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格局下河南消费提振路径探究

2023-01-23 09:35刘沙沙李朋磊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2年24期
关键词:双循环河南省消费

刘沙沙,李朋磊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1 引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核心,包括郑州、洛阳等国家中心城市,在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模式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2020 年5 月,中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研究充分挖掘河南省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并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从而推动省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省内更高水平的经济循环体系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持续响应河南省“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应在构建发展新格局的基础上,探索省内经济循环体系中内外循环的特点和相互关系。通过对消费环节堵点的研究,从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意愿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借力“收入提升”“适应性升级”等效应,疏通消费环节堵点,为省内消费提振提供多种路径选择。

2 时代背景:内外“双循环”推动释放省内消费大市场优势

2.1 省内“双循环”新格局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从经济发展规模来看,近10 年来经济发展实现“四连跳”,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其中,2022 年经济总量有望突破6 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5%,居于全国第五位,且年均增长达7.1%。从近期经济发展数据来看,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进一步挖掘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拉动社会投资潜力,2021 年河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4 万亿元,居于中部地区首位,最终消费对GDP 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河南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这一庞大的经济发展规模与较好的发展趋势,为创建强大的经济内循环市场、实现全产业链供应,从而带动消费需求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河南省以郑州、洛阳两大核心经济圈为依托,沿京广发展主轴、承济南—郑州—重庆以及太原—郑州—合肥发展次轴,依托中部崛起政策优势,逐渐实现“双核引领、网络驱动、四驱统筹以及多点支撑”的新兴省域空间格局的构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多层次产业结构带动消费层次持续升级,在新一轮的全球消费中心的发展中持续发力,不仅提供优质资源供给,也进一步聚集新兴产业项目,为升级消费层次、提升消费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保障。

2.2 消费提振的必要性及发展机遇

河南省产业结构基本完善,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显著改善,投资趋于饱和,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结构已基本形成。在国内大循环的发展现状中,在自主品牌构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收效显著,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增强内生增长力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发展步伐,改进了被动、低端的进出口环境,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持续增强。河南省商务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 年前8 个月,河南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57 万亿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个百分点。省政府联合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从政策保障及经济支撑等多角度进行消费环境的改善,在消费短板的补齐、消费链条的畅通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推动河南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方面走出更快的步伐。

3 实践障碍:内外“双循环”发展失衡阻碍消费提振政策施行

3.1 产业链循环堵点阻碍消费结构优化

河南省在2022 年前7 个月的进出口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铝材、农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00.4 亿元,同比增长16.1%,在关键生产要素如创新科技的引入、新型管理制度的利用等方面仍然存在“卡脖子”的情况。在销售环节,公平与效率的兼顾情况直接影响内需中有效消费需求的释放,进而影响居民消费潜力的开发。受到劳动力、资金、区位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在商品和服务供应的过程中存在流通成本过高及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状况。2021 年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 811 元,比上年增长8.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12,比上年缩小0.04。同时,河南预计投资1 373 亿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农村重点关注的是基础公路建设及农业融合发展,城镇地区围绕网络覆盖、产业升级等方面发力,城乡发展差异引起其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出现供需矛盾。

在产业链发展存在诸多堵点的现状下,河南省居民消费能力有待提升,在消费意愿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顾虑。从消费能力的角度来看,人们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其消费能力,近年来人均收入总额持续上升,但按照可比价格进行核算,河南省居民收入水平仅为东部地区收入水平的1/3 左右,这一收入水平显示,居民消费能力不足而使得部分潜在消费需求难以得到释放,从而影响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从消费意愿的角度来看,部分公共设施及服务的配套不完备使得居民在消费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顾虑。

3.2 国际开放水平较低阻碍消费潜力提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河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选择。国内与国际经济“双循环”格局的逐渐形成,要求河南省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在保障内部循环通畅的同时,推动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的协同发展。近年来,全球化出现逆潮,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被不断强化,我国进出口面临多重风险。2008 年的金融危机对国内调整结构带来了机遇,河南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及先进技术开发,进一步培育省市场高效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方面,省内经济发展的动力强劲,在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实现消费能力的不断升级,价值链体系中各个环节的链条梗阻也在持续消除,推动省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实现有效链接;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的复苏也必然会带动省内经济的快速提振,实现互利共赢、共同进步。

作为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河南省近10 年来外贸总量居于中部地区首位,并逐渐实现由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的历史性转变,截至2022 年8 月,河南外贸进出口5 175.6 亿元,依然稳居中部第一。但是从产品和服务的循环角度来看,出口类别多为低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有10%以上的比重,手机、集成电路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比下降1.3%。进出口平台发展依然受限,其中,河南省综合保税区进出口2 332.2 亿元,占比达58.9%,进出口平台的覆盖面及多样化发展阻力重重。从技术与资金的国际链接水平来看,国家间的技术壁垒依然难以跨越,河南省的技术自我开发能力有限,先进技术及稀缺资源仍被掌握在其他国家手中,因此,在进行国际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掣肘,交易之间存在不平衡状况。从最终消费品来看,高质量、高科技水平及高附加值的消费品的进口依赖度依然较高,受到国内生产环节中对于技术、品牌及创新要素的限制,中高端产品的供给对于国际市场的依赖性依然较大,故而难以开发省内居民在国内市场购买中高端消费品的潜力。

