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022-12-16 10:02◎韩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28期
关键词:学具教师应思维

◎韩 鼎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镇教育辅导站,甘肃 武威 733013)

我们可以把学具的采用认为对数学教学的再创造,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学具教学有着良好的可操作性,能够让整个授课过程形象、生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其主动地融入各个学习环节中,提升教学效率.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学生有着良好的形象思维,但是抽象思维有待提升.而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采用学具会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数学重点,产生学习兴趣,提升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依据学生个性化需求、教学侧重点、认知能力,合理地运用学具,以此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一、合理使用学具的作用

(一)有助于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严谨、科学的学科.小学数学以学习数量、结构、变化以及图形空间等为主要内容.虽然小学数学内容较为简单,但是对小学生来说依旧较为抽象,一些知识点较难理解.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教授基础的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学具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我们在教学“同样多”这个概念时,摆放5根小棒,并让学生根据上面的图形也进行摆放,这样就渗透了“对应”的数学思想;学生通过剪、拼、转等学具操作,将三角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样就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学具操作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这是对学生探索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学的重点.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分组学具使用,让学生共同进行操作和研究,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也是拓展思维的方式之一.学生之间将不同的想法和结果进行谈论,这是思维和探索能力的体现.相互之间的配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习惯,融洽的学习氛围体现了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精神.

二、数学教学学具使用现状

(一)学具操作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缀品

目前,虽然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学具的运用频率非常高,但是在一些教学当中,学具的使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例如,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这节课中,教师首先放出一张图片,图片中展示有39个杯子,25个杯盖.接着提出问题:你从这张图片中能看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你们的理解针对这张图片提出问题.教师再让学生通过问题列出“39-25”这样的算式,随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可以与同桌进行沟通并得出最后的结果.这个过程中有情景引入,也有同学之间的配合与合作,同时有对学具的具体应用.但是就本课内容来讲,小棒学具的使用并没有体现出教学价值.在之前两位数相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基础的口算,并可以通过笔算以及教师用计算器的演示理解算理.这就证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当中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积累了经验,而学具的使用在这里更显形式化,既没有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浪费了较长的课堂时间.这种形式下的学具使用是不可取的.

(二)学具使用固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我们运用学具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将书本内容具体化、实践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就当前学具的使用情况来看,学生只是在一味地重复操作、模仿操作,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思维模式,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例如,我们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道理,从根本上掌握计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我们通过摆学具,即“9+?”凑成十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凑十法”,当我们学习4、5、6和8、7、2与哪个数字可凑成十时,依旧运用这种方法,这时学生还会依照之前的方式进行重复和模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根据数字进行摆放、增加和减去,没有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实际价值,他们的思维始终停留在直观思维上,学具对思维的开拓和发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学生也会在重复的过程中失去学习的兴趣,不恰当的学具使用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我们运用学具是希望学生实现自我探索、发现乐趣并得到结果,无论这个结果正确与否,这个过程都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和提升.重复性、模仿性的学具使用和操作并没有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思维的提升和发展也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三)学具操作杂乱无章,无法吸引学生

当前我们的学具类型多种多样,但是学具是否符合此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对其是否感兴趣,如何规范学生对学具的使用和应用,这些都影响着学具使用的意义与价值.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师带来了较多形状的物品,有尺子、足球、茶壶、水杯等,教师将物品分发到各小组,让学生对物品进行选择和合作讨论,对物品的形状组成进行探索.但是当我们的学具分发下去时,有些学生对其并不感兴趣,而有些学生会因为争抢学具而导致教学无法有序进行.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通过学具学习到知识,教师对学具的使用也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反馈,这样也就无法促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改的标准和要求下,我们有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应用学具,这就要求我们在学具的选择和使用形式上进行创新和改变.尤其在空间和图形教学中,我们要将学具使用对,使用好,这样首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其次通过不同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与发展.

三、对于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学具应关注问题的探究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采用学具,应确保其具有科学性,因为学具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主要工具,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升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在采用教具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还要关注其实效性,确保所选择的学具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工作.数学学科内容较为抽象、系统,并且各知识点之间存在联系,教师只有善于转变教学策略,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才能突破教学重难点.而在这时,就要求教师合理地采用学具,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知识的本质,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采用学具授课时,应避免学生在未看清学具的情况下就更换内容或结束教学,因为这很有可能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吸收和消化教学内容.

