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视表征研究

2023-01-05 10:50吴魁内栾荣王嘉怡王漪迪扬州大学
环球首映 2022年2期
关键词:医患灾难影视

吴魁内 栾荣 王嘉怡 王漪迪 扬州大学

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视概说

影视作品是当下最先进的文化载体,具有视觉媒体感受的独特性。电影电视文化是应用极为广泛的文化现象,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因其发达的科技支撑手段,所带来的影响是其他文化形式所难以企及的。

在这场掀起于2019年末的疫情“阻击”战中,涌现了14亿中国人民携手抗“疫”的感人故事,它们也被加工为体裁多样的影视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纪录片——《同“心”战疫》《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中国医生战疫版》《冬去春归·2020疫情里的中国》《英雄之城》《76天》;电视剧——《在一起》。

这些影视作品以医院、社区、隔离点等地为拍摄地点,打破了时空界限。时间上,纪录片时间跨度较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直至取得阶段性胜利都囊括其中。空间上,用纪实手法记录下了不同群体的抗疫举措,呈现了医患之间微妙又复杂的关系。在影像中,悲痛与喜悦交织,生存与死亡相遇,身处其中的个体都在经历着生命的考验,却从未放弃与病魔抗争。这些影视作品兼具真实性、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出于展现抗疫情景与弘扬抗疫精神的需要,不过在这些大主题相似的背景下,各个影片所展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有从大处着眼,多角度诠释全民抗疫的影片,比如:《同心战“疫”》《冬去春归·2020疫情里的中国》等;也有从小处着手,集中叙写医患关系的作品,例如:《76天》《中国医生战疫版》《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疫情无情人间有情,影片总体上以“大爱”贯穿始终,书写中国故事、发扬中国精神,呈现中国风貌、展示中国力量。

二、剖析与反思

影视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再现重组,虽然疫情影视都是为表现同一大事件而生,不过因拍摄体裁、叙事角度等不同,因此都各有其特点,以下选取其中富有代表性的几点进行阐述,由此来看出新冠肺炎疫情下影视作品的呈现方式与主题传达。

(一)内容主题:医患关系与生死命题的交融叙事

1.医患关系

希波克拉底曾说:“医患关系是师生关系,患者是老师,医生是学生。”这句话也很精准地描述了疫情防控战中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依存关系,但也要清楚地看到,这种紧密的依存关系是一定会经历漫长的过渡期的。

医患之间的矛盾与最终和解是《76天》的一个着重点,或者说,这部影片只是以医患关系为代表,讲述记录了危难之中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建立、发展。

灯光暗淡的医院,门外吵闹拥挤的患者,门内声嘶力竭的护士,镜头里不停转动的门把手,这几个要素结合起来足够让人感到昏闷,一切已然失序。从这一刻开始,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矛盾拉开了序幕。影片中比较巧妙的一点在于多元叙事结构,它不是通过一两个较为重大的事件来表达这种冲突,而是将许多细碎的事件加叠在一起,给人一种持续的压抑感,使创作者与观众之间要达到一种精神的共鸣。

影片的前半部分主要展示的就是医患之间的冲突矛盾,随着治愈的患者越来越多,医护人员也用他们的耐心与关怀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信任,镜头里老人口罩之下还清晰可见的笑容,色彩也越来越明亮,并且拍摄地点慢慢地转向了一些医院之外的场景,这种拍摄角度的变化带来的是久违的新鲜感和清明感,此时的拍摄速度相较之前也有了一些缓和,与这时候的医患关系交相呼应,此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羁绊基本形成。

2.生死命题

影片《76天》设置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对比点:老人的病逝与新生儿的诞生。开头就是大段的近景与特写镜头,在面对自己父亲去世时,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也只能尽力压抑,再加以色彩的渲染,周围医护人员的白色防护服与包裹逝者的橙黄色袋子形成鲜明对比,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开篇就给人沉重窒息之感。影片中还有一个特写镜头更是直戳人心,一排排的盒子里安静地摆放着一个个手机和一册死亡证明,曾经鲜活的生命如今只剩下这些死物。镜头拉近,一部老人机的屏幕还亮着,手机上还有31条未读短信,可能是他家人发的,可能他昨天还好好的。这个短暂的镜头给观众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当然,影片中也暗含着希望。新生儿的到来在此刻就不仅只是一个生命,更是这些医护人员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父母会在病房外焦急并激动地等待她,医护人员在此刻也会抛下重负,衷心地祝福。不过,或许是故意而为之,这部纪录片将生死交杂反复,上一秒镜头里还是治愈出院的患者,下一秒就转向了逝者的遗物,如此往复,使得整部纪录片统摄在光与影之下,当生与死交织在一起时,已经不是简单的悲喜两种情绪可以表达的,它带来的是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76天》抛出了一个关于生与死的命题,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自己去摸索、感悟。影片在拍摄角度、结构构思、色彩调度等方面都很好地围绕命题展开,冷峻客观地讲述了一个个小故事,危难之下的绝望中暗含着希望,初升的太阳是希望,治愈的患者是希望,新生的婴儿更是希望。

(二)表现手法: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双重描绘

1.宏观视角——书写大国抗疫篇章

比较突出、也是大多影片选择的就是从宏观视角来展现疫情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疫。

《同心战“疫”》与《英雄之城》全景式地记载了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同心战“疫”》呈现了疫情下开展的一系列防护与救助措施。它以实录的现场场景叙事,通过生动的现场采访,将即时的画面消息呈现给观众。不只局限于武汉,更从全国范围来展现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历程,体现了万众一心、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英雄之城》则将视角聚焦在战“疫”的风暴之眼——武汉,用镜头记录了2个月抗疫的关键时刻,以主观视角叙事,集聚了大量的医生、患者、志愿者、报道员的自拍影像资料,歌颂了逆行者筑成的英雄之城。

