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剪梅》走红,论对外传播中的“梗”文化

2023-01-05 10:50苗妙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环球首映 2022年2期
关键词:一剪梅圈层雪花

苗妙 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梗”原指社交语言中新奇有趣的内容,其基本特征是诙谐幽默。随着网络的兴起,逐渐形成了年轻人参与度高的“梗文化”圈。在国际交流的层面上,“梗”文化也因其易于流行的特质,在对外传播平台上,吸引着不同国别的年轻人参与其中,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2020年,一句“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在海内外流传广泛,其火爆程度让人们关注到网民依托笑点创造话题,推动情绪交流的“梗”圈子文化,从另一个视角来说,也让我们看到,“梗”文化在跨国别、跨语言上的传播力量。在打造文化软实力,加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实践中,如“梗”文化这样的由网民自觉参与创作并推而广之的流行内容,对主流媒体的传播起到了补充作用,在娱乐中完成了文化传播,其方式、特性、效用都值得我们探究。

一、“梗”文化传播的圈层与破圈

网络社会,各类有趣的事情或语言与流行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梗”文化。这类“梗”文化依托社交媒体而广泛传播,表达了一种娱乐化的群体心理。经由网络这个平台,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便形成了一个博得网民精神愉悦与共鸣的“梗”,广为流传,甚至有些“梗”在综艺节目中也频频现身,与网络传播形成呼应,强化着人们的记忆。虽不时有网民自省,认为生活中、网络上的“梗”要适度、适时,不可将严肃事件过于娱乐化,但无论是反映社会热点的“梗”还是备受年轻人喜爱的人物“梗”也都因被人用于日常交流与表达自身态度与情感而在或窄或广的范围中流行。

(一)聚集了年轻人的“梗”文化圈层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和交友的重要通道。或自娱自乐,或自嘲反讽的“梗”并不是在互联网出现后才出现的①,但其作为一种广为流行的文化现象而存在,离不开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一件趣事或者一句有意思的语言,经过网民的不断参与与创造,以其代表某种含义的衍生与传播形成独特的表达的方式。年轻人“驻扎”在互联网中,刷着短视频,交流着对社会各种事情的看法,“梗”成为他们表达感情、观点的手段。“梗”能形成文化流行起来,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迎合了现代年轻人的需求,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碎片阅读时代,自带背景的“梗”能轻松诙谐地表达观点。因为各种“梗”自带背景,所以“梗”文化的种类极为繁多,电竞梗、动漫梗、游戏梗都为各个圈层中的年轻人所熟悉。

在流量带来营收的情态下,更有创作者对“梗”进行二度创作,以获取更多的传播与关注机会,从而获得声名或利益上的收获,这样创作者是“梗”文化圈持续存在和不断涌出活力的根本原因。

(二)“梗”文化的破圈

对于文化圈层问题,在不同的文化圈层中有不同的交流方式,人们的交流也往往会受到社会传播面和传播渠道的影响。随着更强大的传播力量的形成,文化圈层更容易实现交流交融。自媒体如此盛行的网络时代,因电子空间扩大,不同文化之间的藩篱很容易被突破。作为媒介内容的“梗”,新鲜、有趣,它受曝光频率和传播面的影响,也会出现突破的狭小的圈层,扩大到更多人知晓的层面上,也包括海内外互通有无的传播。“梗”可以通过影视而为人所知,是一种载体上的破圈,扩大了知晓圈层。

在互联网时代,“梗”文化很容易破除内外传播圈层,形成更广泛的流行状况。这种广泛流行有像“江南style”“黑人抬棺”等由国外的传播到国内得“梗”,也有本文分析的“雪花飘飘”这样传到国外的“梗”。

二、“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梗”爆红海外

早在1984年电视剧《一剪梅》的片头曲红遍大江南北时,同名的片头曲《一剪梅》就被带火,成为KTV名曲,“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也就被人们所记住;2005年沈腾和马丽演的电影《夏洛特烦恼》将片头曲《一剪梅》作为宣传曲,强化了“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传播效果。然而,这首歌2020年在海外走红,既不是因为已经隐退的费玉清,也不是因为《夏洛特烦恼》,而是因为一位名为张爱钦(人称“蛋哥”)的快手网红,他在年初的大雪当中举着手机边旋转边唱着“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的歌词,在视频上传到快手之后,又被网友转发到了油管上。

