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经典文化”节目的创新性探析
——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

2023-01-05 10:50王劲胜中北大学
环球首映 2022年2期
关键词:舞台文化

王劲胜 中北大学

在互联网时代,许多“经典文化”作品日渐被人们淡忘。尽管“经典文化”节目无处不在,但它们的内容和形式却让观众产生了大量的审美疲劳。如何在电视节目的不断发展中再创新意?如何让创新精神注入“经典文化”的脉络里?这些便是此类节目亟待解决的关键。

2019年10月,《故事里的中国》首次在中央电视台的央视综合频道播出。通过影视、戏剧、综艺这三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方式来讲述历史故事和传达文化精神,打造出许多具有传播文化精神、弘扬优秀文化、彰显时代内涵的历史故事。其优美的形式和直观的表演让观众近距离地接触到这些故事的历史背景,感受到历史背后的真情实感,而这些立体化的故事人物也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唤醒了人们对“经典文化”的热爱之心。这个节目不仅在内容上颇受观众欢迎,而且于形式上是中国第一个“故事类”文化表演节目。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面对现场的约3000名与会者,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道:“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因此,在融媒体时代对“经典文化”节目的创新性探析成了我国电视节目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媒体建构与技术整合

《故事里的中国》中有许多“经典文化”作品被演绎和解读,而这些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源于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漫长的岁月沉淀。因此,当大多数的“经典文化”作品创作相对较早而不符合历史的社会语境时,便会导致这些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感拉大,同时也使观众更不愿接受这些“经典文化”作品。为了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故事里的中国》节目组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尝试“经典文化”节目的创新,包括节目的解读方式和采访形式的创新。它在向观众展示的节目中加入了戏剧形式的解说,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多样性的表现形式。通过这些手段,《故事里的中国》搭建了一座连接“经典文化”作品与广大观众的桥梁,这大大缩短了“经典文化”与电视作品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得以充分感受和理解节目背后的“经典文化”。

(一)多元媒介建构

媒介技术的持续发展不仅催生了新的媒介环境,而且也衍生出新的媒介形态。“媒介文化理论”于1964年被伯明翰学派最先提出。其中,威廉斯提出传播机制是由言论、传统习俗和机构等方面组成,受众在文化传播中通过考虑语言环境和社会日常等因素构成一种分享型的认知模式。而霍尔则强调公众在接收过程中会根据专业背景、生活状况和所处立场等因素对消息内容形成新型认知。在传播过程中,节目生产的意义会被观众自发性地解读。这意味着观众通过解读媒体文本的意义置身于新的媒体文本中阐释个人想法,并通过社会实践来融合其本意,从而产生新型认知。这种新型认知便是节目观众与文本意义互动的出发点。

只有被传承的精神才能持久不衰,而讲述的故事也唯有真实才能深入人心。讲故事需要不同的叙事媒介、传播模式和表达形式。《故事里的中国》是近些年来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发展结晶,它采用创新的艺术手法,并用戏剧演绎的方式讲述人物和故事,歌颂了英雄模范和伟大人民铸就的不朽精神。故事中有“人物”,而人物便是“灵魂”。该节目运用艺术手法挖掘历史、解读精神,给观众以艺术灵感和精神洗礼,让观众从历史中看到中国故事和更好地了解“故事里的中国”。在引起社会共鸣的同时,它进一步加强互动提升观众对节目意义的解读,逐步提高了观众对中国历史的高度认同感。

(二)整合分析用户

《故事里的中国》体现出观众对电视文化节目的需求正在逐步增长。节目主持人董卿首先介绍经典影视作品和相关历史背景;然后对经典作品人物与历史事件人物进行访谈;再次通过剧本围读会培养了观众对节目的认知与观感,影视作品的舞台表演有促使观众更深入地体会故事;最后整个节目的持续演绎成功地触达了受众的精神层面,使其产生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从文化认知到精神培育,节目所呈现的内容越贴近观众的深层需求,便越强烈加深着双方的情感共鸣[1]。

