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之我见

2022-12-16 10:02魏小玲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28期
关键词:错题数学教师学困生

◎魏小玲

(兰州市永登县上川镇东昌小学,甘肃 兰州 730311)

数学“学困生”就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学生,一般是数学基础薄弱、数学学习习惯不好、数学心理素质偏低、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主要的教学改革方向.在全面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探索“学困生”的转化,能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可以对学生做出积极有效的教学指导,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引导.因此我们要客观看待“学困生”的转化,积极制定合理化的教学组织方案,保障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优化创新发展.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困生”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正确解析“学困生”的成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方案,有意识地促进“学困生”的成功转化.通过系统解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我们能看出“学困生”的出现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内因角度进行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受到学生个人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的影响.部分小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数学学习的正确认识,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明显,学习动机也不够明确,在实际参与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重视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参与数学学习的意志力薄弱,不愿意坚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这些都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学习障碍,无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也会对“学困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冲击,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部分学生自身性格孤僻,不善于沟通和交流,在遇到数学学习问题的情况下不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这也会降低学习成效,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产生不良影响.

从外因角度进行分析,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数学教学环境的营造意识弱化,无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教师自身素质偏低,无法针对“学困生”做出积极引导的情况,这会对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一定的冲击.同时,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存在抵触心理,也会导致数学教学中出现“学困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索,也会影响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甚至会对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冲击.

由此能看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想实现对“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就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组织方案,促进教学改革的优化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措施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意识地探索“学困生”的转化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在教学中为“学困生”做出积极引导.下面我们对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措施进行系统的探究.

(一)情感激发,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情感教育是“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方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实现对“学困生”的成功转化,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采用情感教育原理开展教学活动,借助情感激发的手段调动“学困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主动针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进行探索,从而在凸显“学困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索,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

例如,在组织学生对“认识人民币”方面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情感,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生活化教学内容,采用情感激发的方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促进“学困生”的成功转化.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创设购物的虚拟小情境,观察“学困生”在情境活动中的表现.在发现“学困生”按照教师讲解的规则成功购物后,教师要注意鼓励和表扬“学困生”,并引导他们分享自己应用认识人民币方面的数学知识成功购物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困生”能在数学情境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能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形成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在逐步学习和深入探索的基础上实现成功转化的目标,为“学困生”未来对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探索做出积极的引导.

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很多,上述案例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元、角、分相关知识,使得“学困生”能主动解释、思考数学知识.这就有利于促使“学困生”能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便于“学困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由此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作用.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通过如下几种方式落实情感教育目的:

第一,赏识“学困生”的学习成就.虽然“学困生”的数学认知能力与其他同学存在显著差距,但是这并不代表“学困生”无法学会数学.因此,在数学课上,教师应认真观察“学困生”的学习行为,判断学生是否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实现了学习进步,通过及时、准确的赏识指导让“学困生”重塑学习自信,以便切实优化“学困生”的心理品质,使其能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如此,则可改善“学困生”的精神状态,使其主动学习数学.

第二,包容“学困生”的不足与缺陷.教师的态度往往影响着“学困生”的学习心态,既然“学困生”的认知能力不强、学习进度缓慢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则应客观承认“学困生”的认知不足、学习差异,包容“学困生”的不足与缺点,一视同仁,渗透人文关怀,以便切实优化“学困生”的心理素质,使其能主动学习数学.

第三,渗透积极心理学.在“学困生”产生退缩、放弃或者厌学情绪时,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合适的心理干预与情绪疏导帮助“学困生”释放学习压力,使“学困生”重新产生学习热情,使其能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干预下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由此改善“学困生”的学习行为.当“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后,他们的学习成绩将有所变化.

第四,避免横向比较.数学考试成绩是打击“学困生”自信心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当“学困生”总是与他人做比较,发现自己与其他人差距过大时,则会丧失学习自信.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则应避免横向比较,且可采用隐藏学生学习成绩的方式保护“学困生”的学习自信,使“学困生”正视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使其能关注自身的学业发展,并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减轻“学困生”的焦虑、不安与挫败感.