(一)“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爆红海外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梗”就是从歌曲《一剪梅》中所衍生出来的,所以其存在的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音乐和歌词讲述了爱情就像梅花一样,但经过文化的变异,使得外国网友对其有了新的看法和见解。

1.从一万的播放量到上百万的播放量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仅历时五个月,占据了整个欧美。最初,在1月21日,网友@Hot Papl将该视频搬运到了YouTube上时,播放量仅1万左右;随着视频的升温,在5月@Goated Beats 在YouTube上传对此视频的二次创作remix视频。就此,《一剪梅》中一句经典歌词“XUE HUA PIAO PIAO,BEI FENG XIAO XIAO”正式在YouTube上破圈走红。

5月27日网友@spalding在Tik Tok上上传了以《一剪梅》为BGM的搞笑段子视频,该视频又相继引来众多Tik Tok用户,以“xue hua piao”为话题的视频不断地增长,获得了数以百万的播放量,自此,“xue hua piao”正式在国际版抖音走向火爆,关注量一路飙升。“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快速传播与传播工具、传播内容、传播方式息息相关,实质上是新媒体的狂欢。

2.播主身份与二度创作

2020年2月,外国网友@Buli将原版视频传到了油管上,仅隔两天@Haonslegne也搬运了此视频,两位都是普普通通的网友,粉丝数也仅有几百,但是视频的热度居高不下,激励了不少同款创作。从快手到YouTube、Tik Tok等为阵地的传播,改成rap等多种形式,还引发了大量网友对中文的好奇。

在“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对外传播中,由快手网红张爱钦进行模仿翻唱,接着被上传到其他平台进行二次传播,各国网友被吸引之后,便纷纷转发或进行了模仿。在海外,“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被认为是可以表达任何情绪的万能表达句。于是网友二次创作的作品中,推动产生了许多多元化的作品。利用翻唱挑战和剪辑拼接等多种方式,迅速使网友在互联网上相互参与,一切情绪皆可用“雪花飘飘,北风萧萧”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于“雪花飘飘”的二次赋值,更有网友利用吉他等乐器弹奏出音乐与此心境进行匹配,利用美声唱法、流行唱法、民族唱法、小提琴演奏、长笛演唱等方式进行翻唱。

(二)“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文化内涵

在互联网快速的成长下,短视频的出现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对视频的重新剪辑创作等,可以解构成为新的传播视频。网友的自主创造性不可小觑,面对同一件事情,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解构编译,最后所呈现出来的有可能是不同的含义,具有更加多元的看法。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短短几个字,由冰雪中傲然独立的内涵,被外国网友解码成为寒冷、凄凉、孤寂的含义。创作、传播、再创作、再传播,一系列的流程下来,一场特殊传播由此展开。将“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几个字脱离原有的创作环境,由于快手网红张爱钦的造型,像极了鸡蛋的造型,而意外走红,成为网络流行曲。新的语言环境下,外国网友将“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只作为情绪的代名词,由于这句话短小精悍、传唱容易,再加上容易让人上头的BGM,于是拥有了新的编译内容。碎片化和娱乐性是流行生成基础,复制与模仿则是传播途径,两者结合是内容在短视频平台走红的前提。②

《人民日报》在文章中评论道:曾经抚慰中国人心灵的“一剪梅”,让海外网名有机会放下“望远镜”,通过“显微镜”审视东方之美,甚至拿起“放大镜”开始观察,试图理解凝聚在其中的智慧,感受生机勃勃的时代,展望相互学习、互利共赢的未来。③短短的几句歌词,却能够让更多人记起,用更加包容的态度来接受流行文化,互利共赢,相互学习与交流,能够通过短短几秒的视频,让更多人爱上中国文化、中国歌曲这才是传播的意义所在。

