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结构化教学化数学知识为数学素养*

2023-01-29 08:57
江苏教育 2022年89期
关键词:奇偶性奇数偶数

王 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鲜明地提出了“结构化”的观点,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到课程实施,“结构”一词出现了近二十次。可见,结构化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点,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落地的重要切入点。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但知识点被分散在一节节课堂中,很容易被视作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简单堆砌和排列。结构化教学能打破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样态,它是指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思维特点,用高观点、大视野和关系思维统摄多个独立而又具有关联的知识点,引领学生经历层次化、结构化、逻辑化、整体化的学习过程,通过主动迁移、彼此融合、抽象建模、整体架构等建构知识网络。

1.串联“知识点”,从具体经验上升为抽象经验

2.链接“方法群”,由点状探究转向整体建模

数学学习不能只停留于线性知识的习得,还要深入思想方法的“腹地”——方法关联。结构化教学倡导超越知识内容的局限,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用相同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等统整起来,生成方法(策略)结构,从而引导学生在更高层面通过整体建模来理解和应用数学方法(策略)解决问题。如教学苏教版五下《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列举验证猜想,但未能深入知识本质,难以举一反三,引导他们通过画图(如图1)来理解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图1中可以看出:奇数都单着一个,除以2都余1;偶数都成双成对出现,除以2没有余数。所以,当奇数和偶数相加时还会单着1个,即奇数+偶数=奇数;而当奇数和奇数相加时,两个单着的1就凑成了2,所以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和偶数相加,始终是成双成对的,所以偶数+偶数=偶数。学生通过图形建构的模型还可以应用于研究“多个数相加的和的奇偶性”“差的奇偶性”“积的奇偶性”等相关知识。在教学本课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内容哪些也是通过图形来解决问题的?”,从而有效联结学生潜意识里的“方法群”,如“乘法分配律”“间隔排列的规律”等,启发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能自主想到运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图1)

3.统整“类教学”,将知识结构内化为认知结构

结构化教学主张从“类”的视角建构课,一方面,教师基于全局视野安排分散在教材中的散乱知识,重组优化,将一节课的“特殊性”延展为一类课的“一般性”;另一方面,学生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结构和逻辑,将习得知识的路径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迁移与拓展,逐步形成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如教学苏教版五上《认识负数》一课时,笔者提出“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对-2的理解吗?”这一问题,并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有的学生用温度计表示-2℃的含义,有的画图表示地下停车场-2层,有的表示海拔高度-2米……有文字表征,有画图表征,还有算式表征……虽然学生对“-2”的表征方法不同,但他们找到了“-2”背后共同的本质——比标准少2的数。以典型例子切入,以问题驱动,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表征,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学理解,这样的教学模式也适用于其他数的认识的教学。

总之,结构化教学通过梳理、归纳和整合,将离散、断裂、碎片化的知识连成线、结成网、筑成块、构成体,从而使学生看到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习得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索出了思维生长的有效路径——从静态单一思维到动态辩证思维,从结果思维到过程思维,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从借鉴、传承思维到质疑、批判、创新思维,真正彰显出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奇偶性奇数偶数
奇数凑20
函数的图象、单调性和奇偶性
奇数与偶数
偶数阶张量core逆的性质和应用
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关于奇数阶二元子集的分离序列
函数的奇偶性常见题型分析
函数的奇偶性常见形式及应用
有多少个“好数”?
奇偶性 问题