首先,作为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大型“经典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采取以人物故事为核心,以“经典文化”为传播元素,成功地吸引了广大观众对该电视文化节目的聚焦关注。《烈火中永生》和《平凡的世界》等节目呈现的“经典文化”成为引人入胜的元素。其次,该节目的文本内容也吸引了大量观众,促使他们对舞台演员和剧情环节也高度注意。最后,《故事里的中国》准确把握观众的需求,把“作品”和“人物”作为该节目的核心,在内容上呈现出“经典文化”电视节目的创新之处。

二、文化诠释与形式变通

《故事里的中国》以“经典文化”作品为线索,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在讲述故事时,节目主持人董卿仔细深刻地塑造了那些经典“人物”。该节目通过文化内容的纵向发展来创新“经典文化”作品和演绎伟大的民族叙事形式。节目从具体的故事开始,用经典的“小故事”讲述国家的“大故事”,以层次化的方式描述中国形象,使观众形成情感共鸣,不知不觉间,他们的家庭、国家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经典文化”的创新诠释

研究民族信仰的微观文本是为了探索精神核心的历史,研究记忆领域的相同共振频率是为了刺激民族社区的意识,研究刺激文化的身份和意识是为了在经典细节中增强文化自信。

《故事里的中国》进一步强调了“经典文化”背后的精神情怀,所以才能在舞台上创新完美地演绎出“经典文化”的故事。对近些年来现实主义题材文化作品的完美演绎,对具有文艺性和鉴赏性的优秀“人物”和深刻“故事”的创新解读,无一不让观众感触到真实故事的情感力量,无一不让观众增强对国家民族的信仰意义。

(二)叙事形式的创新变通

《故事里的中国》采用了循序渐进、升华主旨的叙事形式。在节目《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与李白烈士曾一同工作的原西柏坡电台报务员苏采青讲到感人肺腑之处,便上台向李白烈士发出电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节目结束时,董卿的深情总结表达出了许多人的真挚缅怀。“正是因为他们的无所畏惧,正是因为他们的视死如归,胜利的光才更早地到来!”节目主题将观众的情绪成功推向高潮,这种递进式的叙事形式推动观众深入了解真实故事,加深了观众对故事的感悟。

三、环境设计与模式优化

(一)新颖独特的演播环境

《故事里的中国》采用了“一主两辅”的演播空间布局。其中,一个主舞台位于正中央,两个分舞台则位于主舞台的左右两边。在主舞台上表演情节话剧,在两个分舞台上表演戏份影视。并行的多线叙事使得同一故事可以在多个舞台上以戏剧和影视的双重形式被解读,充分发挥节目传播的文娱教化功能。礼堂采用了剧院式座椅设计的空间结构,并环绕舞台呈半圆形布局,为节目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

(二)戏剧影视的结合模式

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将戏剧和电影元素完美地融入了表演中。演员们在主舞台上表演戏剧,这是观众鉴赏的便捷方式。让观众感觉到似乎穿越了历史的时空,目睹了周围发生的一切。除了舞台之外,影视表演、戏剧和影视拍摄技术使观众得以更方便的在电视机前观看。真实的人物、故事情节和场景设计更为清晰明了地表达了“经典文化”故事的真实性。

四、节目传播与途径革新

节目的传播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拟真式的经典文化;仪式化的故事色彩;多视角的立体演绎。得益于众多的创新优势,《故事里的中国》集专家讨论、人物访谈和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于一体,将舞台特效与视听语言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节目收视率,全面展现的“经典文化”为观众创造了多重身临其境的体验。

