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类型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3-01-13 14:19刘一雄
幸福家庭 2022年13期
关键词:民主型心理健康家庭

■文/刘一雄 杨 绿

家庭是培养一个人情感态度、道德观念以及行为习惯的最初环境,个体初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有着先导和塑造的作用,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等都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本文探讨家庭教育的四种类型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以期帮助父母优化自己的教育方式,促进孩子的健康 成长。

一、相关概念

(一)家庭教育类型

家庭教育是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传递给孩子,并使其感知到的养育者态度和情感氛围。依照相关学者的观点,家庭教育类型大致分为四种,即民主型、专制型、忽视型(冷漠型)和溺爱型。

在这四种类型中,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是最有益于孩子发展的,但也是最需要家长付出精力的。这一类家长较少使用严厉的惩罚手段教育孩子,他们会营造温馨、稳定的环境,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这类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够培养孩子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使其学会遵守规则。民主型的家庭氛围鼓励家庭成员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即便最终的决定权是在家长手中,但孩子也充分参与其中。在这种抚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强的自信、较好的自控能力等。

专制型的家长强调孩子的顺从,很少询问孩子的需求,对孩子非常严格,不允许他们自由表达个人观点,孩子往往被要求遵守难度较大且不合理的规则。这一类型的家长拥有绝对的管教权,不会以平等姿态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这种紧张的家庭氛围导致亲情关系较为紧张,孩子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

忽视型的家长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具体表现为家长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同孩子沟通,很少与孩子进行互动,多采取物质奖励的方式教育孩子,忽视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通常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溺爱型家长的特点是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会习惯性地袒护孩子,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难以做到换位思考,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情绪易急躁等特点。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过程及其各个方面处于一种正常或良好的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主要体现在一个人拥有正常的智力、正确的认知、合理的意志品质、恰当的行为、适当的情绪情感等,能够保持积极态度面对生活,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除智力水平应符合其年龄相应的智力外,还应当对自己有合理的认知,能够进行自我调节。此外,暂时的情绪起伏波动是正常的,能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持久的情绪状态是判断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互动中形成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支持,有 助于个体积极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二、家庭教育类型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同的家庭教育类型对孩子具有不同的影响,家长采取良好的教育方式能够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甚至会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一)民主型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民主型家庭教育类型的家长比较关怀、体贴孩子,他们能够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处理自身事务的方式,教导孩子基本的规则,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而不会过度干涉。这种尊重和理解达成了一种合理的平衡,避免了家长使用严厉的惩罚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通过对孩子的自主行为给予支持、奖赏和指导,帮助孩子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当孩子有不同的观点时,家长会认真分析,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适应能力较强,心理健康水平最高。

(二)专制型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专制型家庭教育类型的家长在抚养孩子过程中表现强势,使孩子形成过度服从的心理特质,容易依赖别人,无法自己做出独立决定。这类家长经常采取过于严厉的控制策略,强调孩子的绝对服从,要求他们遵守要求,且很少解释原因,导致孩子缺乏自信、挫折感强、安全感低。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会逐渐呈现出叛逆、冷漠寡言等特点,这不仅会加剧亲子关系的紧张,也会使孩子在面临问题时出现退缩、回避的行为。

(三)忽视型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忽视型家庭教育类型的家长基本不管教或较少管教孩子,与孩子缺乏互动,在家庭中投入的时间、精力都很少,对孩子采用放任自流的态度。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表现出不顾及或者过度顾及他人感受、缺乏自信、对人际关系非常敏感等特点。此外,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渴望被爱和被尊重,这导致他们在每一段关系中寻求关爱,因而常常难以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

(四)溺爱型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溺爱型家庭教育类型的家长会为孩子提供过度保护的环境,过度溺爱孩子,把他们看成不懂事的婴儿,包办或代做孩子的所有事,使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养成过分依赖父母的习惯。一旦离开父母,这些孩子就会产生分离焦虑,并且拒绝和人交流。父母的过度保护会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无法表现出应有的忍耐和宽容,因而很难适应社会生活,容易产生挫败感。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容易与他人发生分歧,产生对立,导致人际关系也比较紧张。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容易产生“同一性危机”,出现心理发育迟缓的现象。

总而言之,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其中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能够促进孩子形成稳定情绪、独立个性和理性思维等,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教育类型。如果家庭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态度,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三、开展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伴随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种类型中,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连续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心理问题的根源往往能追溯到童年的成长经历,这使人们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极其深远。家长应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认知观念、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以及行为习惯。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不能将教育责任全部抛给学校和教师,应从自身出发,考虑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与教师共同商量对孩子的教育方案。

(二)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随着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家长应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家长要转变以往追求分数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培养孩子成为身心健康、乐观幸福的人。家长要意识到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不同的孩子之间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比如有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记忆力或语言能力,而有的孩子在音乐感知或机械操作方面具有天赋。家长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鼓励孩子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三)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从社会模仿学习论、家庭动力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互动是家庭互动模式的缩影。对于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虽然其表达能力不足,但他们的感知能力很强,他们会因为紧张的家庭氛围或父母激烈的争执而缺乏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情绪。因此,家长应在家庭中保持温和的交流方式,除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外,还要避免孩子将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错误归因到自己身上,从而产生自责、焦虑、恐慌的情绪。此外,由于疫情常态化防控等原因,家长们相较以往有更长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在长时间的相处过程中,家长会承担一部分教师的职责。因此,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身份,不能采用过于严格的方式对待孩子,避免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四)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

专制型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时,不能急于采取否定、责问的方式惩罚孩子,应先平复情绪,思考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家长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特点,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帮助孩子正确归因,避免孩子因害怕被责罚而产生回避退缩的行为。忽视型家长应提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学习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对孩子来说,陪伴与沟通远比物质与金钱更能丰富孩子的人生。溺爱型家长应明白家长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完成家庭决策和义务,才能让孩子明白团体的重要性,让孩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他人融洽相处。

综上所述,家庭是社会的缩影,而社会是无数个家庭的组合。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的四种类型及其具有的特征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方式能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家长应提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猜你喜欢
民主型心理健康家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家庭“煮”夫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论"向师性"在授课中的作用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新课程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