三、“一剪梅”中的“梗”传播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创新思考

(一)对外传播中对模因理论的检验

Meme,迷因(模因)概念源于英国生物学家理査德·道金斯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可以理解为复制单位,也可以理解为国人说的“梗”,“表情包”。模因可以是一张图片、一段文字、一段视频等多维度视角存在。

首先面对迅速发展的新媒体网络,短视频的迅速崛起以及新媒体的剪辑功能使得人人都拥有自主权力,这些被剪辑的视频会变成新的文化产物,被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短视频,具有较高的参与度,网友可以大量的参与进来,迅速形成一种文化效应,成为巨大的病毒效应,病毒效应具有传播速度快、快节奏等特点,能够快速的将网友的兴奋点所抓取,运用病毒传播广泛传播。其次,要合理利用模因策略,抓住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大范围传播优秀 文化。

(二)利用热点创新传播内容

受众会因为不同的“梗”聚在一起,作为一种符号,将人的参与度增加,快速找到群体所处的位置。“梗”文化使用简单的话语表达更多的内在所想,在网络狂欢下尽情的享受“梗”所带来的欢乐,表达形式新奇独特,从而引发群体共鸣。“梗”往往只有短短几个字,却有着极强的传播速度,在经过一次复制之后,以此出现不断复制的情况,不断进行病毒式扩散,快速进行传播。网友们通过“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梗”与当下的心情相结合,展现出另一番情境,使用碎片化传播与复制进行传播。

由此可见要做好对外传播,就必须加强创新方式,对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等进行创新,顺应时代潮流,紧跟创新文化。在“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也可将其传播过程分为编码、流通、解码三个部分。“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事件中本身快手网红张爱钦所发布的视频就已经进行了一次编码,当被外国网友再一次进行模仿时,其实是对文化的再一次阐释。语境虽然可能会导致中西文化的交流差异,但是通过解码的方式,可探索出一条传播的道路。加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创作和剪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操作,为文化产品的输出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要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就要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来接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同时在对外传播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开放、包容,学会求同存异,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如有网友将美国特纳广播公司卡通频道的动画片《日常工作》片段混入《一剪梅》。外国网友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表达当下的情绪,而对于国人而言可能更多理解的则是表达对信念的坚定之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还需要从“梗”文化的不同维度去理解。

(三)善用社交媒体助力

社交媒体是推动“梗”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快手、抖音等短视频APP进行分享、转发,通过技术手段打破了以往信息之间的不流畅,从而进行流量热点分析,借助社交媒体进行转载、传播,通过大数据来分析整理信息,以此来提高用户黏性。好的作品需要黏性和分享性,必须具备吸引读者,能够使读者全身心投入,并且其特定内容更容易传播。

四、结语

从“梗”文化中找寻对外传播的一条道路,从《一剪梅》的意外走红进行梳理分析,通过“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文化传播的新途径,从国内传到国外,成为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展现文化传播的意义,抓住这一机遇,加强创新方式,利用好技术这一媒介,推动文化的交流,实现文化的互通。“梗”文化作为一种话语表达工具,通过合理的引导,可以成为对外传播的良好机遇,我们应当提高文化自信,为对外传播做一份贡献。

注释

① “梗”系讹字,正字应为“哏”。相声表演中有“捧哏”和“逗哏”,捧和逗的目的皆是为了抖开包袱,形成叙事高潮或者突转。因此,“哏”是指经过细密组织、铺垫,从而达到的喜剧效果。将“哏”误写为“梗”,最早可以追溯到演艺圈,“哏”与“梗”读音近似,只有前后鼻音及声调的细微差别,于是一些娱乐节目字幕中就将两字混用,才使得“梗”字有了“好笑”“可笑”之义,并且成为流行词。

② 周子怡.网络热词的圈层化传播研究——以马保国语录为例 [J]. 汉字文化,2021(08):15-16.

③ 《一剪梅》海外爆红,37岁的老歌为何如此上头?[EBOL].http://ent.people.com.cn/n1/2020/0624/c1012-31758553.html,2020-06-24

猜你喜欢
一剪梅圈层雪花
一剪梅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雪花
淘气的小雪花
一剪梅·初春
小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