4 实践路径:内外供需协同发力释放消费活力

4.1 畅通省内生产链循环,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河南省依托自身区位及资源优势,在过去的产业化发展中构建了以传统产业为重要支柱、新兴产业为发展动力、未来产业为发展规划的产业链现代化体系。在不断畅通产业链循环的过程中,从产业链的延伸、升级、协同等方面不断调整,积极引进绿色、节能、高效产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推进产业中高端化发展,实现产品的多元化生产及精细化和高端化转型,持续推动现代化产业集群的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效应。产业链的进一步延展和升级,带动人们的消费意识及需求发生转变。例如,基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一致性,使得消费者在选择某一必需品的同时,会受到其周边产品或者上下游产品的需求引导,进一步扩大企业产销一体化路径,带动消费者突破实用性消费概念,从而扩大内需。

基于产业转型需求,河南省在“十四五”规划中设定了两个阶段性目标,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翻番,以及打造10 个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具体表现为“456”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在这一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养,积极为培育“单项冠军”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这不仅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下坚实基础,也进一步促进特色产业上下游积极延伸,打通产业链中的节点梗阻,从而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我国目前仍处在“第三消费时代”②,人们还普遍处在追求个性化及品牌攀比这一消费习惯中,因此,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带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打造本土化产品独特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推动形成新的消费风尚。

4.2 扩围新型消费市场,推动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升级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市场消费规模逐渐扩大、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消费模式多样化发展,同时,在科技赋能及消费升级的驱动下,依托于互联网、数字化、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普及应用,新型消费在供需两侧实现高效对接,不断释放市场消费潜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消费在提振消费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一大发展亮点。2021 年,河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 381.70 亿元,网上零售额2 948.2 亿元,占零售总额的1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 426.4 亿元,占网上总零售额的82%,相较于上年均有小幅度增长,网络零售、跨境电商销售额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在新型消费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消费结构与重点发生较大转变,居民消费的关注点不仅在于满足数量要求,也在于不断追求商品品质的提升,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需求同步提升,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逐渐增加。传统商业企业在应对新型消费市场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畅通消费渠道,扩围新型消费市场,带动消费转型升级。

由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支撑的新型消费,在“双循环”新格局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消费新模式下,河南省持续对网络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消费关键点进行疏通,如扩大线上销售范围,不仅提供品类齐全的网络零售市场,而且打造“互联网+服务”等线上服务新业态,提供更高效的在线服务类项目,在线咨询、在线看房、在线旅游等新兴消费模式逐渐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充分利用数字化发展机遇,精准定位消费人群,对消费市场进行细分,打造高质量消费载体,稳步推进郑州、洛阳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构建,不断增强其消费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应用多场景化消费手段,如云智能、云体验等,在河南省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中“跨境O2O 数字消费体验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安全虚拟座舱”等项目持续推进,带动新型消费蓬勃发展。

4.3 加强政策保障,推进内外消费体制机制改革

为更好地应对“双循环”新格局下省内消费市场的提质扩容,省委省政府联合多个部门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进而缓冲经济下行压力,更好地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消化和吸收内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截至2022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扩大消费的若干意见》等,并在多个会议及文件中均涉及“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等相关政策的表述,宏观政策的制定具有连续性与稳定性,部署加快破解制约居民消费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首先,要进一步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针对服务企业、服务市场的制度改革不仅要突破不合理的框架限制,而且要切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如不断推进“多证合一”、简化市场准入手续、继续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坚持便民服务体制构建。健全消费品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建立低碳化发展模式,结合绿色、节能、高效等要求,服务建设省内外统一大市场。其次,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收入分配合理化。收入分配在国民经济发展链条中处于核心地位,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收入差距过大是导致居民个人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应结合共同富裕目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城乡居民就业保障机制,着力扩大中等收入人群,通过政府财政支持、税收调节、公共服务等措施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构建扩大个人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最后,加强政策扶持,全面优化消费环境,建立诚信、安全、公平的消费环境。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强化权益保护,通过多渠道、多部门实现全方位服务,坚定消费者消费信心,去除后顾之忧。在持续深入挖掘省内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保障境内外消费渠道的畅通及便捷,提高居民消费预期及消费广度。

【注释】

①“456”战略指的是4 个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5 个高成长性产业——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新兴服务业;6 个未来产业——量子信息、氢能与新型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科学、前沿新材料。

②第三消费时代(1975-2004 年)经济增长低迷,离婚导致的单身生活增多,追逐个性化、品牌攀比成为第三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

猜你喜欢
双循环河南省消费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国内消费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