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幸福教育助力初中班主任德育,优化班级管理

2023-01-05 15:55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齐宪波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群体阶段德育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齐宪波

在不断推进德育理念和德育模式深入发展的实践中,急需要重视德育成效的提高,也需要注重推进德育模式,而幸福教育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思路。以幸福教育助力初中班主任德育,优化班级管理是教育部门考核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的高低,而是一种综合性、概括性的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能力的整体性概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切入口,以德育体验模式为途径,以优化班级管理为阶段性目标,切实发挥幸福教育的巨大价值,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班级事务管理中拥有良好的班级环境与正确的思想理念。同时,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一种启蒙式的学习过程,其对于激发学生群体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意义重大。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一个渐进式、融合式的发展历程。小学教学阶段需要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专业学识、实践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其中,以幸福教育助力初中班主任德育,从而更好地实现班级的高效化管理,是实现这一阶段的学生群体提高学习成效的关键所在,也是相关学校管理主体和教师群体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环节,必须在结合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推进这一模式的开展,激发其蕴含的巨大育人成效。

一、幸福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特征分析

(一)幸福教育的内涵

幸福教育的内涵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充实,且其实际应用空间也不断得到拓宽,特别是在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之下,更加重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实际育人成效的取得,因此,幸福教育的实际价值和潜在价值都在实践中得到了最大化地呈现,特别是其与初中班主任德育理念和德育模式相结合,在促进学生健康、综合发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推进了班级事务的高效化开展和管理。

所谓“幸福教育”,简而言之,就是革新自己关于以前对于教育的固化认知,将教育事业当作实现自己价值最大化的载体,将教育作为一件意义颇丰且幸福的事情去推进、去完成,其主要又包括两层含义的理解,其一为“教学生认知幸福、把握幸福”,其二是教师主体掌握幸福教育理念并将其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即“幸福地教、幸福地学”。在初中教育阶段,班主任如何实现幸福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发展,进而形成二者推进学生综合发展、提高班级管理成效的合力,就必须对幸福教育的理论内涵进行一个把握。第一种关于幸福教育理论内涵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班主任必须深刻认识到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对特定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针对某一问题的独特看法,具体到幸福教育实践中也是如此。在“教育学生认知幸福、把握幸福”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幸福传输的度,防止教师群体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强加到学生头上,进而引发负面的效应。第二种理解相比于第一种理解更加侧重双向的互动,其更加注重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自己感受幸福。教与学作为一个过程不可分割的两面,作为一种情感的共鸣进而促进幸福教育的实施成效。精准地厘清幸福教育的概念,就需要将这两种理解结合起来进行把握,将“教学生认知幸福、把握幸福”与“幸福地教、幸福地学”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将幸福教育融入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实践中,激发其最大价值,推动德育模式的切实开展,为优化班级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阶段幸福教育的特征

1.科学性

在初中阶段,教师群体特别是班主任积极发挥幸福教育之于德育开展的重要作用,必须掌握幸福教育的科学性特征,必须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根据其对于世界的认知以及对于幸福的把握进行幸福教育的开展。特别是在当前教育成效不断提高和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性特征对于幸福教育质效提升、德育开展、班级管理优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把握幸福教育的科学性特征,既可以实现“教育学生认知幸福、把握幸福”与“幸福地教、幸福地学”的有机融合,还可以使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和提高,在学习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幸福教育、德育的重要价值所在。

2.整体性

在初中阶段,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逐步形成的关键期,这一特有背景就决定了这一阶段开展幸福教育凸显的整体性特征。从幸福教育的组成要素来看,这一阶段的幸福教育是涉及多主体的系统性工程,必须统筹推进,通盘考虑,既需要初中教师群体特别是班主任的积极参与和推进,同样也离不开家长群体的参与和发挥;从教育效果来看,这一阶段的幸福教育实际效果的取得,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还体现在日常家庭生活以及学生的社会生活当中,其效果的评价是由多种结果因素组成的,以此就决定了初中阶段开展幸福教育的整体性特征。