与此同时,教师采用的学具要体现实用性,学具不仅要具有漂亮的外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具有新颖性、便捷性,起到良好的辅助效果.因为传统的教学形式注重以教材为重点,而枯燥的板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至于教学效率始终较低.因此,教师应依据数学教学内容来准备相应学具,实现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数学学具的应用还体现趣味性.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对一些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往往会对新奇、有趣的内容感兴趣.教师要注重采用具有趣味性的学具呈现学习内容,会有更为直观的教学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将自身关注点始终放在学习中,产生数学学习的欲望.

四、对于运用学具提高数学授课效率可行性对策的探究

(一)落实形成数学概念

心理学研究显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规律是从感知到表现再到概念,而操作学具正好符合这一规律,能够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主动融入学习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以此来学习更多知识,感知较为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认知,主动探索,从事物表象中概括出其本质,形成科学、专业的概念.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时,应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把八个苹果分成两份,让学生通过视频或者为学生提供苹果来计算一下分成两份有可能存在几种情况,如分成一份一个,一份七个;一份两个,一份六个;一份三个,一份五个;一份四个,一份四个.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得出结论(两份四个和其他三种方式有什么差异),让学生在研究讨论中了解这四种分法.教师在这时引出“平均数”这一教学重点,再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始终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系统的内容和实物图片相互融合.教师通过这种手段实现概念的具体化,让学生总结出“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辅助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教学要注重由浅入深,掌握数学概念,才能突破学习难点.这也直接体现出学生理解数学算理的必要性.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系统地研究数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应合理地采用学具来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一位数除法”这一内容时,采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的例子.如42÷3,教师在讲解这一数学题时,学生难以深层次理解的原因就是十位上余下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相结合,并继续完成除法运算.而怎样突破这一学习重点,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策略,积极采用学具,在课前环节通过摆小棒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果1捆是10个,要把4捆分为3份的话,那么每一份是1捆,所以十位商1,还余下1捆,其表示1个10,我们要想继续往下分的话,只能结合另外2根,合并成为12根,那么继续分为3份,其中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在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这一算理,动手实践操作,并且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互对照.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落实“从形开展具体思考,过渡到数的方面展开思维”,通过这种手段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算理,也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同发展,发挥学具的优势.

(三)发展学生自身主体意识

学具在教学工作中的利用会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高探索能力.教师要对学生合理指导,让学生勇敢尝试,积极探索,以此来掌握各种数学知识重点,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各种图形面积、周长计算和长宽高关系等内容时,这些知识都是较为抽象的,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很难突破学习重难点,而教师可以让学生操作12个小木块,边思考边操作,并准确记录,感悟特殊关系,积极探索长方体的体积是长乘宽乘高.在这一教学背景下,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的科学实验,而各种知识都是学生通过操作而发现的,这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操作学具其实就是学生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知活动,真正内化知识重点,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教师应指导学生动手拼摆图形,利用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进一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再如,教师合理利用学具,让学生把圆柱侧面合理转变为以前接触的长方形,推导出圆柱侧面积公式,利用和操作各种学具,让学生寻找到旧知识和新知识存在的联系,把新知识转变为以往学过的旧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当中,以此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学具操作过程会促进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勇敢发言,大胆质疑,共同制定学习方案,确保思维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会让学生有效地处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经验之间存在的矛盾,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尽可能采用各种三角形学具,并利用拼接法、度量法等手段证明三角形内角和.

(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合理利用学具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在教学工作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加强学具的使用,让学生动手测量、剪裁,提升操作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教学重点内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来说,数学教学包含的内容较多,不仅体现在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上,还体现在数学情感的发展上.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具有欲望,注重创设操作活动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融入各学习环节中,利用学具来动手操作,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喜欢玩,活泼好动,教师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景,会让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自然、轻松、高效.

例如,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三根长度不等的小棒围成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特点是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然后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从各个角度拉动三角形,加强感受,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教师通过开展这一教学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动的心理,使学生将注意力始终放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意识到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合理运用学具开展教学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一些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教师注重在教学工作中合理运用学具,会让学生将关注点始终放在学习中,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落实动手操作实践,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全面掌握重点内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为了在教学工作中合理运用学具,教师要形成良好的数学教学思想,辅助学生理解数学原理,发展学生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为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学具教师应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