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陵十三钗》看电影色彩语言的运用

2023-01-05 10:50李中科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环球首映 2022年2期
关键词:南京城金陵十三钗慢镜头

李中科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电影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色彩,色彩在一部电影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演可以通过色彩映衬电影情节发展,通过色彩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而深化电影的主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往往在色彩的运用上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擅长运用色彩来表达一种张力,这种色彩的张力不仅来自电影的基本色调,还来自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电影中带给人的截然不同的感受。“张艺谋的每一部作品都有一个明确的基本色调,用以增强画面的叙事,同时渲染故事的场景,更好地推动剧情发展。”“在影片色调的整体呈现方面,张艺谋执着于色彩浓郁且对比强烈。这也正是为什么他的电影总能在视觉上给观众以强烈感官刺激和深刻主观意念的原因。”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导演的色彩语言表达精彩且令人印象深刻,同样有许多值得回味的色彩视觉效果。下文就对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色彩对电影情节的推动、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与音乐慢镜头等结合而带来的精彩效果进行 分析。

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对于电影色彩的局限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虽然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出现了多部讲述类似题材的电影,但是这样一段惨痛的屈辱历史,在很多导演的电影中都运用了一种弱化色彩的方式去表达,他们擅长用弱化色彩的方式向观众传达出一种悲痛沉重的感情,同时被弱化的色彩也表达了一种安抚。这种弱化色彩的方式广泛出现在讲述战争等沉重历史的电影中。像在与《金陵十三钗》同类型的战争片《八佰》中,导演对于电影的色彩就进行了弱化处理,整部电影没有鲜明的色彩,他的色彩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在电影《南京!南京!》中,则全部采用黑白色调来进行表现,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因为在沉重的南京大屠杀历史背景中,似乎任何色彩的加入都显得格格不入。黑白二色既能表现南京大屠杀中令人悲痛的杀戮,又能给观众以遐想的空间,深红的血不再深红,变成了沉重无情的黑,银色的刀刃不再是银色,变成了苍白无力的白。电影《南京!南京!》用黑白将这段无可奈何、血淋淋、沉重的南京往事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黑白二色更能为观众留出遐想的空间,观众可以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代入到“黑白”二色之中,用自己的眼睛赋予电影与众不同的色彩,因此,同样的情节在不同观众的脑海中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同样在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没有像在《黄土地》电影中的设色浓郁,整部电影并没有过分强调色彩,整部电影采用了冷灰色的色彩基调,如电影开篇蒙在雾里的南京城,灰蒙蒙的建筑等;但在一些细节上,张艺谋对于色彩的应用仍然十分出彩。虽然整部电影大部分也采用了严肃的冷灰色调,但张艺谋导演仍然通过一些精妙的细节展现出了自身对于色彩语言表达的高超功力。即便是在充满血腥与硝烟的南京大屠杀历史背景中也显得相得益彰。“《金陵十三钗》在华丽与坚忍的并驾齐驱中有声有色地演绎了张艺谋“有色彩的战争悲剧”,将南京大屠杀这段沉重的历史给观众以全新的手法灿烂而悲情地再现。”《金陵十三钗》在所有同类型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中可以说是色彩最为灿烂的一部,导演没有受特定历史背景的过多限制,大胆采用华丽鲜艳饱和的色彩来进行处理,更像是用鲜艳的颜色去映衬悲情的故事情节,反衬的手法更像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乐景衬哀情”,将南京城中的悲剧渲染到一个高峰。观众的情绪也随着电影中色彩的变化达到高潮。

二、用色彩的变化来映衬电影情节

一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往往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尾。《金陵十三钗》整部电影是由一个个小高潮串联起来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张艺谋导演采用大片冷灰色簇拥着鲜艳的色彩来突出电影中的一个个小高潮,这些色彩在电影中对一些情节起到了映衬的作用,将故事情节中的高潮部分用鲜艳色彩凸显出来。

(一)教堂的红十字

《金陵十三钗》电影开始便是整个南京城被迷雾笼罩,电影的色彩好似也淹没在南京沦陷的哀伤悲怆之中,但在此时影片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出现了——教堂的红十字,红十字与教堂象征着圣洁与和平,但在此刻的南京城里弥漫的硝烟中,显得那样讽刺,此时出现的颜色鲜艳的教堂红十字与浓雾笼罩下灰蒙蒙的南京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冲击着观众的心灵。红色可以说是最常出现在张艺谋电影中的一种色彩,但在《金陵十三钗》中红色所象征的含义与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黄土地》等其他张艺谋的电影中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一方面红十字的红既象征了对于教堂中人的庇护,另一方面略带冷灰的红色在这座充满硝烟的城市中又显得那样无力与讽刺。代表“喜庆”的红色在此刻被杀戮和硝烟充斥的南京城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红色在影片中起到的反讽作用,能够让影片中的绝望与无奈的作用更加凸显出来。