《在一起》和《冬去春归·2020疫情里的中国》则糅合了许多细碎而感人的小人物事迹,在防护服里汗如雨下的医务人员,与死神争分夺秒;海外华人心系祖国,走遍大家小巷搜集物资;民警、社区工作者、外卖员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助力疫情防控,从而呈现出一幅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抗疫图景。

2.微观视角——塑造逆行英雄形象

有些影片则另辟蹊径,将视角聚焦到个体身上,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既伟大又平凡,既具有崇高奉献精神又契合普通人日常行为的“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①。

纪录片《在一起》中,第一单元《生命的拐点》揭开了疫病暴发的序幕,就如同它的片名一样,生命状态在未知、被动下出现了拐点。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医院患者急剧增加,繁华热闹的武汉变为一座空城。金银潭医院张汉清院长在一线最先察觉到这不寻常的病毒,他身患渐冻症,镜头特写了他为了不暴露自己病情恶化的消息,让同事先走,而后拖着病腿艰难地爬着台阶,家国情怀驱使着他,虽步履蹒跚却依旧坚持带领医护人员奋战在一线。面对妻子确诊阳性、老友刘一鸣未能逃出病毒的魔爪的悲痛消息,他也不能停下,一切生离死别都来的静悄悄,而战役之下的每个人依然需要负重前行。

单元故事《摆渡人》则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外卖员为主要对象,讲述了那段特殊时期下他们的付出。疫情暴发初期,外卖员辜勇就预感到了事情的不同寻常,他和妻子本来有机会离开武汉,但他还是留了下来,他甘于做“摆渡人”,虽不能将苦难的人们送达彼岸,但他可以送去温暖、带来希望。辜勇并不是不会害怕,他看到了那段艰难而恐怖的时期。当他无法帮到小女孩时,他们两人只能并排坐在楼梯口,想要安抚的手无力地垂下,镜头拉长,两个孤单的背影显得如此渺小,那一刻,辜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无措与恐慌,眼泪不自主地流下。故事的最后,公路上一批批援鄂医疗队相继而来,他们将会给这个城市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生的希望,而辜勇与他的伙伴也会继续充当“摆渡人”的身份,“摆渡人”们将会以他们特有的方式与城市共存、让幸福永生。

三、现实性与超越性

影视创作者们发挥了影视文化的力量,从文学的角度给予观众心理疗愈,传达出对疫情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憧憬,具有文化审美以及情感共鸣的现实性,又充满超越现实本身的重大意义。

(一)情感调度与共鸣

影视作品比较重要的就是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对于灾难影视来说,它必须通过影片给予受难者心灵上的救赎,又要让同处于危难中的人们安心。这些影视作品将疫情中所存在的生存与死亡之间的拉扯、人们面对疾病的恐惧和慌张、防疫工作的开展、志愿者的无私付出和奔赴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力量。它们告诉观众,即使面临灾难,也始终有着生的希望,始终有一批人愿意为了所有人的安全而负重前行。作品运用以点代面的手法,以角色为缩影,展现了在这场生死拉锯战之中每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为所有人生的希望增添筹码。在这些影视作品的镜头里发生的事情几乎都是快节奏的,每一个人物都在为了同一件事而焦急地奔波,但这种快节奏却恰恰表现出了始终存在于中国人骨子里的团结精神。视觉的刺激与触动推动责任意识的传播,逐渐增强了每个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

(二)文化审美与传承

灾难影视经过艺术的处理手段,从而将审美性的画面呈现给观众,这就形成了双向审美过程。《救护者》中就运用了对照映衬手法,患者小朱没能听到孩子的一声啼哭,与医生魏力的赌约也无法见证,魏力听到自己孩子出生的消息却只是沉默不语。编者故意设计这样的悲剧巧合,以平静的叙事强化了观众的感官体验。

灾难影视再现了人类苦难的时刻,而疫情影视就是再现抗疫过程,展现了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与责任担当。从这些影视作品的名称就可以看出,像《在一起》《同心战疫》《英雄之城》等都很清晰地传达出影片理念,不论是总体叙述还是个体抒发,都是为了突出大主题——中国人民团结抗疫。在大主题的统摄之下,不同影片各有侧重,从片中塑造的人物来看,他们都怀有一颗仁爱之心。这与儒家传统文化相一致,“仁”并不是假大空的概念,从影片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个人的仁爱之心并不是沧海一粟,而是能够激起波澜的。这时候的灾难影视就不只局限于再现苦难,更多的是包含文化底蕴,展现民族文化特色。

各个时期人类都有与灾难斗争的经历,而不同时空背景下人们对于灾难的感受度都不尽相同,再加上主流文学形式的差异,这些灾难文学的叙事手法也都各有千秋。先秦时期人们有着灾难情结和人神观念,《淮南子》与《史记》等均有记载,这些文字主要诉说灾难带给人们的巨大伤害,百姓只能通过祈祷、祭祀来乞求灾难的结束;到明清时期,小说开始了对自然灾难的完整叙述;近现代以来,灾难文学的内容与含义得到拓展丰富,形式也多样化,此次新冠疫情下的影视作品主题就有大有小,不仅展现抗疫图景,还能反射到日常生活中的医患问题。这些灾难作品作为节点不仅构成了人类的苦难史,从它所包含的情感倾向中还可以窥见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历程。

注释

① 沈鲁:《多重视域中的“主旋律”电视剧》,《中国电视》2004第7期,第60-64页

猜你喜欢
医患灾难影视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雷击灾难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关于实习医生医患沟通的教学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