3.主观能动性

在初中阶段开展幸福教育同样具备主观能动性这一特征。一方面,既体现在学生群体在接受幸福教育理念、自身探索何谓“幸福”的过程中不可能全部来自外部的理念灌输,其中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学生的自身感悟和实践经历,突出表现为其能动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在初中教师群体开展幸福教育的过程中,不论是“教育学生认知幸福、把握幸福”还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都体现了教师群体的主观能动性特征。同时,主观能动性的存在也为德育模式发挥成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夯实班级事务管理奠定了基础,正因为这一特征也使得幸福教育能更好地融入德育模式当中,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二、发挥幸福教育之于德育模式的价值蕴含

(一)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

德育模式本身有着充分的价值蕴含,其在各阶段、各层次的教育实践中都有着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优势,特别是在初中教育阶段,积极推动幸福教育的深层次发展,不断激发幸福教育对于促进初中班主任德育成效,优化班级管理的巨大价值,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时间活动的积累,将对该阶段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充分动力。一方面,推进学生幸福教育常态化模式的运用,将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之余能深刻感知到“幸福”二字的意义所在,可以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去,并且通过教师群体的积极引导,从而很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在这一阶段对幸福、德育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幸福教育之于初中班主任德育的巨大助力作用,其强调学生在德育的全过程参与,侧重于教的提前介入以及学生群体的知识学习,最后通过实践活动的自我检验,从而全方位提升这一阶段学生的实践育人成效。同时,幸福教育与德育二者形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优化班级管理的强大合力,也将极大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提高其幸福感,提高其幸福体验度的同时也利于学生在这一阶段,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实际幸福感。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育人成效

积极发挥幸福教育之于初中班主任德育的助推作用,是提高教学成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教师群体在开展德育实践中,必须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文化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在初中阶段,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于其仍然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逐步形成期,对于相关学科的个人兴趣仍然在培育和发掘之中,因此必须积极推动幸福教育模式的运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将这一模式积极地开展好,将使得学生群体更加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课堂教学知识,将使得教师群体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每一名学生的兴趣所在和心理变化,将使得初中教育阶段取得更加好的育人成效。同时,在积极推动幸福教育和德育二者合力的进程中,还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模式对于促进班级事务管理的意义所在,通过二者形成合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跨越式提高,使得学生的价值体系不断能得到优化,从而使得班级事务的管理更加简单化,高效化。

三、发挥幸福教育与德育合力,优化管理成效

(一)构建幸福教育、德育教学的校园氛围

积极推进学生育人成效的提升,除坚持正确的培育思维之外,还需要为其成长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而充分发挥幸福教育对于初中班主任德育的实际功效,就必须从校园内部着手,从上到下积极培育、大力弘扬幸福教育、德育教学的氛围。一方面,教师群体要积极参与该模式的学习和创新,从思想上端正并且深刻认识到该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优化班级事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且成功地与实践结合起来推进;另一方面,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场所就必须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幸福教育、德育模式的专业化、系统化培训,使其能在日常教育活动组织中更好地发挥幸福教育与德育的合力,不断提升学生群体的实际教育成效。

(二)更新教学思维,优化教学模式

初中教学阶段开展幸福教育,进而激发幸福教育对于德育模式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一定要以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作为提高德育质效与班级事务管理实效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在当前的发展实践中,教师群体必须转变以往的教育思维,以思维之转变进而促进教学模式的发展,积极开展鼓励教育,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且在幸福教育实践中重视与学生的共情和共鸣,在学习中一起感知不一样的幸福,长此以往,既可以促进幸福教育模式发挥真正的推动力,还可以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升级,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最终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班级事务实际管理成效的优化升级。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现自我价值

主体模式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学生自己发现有趣的事情,进而探求并解决问题,意在锻炼学生的批判能力、思维能力。主体模式的“真实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充满目标意识,熟练掌握概念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意愿,对于具体教学模式的开展和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初中班主任积极推进幸福德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其在该阶段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四、结语

在初中教育促进幸福教育之于班主任德育开展成效的巨大助推作用,就必须在深刻认识到幸福教育的具体内涵以及该阶段幸福教育总体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班级管理成效的提高。

猜你喜欢
群体阶段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