握相应数学技能的能力.数学素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和系统化的训练后形成.数学素养具有稳定性和自觉性等特征.目前,我国针对数学素养的定义如下: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对数学学习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究等方面的数学意识和行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问题思维、观察能力、逻辑能力、解决方法的能力、自觉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文化价值等.数学素养不仅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综合体现.在针对学生数学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和实践,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意识.鉴于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合作学习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在不断结合学生实际需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与创新的过程中,把握教材内容的关键点,设计有效的合作学习主题内容,在与学生共同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不断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其与其他学生相互借鉴,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优化.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合作学习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欲望,培育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并通过合作让学生共同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逐渐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深化学生的思维层次,将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将课堂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从而对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产生初步的印象.接着,教师在课堂上开展购物实践活动,让学生拿着自己手里的学具人民币进行实践购买,有的学生当购买者,有的学生当售卖者,在相互合作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人民币的实际价值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这时,教师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分组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刚才的实践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对元、角、分进率的本质进行思考,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和探究中理解知识.教师在合作式学习评价中,要能够看到学生在合作中的综合性表现,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断给予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其通过对生活实践的有效联想,形成对元、角、分的进一步认识,提高综合能力.

(二)开展合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式学习要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组,并确定主要发言人,做好合作目标的构建.在梳理教材主要内容,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出发,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在构建多样化学习模式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合作精神和学习动力,不断在自主学习环境中愿意合作,并将这种合作意识延伸到实践中,使所学知识和日常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有意识地创建合作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多元学习情境构建,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不断进行新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精神,使数学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获得数学学习新方式,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师在教学导入部分可让学生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剪出一个长方形,然后在测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应当如何去表达不同长方形的边的长度呢?这时教师可运用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的状态下形成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在合作中教师还可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其进行课本宽度的测量.在具体合作中,有的同学想办法,有的同学查刻度,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接着,教师让学生通过交互式白板进行长度单位进率的实践演示,并结合现代化平面设计施工让学生懂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教师在作业中还可设计课后线上合作学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内容进行巩固,展开想象,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提高自主合作能力和学习质量.

(三)注重评价的多元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通过良好课堂教学环境的创建,引导学生喜欢数学,激发其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师生合作学习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能够通过合作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当前新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树立以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合作教学,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贯穿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深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合作中的评价不能过于单一,而要将学生的自主评价、生生评价进行有效的综合,通过多元性的数学评价全方位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时,教师在教学导入部分可利用幻灯片展示轴对称图形,学生在不同图片的带动下产生了学习兴趣.接着,教师采用合作式学习的模式让学生自主分组,并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形成图形运动的空间思维.这时,教师将刚刚展示的轴对称图形的一半遮挡起来,让学生联想另一半图形的样子.学生通过思维的不断迁移以及有效的信息整合,逐渐还原轴对称图形的原貌.在合作中,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高,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形成了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思考.教师在实施指导的过程中,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评价、反思、查缺补漏.教师还要引导、鼓励学生,发挥学生的长处,使其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树立团队意识,形成良好合作秩序的同时发挥个体价值.教师在总结中还可以运用物质奖励的方式,给予每个小组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会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提高核心素养.

(四)加强合作探究方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合作式学习讲求基于数学问题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究.与传统的数学课堂相比较,这一理念聚焦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而非对现有数学结论与规律的机械记忆,而这和我们新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教学要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目标的理念不谋而合.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能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强化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思考,并在这一过程中激活数学思维,在数学思维和能力上获取更大的提升空间.在日常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大纲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有意识地增加合作探究的环节,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开拓思维,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课本上先后安排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组合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相关计算知识,在四年级的教学中,对平行四边形、梯形与三角形的性质与特点也进行了相关的学习.在正式讲解本课知识之前,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然后让学生自己分组探索如何求得多边形的面积.为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在课前准备相应的多边形纸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对图形进行切割、拼接,思考如何将这些多边形转变为自己已知面积计算方法的图形,并根据自己探究的情况得出初步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板书或者PPT进行教学演示,并与学生的合作探究成果进行校验,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协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数学思维.

(五)创设合作情境,塑造探究思维

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特别是对于数学这类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创设情境能够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数学问题中,将知识的学习渗透在具体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中.这样一方面能够通过强化学生的参与感来增强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提升数学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可以锻炼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并进一步塑造自身的思维模式.合作式的教学情境更是如此,教师基于促进学生之间协同作业、合作探究的目的设置探究性的教学任务,可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度挖掘.教师在创设合作式的教学情境时,一要确保生活化,从生活中可见的数学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挖掘数学的实用价值;二要保证教学情境的冲突性,对教材知识的难度要有所增加,这样的问题才具备深度探究的价值,也是学生发展思维与提高能力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中,本单元主要讲了对两个立体图形的基本认识,以及其表面积与体积的相关计算方法.针对这两种比较陌生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圆锥和圆柱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此,教师可设置探究性问题,比如如何求得水桶的体积,如何求得一堆按锥形堆放的沙子体积,然后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温习,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借助已经学过的方法进行推算.比如,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将圆柱形的水桶盛满水,然后将水桶里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由于前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由此可计算出水桶的体积,从而得知圆柱的体积.这一过程便是数学探究思维的应用,不是以掌握计算公式为目的,而是在培养学生借助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合理进行小组配置,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式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充分做好小组成员的分配工作,使其能够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小组分配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针对小学生展开合作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分组方式:第一,可以应用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教学.在针对少数需要集体学习的数学内容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分析数学问题.比如,在针对“10以内的乘法”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此锻炼学生的乘法口诀记忆能力,增加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第二,可以应用指定分组的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性别和个性特征等进行合理分配的分组方法.在指定分组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会选出一名组长来负责任务的布置和组员关系的协调.第三,可以采用兴趣认同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该分组模式即让对某一特定学习模块感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对特定的数学问题展开研究.

(七)科学设置合作时间

在开展合作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科学设置学习时间,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紧迫性.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课程的难度以及分组方式科学设置合作时间,一般情况下,时间在5分钟到10分钟较优合适,这样既可以给学生充足讨论的时间,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学生也没有时间去讨论和学习内容无关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设置的合作时间不能过短,以防有些学生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合作就结束了.可见,教师对小组合作分析问题的时间设定要有保障,让每个同学都有时间去思考.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可结合以上策略组织开展各类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猜你喜欢
分组素养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