(二)巴洛克风格的彩色玻璃

巴洛克风格的玻璃在中国近代是教堂独有的,它象征着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在《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导演多次让观众看见那块彩色的玻璃窗户,同时这块彩色的玻璃在冷灰色的基调中轻易的就能抓住观众的眼球,电影中几乎所有带有转折的节点都发生在此处,抑或是透过这扇玻璃呈现在观众眼前;这块玻璃是女学生们看向外面世界的通道,书娟通过这块玻璃看见了日本人占领了南京城,看见了浓妆艳抹的“秦淮河女子”走进了教堂,看见了李教官的以命相搏,看见了满城狼藉的南京……这扇彩色的窗户就像是电影中的色彩线索,将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串联在一起;所有人物的重大决定几乎都在这扇玻璃前发生,它像是电影中的另一个主角。这块玻璃一次次被子弹击破,也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女学生和“秦淮河女子”们生的希望一点点减少,同时也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映了南京城中悲剧的发生。在这座地狱一般的城市中,没有天国,所有人最后都走向死亡。最终彩色的玻璃也淹没在充斥着灰色硝烟的南京城中。

(三)硝烟中鲜艳的纸

这些鲜艳的纸被炸弹炸的漫天飞舞,连同李教官的生命一起烟消云散了;李教官作为整部电影中出现最多的军人,他因保护女学生而失去了战友和逃离南京的机会后,躲在教堂外的小屋中保护教堂内的人,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引爆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一抹抹鲜艳的彩纸在炸弹炸起的灰色硝烟的衬托下,显得那样美丽绚烂,但这样的场景像是不该出现在此时黑暗的南京城中;这个场景也与残忍艰苦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告诉观众,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怎能抵挡众多的枪炮子弹,这些被炸飞的鲜艳的纸也更像是李教官高尚而又令人歌颂的人格,更像是此刻飘荡在南京城上空的英烈亡魂。

这些无不展现着张艺谋导演色彩表达的精妙之处,无论是红色的十字架、彩色的玻璃、还是飞扬的彩纸,每一处都在冷灰色的电影基调中,巧妙的抓住观众的眼睛,同时这些鲜艳的色彩与故事发展节奏紧密相连,与主人公命运走向关系密切,“张艺谋首次将自己钟爱的颜色在冷蓝、暖黄的基调下以五颜六色斑斓纷呈的方式来塑造人物、推动剧情发展、烘托氛围,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了救赎的主题和对人性的讴歌,”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导演用冷灰色基调中突出其他斑斓色彩的方式来点明电影故事发展走向中关键性的人、事、物,这种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将重要的故事情节映衬得更具深意,令观众回味。

三、不同的电影人物的色彩表现

“在一部电影中,色彩不仅是分辨物象的造型符号,色彩通过主观化表达还可以成为电影创作者和剧中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外化,是传情达意表理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电影中人物角色的塑造往往通过演员的演技与台词的表现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人物服饰、色彩等来表现,将人物的设色的色彩进行主观化的表达,从而来突出不同人物的特征甚至是精神世界,《金陵十三钗》中也采用色彩来对不同人物进行塑造。如女学生们朴素简单的蓝色校服,唯一的色彩便是透过彩色玻璃映射到她们脸上的阳光,她们渴望和平,可奈何身在南京这座死城,和平与活着就好似那透过窗子洒下的彩色阳光,美好却毫不真实;李教官带领的队伍更是全部采用黑灰色的色调来表现,这种沉重压抑的色调也在影片一开端就暗示了这一行人最终的悲惨的命运,李教官去世时天上炸开的彩色纸也象征了他们的铮铮男儿心。