(二)创新活动,鼓励“学困生”主动参与活动

“学困生”的成功转化需要“学困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作为支撑,只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价值,与其他同学进行系统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在教育实践中促进“学困生”成功转化,为“学困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索做出积极的引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困生”一般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规划,为“学困生”创造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间,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在创新教育活动的作用下实现对“学困生”的成功转化.

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方体”方面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困生”的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根据长方体基础知识设计长方体的实践探索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师给出的材料自己设计和制作长方体,使长方体模型能展现长方体的性质和特点.在此过程中,由于涉及动手操作方面的内容,“学困生”能主动参与到实践探索中,重点突出长方体的棱、顶点、面等,对长方体进行设计,并以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小组尽快完成任务,展示本小组的长方体模型.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班级小组实践探究活动,不仅能激发“学困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能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鼓励“学困生”主动参加活动,与其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困生”能更好地融入班集体中,获得集体中其他同学的帮助,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实现共同进步和共同成长的目标.如此,教师就能借助活动的创新为“学困生”参与数学学习搭建全新的空间,引导“学困生”发挥个人特长,针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索,从而提高“学困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逐步实现对“学困生”的成功转化,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

除了“做中学”活动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组织“玩中学”活动,使得“学困生”能在游戏活动中建构数学知识,以便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设计“购物”游戏,让全体学生在购物游戏中模拟买卖商品的场景,据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得学生能在游戏情境中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算顺序,以便优化学生的数感,促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学困生”的认知状态也将得以优化,且他们能在购物游戏中主动学习小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方式,形成良好的数学运算能力.除此之外,根据“学困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在数学课上组织数学实验、动手实践活动,组织“学困生”在课上多观察、多体验,使得学生能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并顺利从数学实践、实验论证活动中抽象出数学概念,使得小学生能主动学习数学.因此,在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创新数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更新教学观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使各层次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三)加强辅导,构建“学困生”教学帮扶支点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学困生”的成功转化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帮扶作为基础.只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关注“学困生”,并结合“学困生”的成长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才能在教学中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引导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索,从而发挥教学帮扶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困生”的成功转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错题教学、针对性训练等作为方向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构建帮助“学困生”的支点,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实现对“学困生”的成功转化.

例如,针对“学困生”在“最大公因数”的求解方面经常会出现错误的情况,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重点分析“学困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并对他们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设置专项讲解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在这方面的错题资源进行整理,设置错题资源档案.教师可以针对“最大公因数”方面的题目类型进行分析,并在错题资源整理方面对解题方法进行细化分析,以方便在后期教学指导过程中结合错题资源的应用对学生实施数学知识巩固训练,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学习效果,使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得到逐步优化,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实现对“学困生”的成功转化.在此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对数学错题资源的有效开发,能够为“学困生”更好地应用错题资源参与数学习题训练提供重要的辅助,也能够在错题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小学“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提供丰富的错题资源支持,有效引导“学困生”在专项辅导的作用下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法,能对“最大公因数”方面的数学知识产生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能应用“最大公因数”方面的数学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求解,促进学生数学综合学习和实践探究能力的有效培养.教师借助专项辅导和错题档案的设计,可以实现对“学困生”错题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困生”转化效果的提升,有效引导小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中实现共同学习和共同成长.

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在课外就“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专项辅导计划,就“学困生”的认知问题、学习瓶颈等进行数学辅导,使得“学困生”能在课后辅导中逐步追赶教学进度.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就“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设计差异性教学计划,并非要放弃“学困生”,而是要通过合适的专项辅导使“学困生”打好知识基础,待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进而引导其参与更高难度的问题解决活动,逐步提升“学困生”的认知水平,使其能追赶上教学进度,取得学习进步.如此,教师可让“学困生”取得良好的学业成就,真正体现教育公平的教学思想.在此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也应就“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分层作业,组织分层辅导,降低“学困生”的课业压力,促使“学困生”主动归纳解题技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从“学困生”的转化入手制定合理的教学组织方案,针对小学生做出积极有效的教学引导,能显著提高“学困生”转化的效果,带动学生共同成长和共同进步.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结合“学困生”的转化进行分析,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引导,逐步实现对“学困生”成功转化的目标,促进教学改革取得理想的效果.

猜你喜欢
错题数学教师学困生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笑笑的错题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聚焦数列中的易错题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圆”易错题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