(一)拟真式的经典文化

《故事里的中国》采用访谈的形式不仅能增强节目的感染力,而且成功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节目中访谈的对象有两大类,一类是经典作品的主创人员以及参演人员,另一类是经典作品中主人公的故事见证者。《故事里的中国》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进行访谈,串联起多元舞台,推动节目深入,同时找到经典文艺的现实支撑,让受众沉浸其中,增强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对经典创作者和参演者的访谈能够有效地加深受众对“经典文化”的了解。另外,采访方式的独特性也为受众增加了沉浸式的体验感。例如在对故事见证者或亲历者进行采访时,使用“人物”口述传播的采访方式可以实现经典故事和现实情景的交互碰撞。强烈对比的效果之下,受访者表述的内容感染力会极大增强,这将使得受众更快速地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节目《平凡的世界》中,节目组邀请曹谷溪先生对路遥先生进行评价:“用青春和生命去书写历史交付的神圣使命,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2]这种奉献精神则是当今时代所需要弘扬和传承的优秀品质。《故事里的中国》在访谈环节中,实现了“经典文化”与拟真现实的互动,它科学合理地再现出《平凡的世界》中正确的价值观来呼吁人们回归淳朴的愿景。

(二)仪式化的故事色彩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俄巴那香槟分校传播学院院长詹姆斯·凯瑞曾提出了“传播仪式观”这一理念,他提出仪式是“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3]《故事里的中国》深谙这一道理,在观影体验方面,节目组充分发挥视听媒介的优势,利用多元舞台展现英雄报国志、凡人奋斗史,完成了经典文艺作品的跨界突围。相较于传统文化类节目的观演模式,《故事里的中国》实现了全方位的创新突破,它凭借“一主两辅”式的舞台布局和视听立体式的故事演绎来有效提高了受众的沉浸感。《故事里的中国》使用三个舞台进行“经典文化”故事的演绎:主舞台承载主要故事的表演和外景展现,其余两个舞台则负责内景展现和内心的情感演绎。参加的演员们通过这三个舞台可以更好地演绎“经典文化”作品。在节目《烈火中永生》中,江姐和许云峰在两个舞台透过时空距离来交流演绎,这完美打造出一幅具有仪式化表达的视觉呈现美景,凸显了剧中人物的悲壮色彩与爱国情怀,给予了观众身临其境的收看体验。此外,节目《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也同样使用了这一演绎手法。苏采青报务员利用电波对李白烈士说道:“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这种穿透时空的深情表达,极其强烈地增加了节目的鉴赏性,使受众完全沉浸于节目之中,并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民族英雄的赤胆忠心和爱国情怀。《故事里的中国》凭借这种仪式化的表达,为受众提供了独具一格的观看体验,它也成了“经典文化”节目中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

(三)多视角的立体演绎

《故事里的中国》冲破了传统传播模式的束缚,向着更广域和更多维的传播渠道拓展。在互联网时代,电视节目的传播需要与时俱进和保持创新。而《故事里的中国》将“经典文化”作品推向各大平台和社交媒体,还在互联网平台发布议论话题,把经典故事和网络传播方式相结合,拓宽了传播场域边界,成功将“经典文化”故事传播到每一位互联网用户的节点中。这种与时俱进的广域视角和立体多维的传播方式,将文艺场、电影场、电视场和媒体场等多方场域紧密结合,有效实现了“经典文化”的跨时代融合。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该节目获得了空前关注,曝光度迅速上涨。抖音平台《周总理亲手送出的演出服,这位日本老人穿了四十多年》等“爆款”短视频深得广大网友的喜爱,获得了超百万的点赞量和上万条评论。沉浸式交互的网络传播方式,将“经典文化”节目与新媒体场域紧密结合,不仅实现了多方场域的媒介互动,还将“经典文化”的精神情怀有效传播给了更多的受众,而传播也逐渐趋向于年轻化和文艺化。

五、结语

《故事里的中国》不仅有着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化类节目收视率,还有着新颖独特的文化节目形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必须重新审视和有效挖掘这些优秀文化,并以创新独特的方式升华意义。在各个节目制作平台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未来将会有更多传承中国“经典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文化类节目生长在中国电视电影节目里。

猜你喜欢
舞台文化
文化与人
军迷大舞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军迷大舞台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春天大舞台
谁远谁近?
舞台主持心得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