“电影中的色彩艺术有着它自身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不需要借助于过于直接的感官刺激,也不过分追求一种视觉上的大开大阖。它的叙事价值就体现在它的“无声”之中。但这种“无声”并不意味着它的“无为”。透过这种看似深沉的、低调的色彩调饰,观众既可以寻找导演个人情怀的蛛丝马迹,又可以将个人情怀通过这部影视作品与他人的情感感受相沟通,进而产生共鸣。”在《金陵十三钗》中导演更是用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将多种色彩语言主观的运用到电影主人公“秦淮河女人”身上。整部电影中着色最多的就是以玉墨为首的“秦淮河女人”们,她们的服饰颜色艳丽,剪裁精美妖娆,电影中她们初入教堂时,透过那扇彩色窗户走来的她们,是一种带着几分妩媚的美丽。她们与充满硝烟的南京城显得格格不入,她们在教堂中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情节发展到她们将替女学生去给日本人唱歌时,她们脱下了妖娆的衣服,换上了朴素的蓝色校服,鲜艳的色彩被朴素的深蓝色代替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这样一群女人,她们生在乱世身不由己,只能戴上厚厚的盔甲,用轻浮的言行来伪装自己,但卸下这些伪装,她们却愿意去替女学生们赴死,她们也是怀着柔软心灵的一群可爱的人。香兰血泊中翠绿的耳坠,豆蔻染满鲜血的琴弦,每一种色彩都像在向观众诉说些什么,诉说这群女人的无奈,也诉说着她们的执着与大义。

四、慢镜头下色彩与音乐结合所带来的影视效果

电影从音乐、舞蹈中吸取了抒情性和节奏感的特点,如很多电影中采用慢镜头来对某一情节进行升格,从而达到某种导演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影视效果,减少电影的平铺直叙感,令整部电影看起来跌宕起伏。这种“升格”镜头往往与变化的背景音结合在一起,渲染氛围,带动观众情绪,从而达到一种视觉与听觉双重震撼的效果。《金陵十三钗》中也多次采用慢镜头来强化色彩的视觉效果,同时结合背景音乐的烘托,令人震撼并与电影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如李教官的一颗子弹穿过那块彩色的玻璃射中了侵犯书娟的日本人,子弹在穿过玻璃时,子弹的飞过及碎玻璃的落下经过慢镜头的处理,加上背景音乐的烘托,表现出书娟的无力,李教官这颗子弹在紧要关头的重要,同时慢镜头的处理也将电影的悬念拉满,将观众的紧张感拉到最高点。在整部影片中,这扇彩色玻璃是贯穿情节的色彩线索,这扇彩色窗户的破碎也象征了女学生们生的希望在一点点减少,由教堂这个点映射到南京城甚至到整个中国,都处在黑暗的泥泞之中。

再如玉墨她们唱《秦淮景》时的慢镜头,镜头展现了女学生书娟的想象,玉墨她们穿着美丽的旗袍,画着精致的妆容,妖娆美丽,顾盼生姿,色彩绚丽的妆容服饰,明亮摇晃的白色烛光,多情动人的《秦淮景》音乐,环环相扣,将这群“秦淮河女人”的美丽展露无遗,让她们好似生活在了和平的年代,唱唱小曲,穿衣打扮,不再被战乱所折磨,生活的美好且安逸;但回到现实,第二天便要替女学生去给日本人歌唱。现实是多么的残酷,在这样的对比效果映衬之下,似乎将玉墨他们坎坷的一生呈现在观众眼前,这里慢镜头的运用更加能够将观众的情感慢慢的拉入,《秦淮景》音乐的加入与慢镜头的结合,使得整部电影的情感表达在这里达到最高潮。

影片最后透过那块彩色玻璃,观众又看到了那群“秦淮河女人”走来,就像她们初入教堂时一样,慢镜头的回放下,将每一位“秦淮河女人”的神情、气质、曼妙身姿和美好心灵表达得淋漓尽致,音乐响起,他们在彩色的幻影里谈笑风生、风情万种,透过这扇彩色的玻璃进入到书娟的眼中,也进入观众的眼中,就好像她们并没有离开,她们依旧美丽的生活在金陵这座城市,像战争没有发生时一样。

五、鲜艳的色彩深化电影的主旨

色彩语言在一部电影中能够深化电影主旨。《金陵十三钗》中的色彩在每一个小节的故事中都起到了深化主旨的作用。

六、结语

“张艺谋电影中斑斓绚丽的色彩所营造的视觉冲击力,深刻地影响了观众的审美心理,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求、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更提升了他们的欣赏品味。”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通过独具风格的色彩语言让观众对于南京大屠杀除了悲愤与哀伤之外,更多地感受到了无奈与大义,是国人被杀时连哀伤都来不及的无奈,是寡不敌众只能赴死的无奈,是不能选择身世的秦淮河女人的无奈;但从中也看到了中国人舍生忘死的大义,是“假神父”挺身而出呵斥日本人的大义,是李教官拼死搏斗的大义;是决心替女学生去唱歌的“秦淮河女人”的大义,更是“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的大义。

猜你喜欢
南京城金陵十三钗慢镜头
刘基堪舆思想与明代南京城的营建
雾失楼台
学会“拍慢镜头”
慢镜头在党教片中的设计与应用
小难民自述
日本画家彩绘辛亥革命图
电影里为啥会有慢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