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师范生的《军事理论》课程思政体系研究

2022-12-17 13:57刘冉冉
关键词:课程目标师范生国防

刘冉冉

(临沂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临沂 276005)

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生力军,其中大部分在毕业后将会走上教师岗位,承担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因此在校期间就需要培养他们将来作为教师的技能和素养。为“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育质量”,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此来评价、规范、保障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1]为满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培养师范生符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核心素养[2],完成拥有师范类专业的高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基本职责和使命。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符合师范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如何发挥每门课程在师范生毕业要求达成和培养目标达成中的作用,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是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通识必修课程,各师范专业自然也涵盖在内。该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对于强化学生的国防观念,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些思政元素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对于达成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具有特定优势和独特价值。

根据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高校培养的师范专业学生,应该达到“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即“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具体涵盖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八个方面。毕业要求达成是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支撑,而要达成毕业要求,又离不开各门课程教学的协同配合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这其中自然包括《军事理论》这门通识必修课,该课程虽然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但其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对于师范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在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围绕毕业要求构建面向师范生的军事理论课程思政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立足《军事理论》课程性质、课程内容与课程特点,围绕当前军事理论课程思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探究《军事理论》课程思政对师范生课程目标达成和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关系,探索构建面向师范生的课程思政体系,有效发挥该课程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和价值。

一、面向师范生的军事理论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目前,军事理论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初具成效,但具体细化到不同专业尤其是师范类专业,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影响到课程思政的科学有效实施。

第一,《军事理论》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挖掘不充分,找不到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教学过程中思政内容融入得生硬而刻意,吸引力不强、感染力不够,导致课程成为单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无法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起不到良好育人效果的问题。对于此问题,正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所强调的,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军事理论》课程特点,教师需要充分挖掘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梳理思政映射点,探究军事理论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契机,深入分析军事理论课程思政对师范生的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团队合作等方面要求的培塑价值,通过合理设定课程目标,梳理课程思政内容,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科学进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更好地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入师范生人才培养过程中。

第二,对于课程如何进行系统化、科学性的课程思政建设,缺乏合理的认识和设计思路,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对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有效落实等问题。师范生毕业时要求具备师德、教学、育人、发展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在课程考核中同样需要注重对学生师德修养、学科素养、育人能力和发展合作能力等的考察。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深入理解毕业要求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程目标,建立起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支撑关系,厘清蕴含在军事理论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突出师德培养、师能培育,按照师范专业毕业要求,着力构建培养“四有”好老师的四个维度相互支撑、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推动师范生毕业要求达成和培养目标达成。

第三,围绕师范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如何落实在通识课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的问题。针对此问题,需要重新定位课程的育人功能,使教育教学回归初心和本源,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健全人格、从教意愿、团队协作精神的培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有机融合,于潜移默化中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政治信仰,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坚定学生从教意愿,形成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师德规范与育人能力的同步推进,实现通识课课程思政与师范教育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面向师范生的军事理论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一)确立课程思政目标

2019年1月,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要求、课程内容等方面对高校军事理论课做出明确规范和要求。新大纲适应教育发展和军队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强调该课程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目标。[4]这样的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政指向性,成为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依据和行为指南,同时也有助于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师范生教育中有机融合的领域和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切入点,对于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有效发挥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实现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有效支撑,奠定了基础,也指明了方向。

(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通过梳理蕴含在《军事理论》课程中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在培养师范生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上发挥独特优势;在培养师范生厚植教育情怀,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上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在培养师范生具备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掌握沟通合作技能上渗透课程思政元素,确保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有利于课程目标达成。

第一,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如课程中《中国国防》的《国防概述》部分,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了解国防内涵和国防类型的基础上,理解国防历史与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观,从中国古代、近代的国防历史中获得感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国防意识。又如《武装力量》部分,主要讲授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以及我国武装力量的构成等内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认识到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认识到坚强的国防后盾对于国家强盛的意义,进而增强对人民军队的情感认同和爱党爱军情怀。

第二,具有积极的教育情怀。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教师职业信念感,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如课程中《国防建设》这一部分,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国防体制、国防战略、国防政策以及国防成就,理解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认识到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是人民军队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所在,同时也能够深刻感受到国防科研人员和中国军人的传承与坚守,进而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增强青春奉献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第三,练就过硬的能力素质。培养师范生基本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能够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实施教学活动和评价,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积极的班级指导和综合育人活动。如课程中《现代战争》的《战争概述》《信息化战争》等内容,通过讲授战争的发展历程、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内涵、作战样式和基本特征等,使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军事科技的发展走向,培养学生对军事理论、军事科技的兴趣,引导学生科技报国的信心与决心。又如《信息化装备》中的《信息化作战平台》,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装备的发展趋势、战例应用,熟悉主要信息化作战平台,引导学生及时关注当今世界军事科技前沿发展,激发学生学习高科技的积极性,为国防科研奠定人才基础。

第四,学会反思、合作与发展。培养师范生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要求,掌握反思和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团队精神,教会学生团队互助和沟通协作。如通过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概况,了解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深刻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和最新国际国内安全形势,认清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认识到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意义。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可以在营造和平稳定、合作共赢的国际安全环境和周边环境上发挥更大作用。在《当代中国军事思想》部分,通过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了解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通过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提升对改革强军的深度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发展,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三)推进课程思政教学

首先,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补充教学素材和案例,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的结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确保学生经过系统学习牢固掌握课程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其次,加强课外阅读训练,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与课程所学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论著经典,引导学生于阅读中强化创新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鼓励学生结合课程所学内容分析和判断国防、军事相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探究创新的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系统掌握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不断强化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勤学好问的优良学风。最后,在充分考量军事理论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课程思政教育载体,持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实施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和翻转课堂等方法,“构建集案例教学、战例教学、专题教学、启发式教学于一体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体系”[5],实现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理论探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此来不断丰富课程思政的实践形式,进一步强化师德规范塑造,坚定从教意愿的教育,突出教育情怀的指引和价值导向,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养成。

(四)落实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对军事理论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需要逐一对照课程目标,结合课程特点融入思政考核点,将学生的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团队精神、沟通合作能力等纳入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标准,注重表现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探索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个体化评价与一般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思政目标达成评价办法,在考察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学生对基础军事理论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对最新国际国内形势、热点军事问题和国防科技前沿等的认知与判断等情况的同时,将学生对国防相关活动的参与情况,包括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参加军事、国防教育相关比赛以及在比赛中的获奖情况,参加第二课堂国防教育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参加学校的相关军事社团,以及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积极应征入伍等,均作为实践教学内容,纳入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标准,以此来检验、评价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吸收思政培育内容的效果,确保课程考核内容、方式与评分标准能够测量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构建面向师范生的军事理论课程思政体系的意义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和师范生培养需要,充分挖掘军事理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面向师范生的课程思政体系,对于发挥军事理论课在师范生的师德规范养成、教育情怀塑造、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实现课堂教学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综合素养,均具有一定意义。

首先,结合军事理论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从课程思政目标确立、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实施、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等方面,构建符合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和师范类专业建设需要的课程思政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等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在知识和技能传授过程中的思想引领,使思政教育目标和思政元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助力师范生毕业要求达成和培养目标达成,同时为面向师范教育的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

其次,围绕军事理论课程思政在提升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教育情怀、学科素养、团队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效果,建立基于师范专业认证和师范生培养需要的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思政育人特色,将认知、能力、思政等课程目标有机整合,按照“产出导向”理念开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全面提升思政育人实效,确保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师范生国防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国防小课堂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